APP下载

论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

2018-09-27杜楠楠

赢未来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新环境教学观创新教育

摘要: 一直以来创新教育歌声嘹亮,是教育战线的重大课题。创新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彰显其价值和魅力,泽被天下莘莘学子?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从改变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观,改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等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 观念 教学观 创新教育 创新环境 多媒体

一 、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当今教育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但是创新教育存在着种种困难。大部分教师处于抱着先进的观念认识,表现着比较落后的行为的矛盾状态,存在“知”、“行”脱节的情况,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残存。 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及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

(一) 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意义上教师对学生具有“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而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全球化”时期,教师的角色自然而然的转化为与学生合作、对话和共享这一民主平等的角色。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新教育是一种启发式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会学。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曾去过昌乐二中学习。昌乐二中的学习风气是“不唯书,不唯上”,很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个引导、领路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改过去学生呆呆的坐着静听,老师一味地说,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做法。

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既是进行开放式引导的多元教学方法,打破了教师越俎代庖,满堂输灌,要求学生统一认识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甘心当好导演,放弃想当演员尤其是明星的梦想,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教师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更新

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就必须具有睿智的谈吐,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真诚的关怀,这些无不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知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他们自身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果不及时充电,“夜郎自大”就会成为“井底之蛙”,最终不能融入创新教育发展的思潮。“教书不再仅仅是谋求生存发展的手段,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因此教师要充满生命活力,不断唤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

二 改善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 “郭沫若说:‘兴趣爱好也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新者,都是沿着这三部曲走向成功的。用在我们现如今中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上也是恰到好处的。

听过一位刚参加过济南市优质课评选的中学老师讲的《吆喝》一课。至今我想起来仍然是回味无穷。课前林老师先给大家放了一段有关“吆喝”的片断。有老北京卖冰糖葫芦的,小胡同里磨剪子磨菜刀的------这些意味悠长的吆喝声一开始就吊足了我们大家的胃口。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看热闹,一笑而过。然后林老师又当机找学生谈感受。同学们各抒己见,很是踊跃。林老师的课一开始就叫我们暗中拍手称好,情绪陡增。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林老师找了几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找学生起来评价读得怎样。有学生认为该吆喝的没吆喝出来,于是自己示范。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因此被调动起来。趁着如此浓郁的学习气氛,林老师因势利导恰当设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思辨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林老师不仅以课本为课本,还以生活为课本。在谈到“吆喝”这种民俗日趋减少时,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济南有哪些民俗。鼓动学生多走向社会,多观察,多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精湛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在新奇中获得知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引导、启发学生。正是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我爱学”,这正是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教育所推崇的。

“苏霍姆利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二)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迄今人们获得的富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的分布在整个人口中。”

教育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就必须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给每位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具有敢于疑问,勇于疑问的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中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从而通过创新的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回答,让学生要敢于问,善于问,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三、 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更新创造环境

进行创新教育,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和“唯我独尊”的权威。要用一颗平常心,用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一种使学生易受熏陶、受感化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这种感到宽松、融洽、和谐的环境中,才会没有压力,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一) 营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的体现是一个‘新字,而关键在一个‘创字。因为‘新是结果,‘创是过程。中学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教育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有可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能力就会成为‘水中月。”

有的教师仅仅是就课文讲课文,局限于教材,以课文为中心,教学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诚然,课堂教学是新时期中学语文进行创新性教育的主阵地,但这不是唯一的阵地。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它是一种情感艺术交流,更是一种生活体验。进行创新教育就应当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更多地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更多的接触生活这个大舞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为他们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

如实习时,我讲到过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这篇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母亲的一些生活琐事,来写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疼爱,以此揭示出儿子因不能多陪母亲而內疚自责的心理。讲到最后时我很动情地对学生说:“贾平凹说‘我不是个好儿子,那咱们在座的大家呢?最起码的,大家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知道父亲节、母亲节是哪天吗?在这一天,只要我们仅仅给父母打个电话,他们就会感觉很欣慰的。其实,母爱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不同的母亲爱我们的方式是不同的。现在大家是不是有最想对自己父母说的几句话?请大家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两三句话”。可以看出大家都积极思考了。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父母身体健康,都能体会出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发誓要用好成绩来回报父母。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同学在周记中也提到了孝敬父母、回报父母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就是实践,这就是学以致用。这样调动起他们积极参与的同时,也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了。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拓宽时间途径,让语文变得亲切、可爱,从而进一步展现语文的魅力。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正是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教育所提倡的。

(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脑为代表的资讯科技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以培养人在生活中所必需的言语能力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也必将因之而发生极大的变化。新时期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单靠“黑板+粉笔+教材”的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工具的单一势必会造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这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事情,从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很难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量不足,信息传输单一单向。其实,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都是各有千秋的,都有对方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但作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掌握教学规律,充分而恰当的运用投影、幻灯片、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互补。

“多媒体教学是师生处于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审美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生理潜力,他们的思想随情景而迁移,联想和想象自由而不受束缚,或者曲径通幽,或者触类旁通,或者纵横捭阖,指挥的火花不断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显然远远优于单一的教学模式。”[15]

四、结语

新时期中学语文进行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在具体教学的行为之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新时期中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要再创新教学的道路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倪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02期

[2]王明玉;;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02期

[3]刘会芹;;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4年18期

[4]胡昱;;探究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我的高效课堂观[J];课外语文;2015年04期

[5]韩庆;;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4年12期

[6]徐建峰;;宽松,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J];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04期

[7]王力鱼;;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5年24期

作者简介:

杜楠楠(1984年-9月),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汉语言文学 本科,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 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创新环境教学观创新教育
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苏北经济行稳致远发展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观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