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2018-09-26张永利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生态学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教育生态学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观,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探索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多角色承担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科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环境。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体系

一、教育生态学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观

人们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研究教育现象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其研究重点是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1] “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术语最早是在美国劳伦斯·克雷明1976年所著的《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国内关于教育生态学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关于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如:吴鼎福等1990年著的《教育生态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主要阐述了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及基本规律等;1992-2006年间,任凯等著的《教育生态学》、范国睿所著《教育生态学》及吴林富著的《教育生态管理》等相继出版,主要从社会、文化、环境等角度来阐述教育生态。近几年,刑永富(2012)、徐陶(2013)、葛鑫(2013)等也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对国内教育进行了研究。

谭玮(2008)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蕴含着适应性、主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教育生态学的教学理念。[2]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是隶属于教育生态学的一个子系统。彭小飞(2013)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信息之间构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网络。[3]从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生态位构成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单调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关系,其中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相互竞争、协同和依存,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征。[3]因此,营造一个系统、平衡的生态化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实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透析

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视域中,英语课堂本身就具有一定生态性特征,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而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学生和生态客体课堂环境共同构成了合作、共生、和谐、有序的生态共同体。如果其中某一生态因子被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失衡,这些失调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综合来看,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主体生态位的失调

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等都有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位,相互协调并发挥着自身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也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4]然而,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自制力较弱等原因,艺术类课堂中生态位主体生态位失调现象明显。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7级某艺术类班级调查为例,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76.3%的学生认为教师为知识传授者和评价者,67.6%的学生认为教师为课堂管理者,选择教师为学习合作者的比例仅为28.5%,选择教师为学习者的比例不足10%。也就是说,学生主要学习角色定位仍然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生态位客体生态环境的失调

生态环境是生态位能否发挥各自功能作用并协调发展的客观条件。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出现的失调现象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教室座位基本为固定,呈行列式排列,多为大班授课,教室较为拥挤,不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课堂活动的展开。二是个别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没有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差异性,照本宣科的情况还有存在;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频率较高,并没有考虑英语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适合性,导致老师放的多、学生理的少,老师讲的多,学生解的少的现象;也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技术不熟练,授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有的老师弃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课堂缺少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三是多数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打破了原有学院和专业限制,实施分级式教学模式,虽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但是学生之间缺少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对营造信任、互助、和谐的班级氛围产生了负面效应。

3、教与学的失调

首先,根据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的忍受范围都是有限度的,掌握最适度原则能够使生物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然而,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量方面出现输入较多的非生态现象,多数教师仍侧重分析讲解课文结构、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点的传授,提供的信息超过了学生能够汲取的最适度知识量,学生主动参与展示和讨论活动的机会不多,妨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面对庞大的教学资源也表现出了迷失感和盲目性,极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和反感心理。其次,多尔指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5]然而,艺术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平等关系出现了失衡,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师仍然运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几乎掌控了课堂话语,而学生几乎完全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近30%的学生认为在课上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认真听讲、做笔记,整个学期没有参与过任何表演、演讲和问答等互动活动,与老师平等交流思想的机会甚少,无法对学到的知识体系进行科学建构,其学习过程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模式化、单一化思维也较为凸出。最后,课堂所教、所学与实际运用的失衡。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满足于通过期末或其他水平考试,更加擅长“画圈打钩式”地选择正确答案,近七成的学生没完全意识英语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和培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语综合能力普遍较差,口语“无从开口”,写作“无从下手”。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体系构建

1、以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作为一名合格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师的前提条件,他们不仅必须意识到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特征,语言是人们思维工具和交流的手段,而且也应意识到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实现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其次,教师需以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管理的有效性,合理利用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和英语课堂环境因子,协调课堂生态内部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更好实现其育人功能和更新教育理念,最终探寻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平衡。[6]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贯彻“生本”方针,以生态化为前提,以有效性为原则来研究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做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和素质化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享受语言学习的乐趣,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后,坚持教育生态系统原则,积极构建和谐的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生态。积极探索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课堂资源等各要素之间构建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均衡协调、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坚持教育生态学中可持续发展性原则,生态位主体之间能够从良性循环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产生最佳教学效果,产出最大效益,各方得到可持续发展。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多角色承担能力

教学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者”和“学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内最主要的生态主体,两者的和谐共生是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能否稳定、平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系统中要构建生态化的民主、平等、互尊、互联、互动、互通、互进的关系,而不是权威管理和被动服从之间的关系,老师要成为引导者、指导者和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导者,在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构建一种生态位主体之间彼此关心信任、合作尊重的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求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要承担多重角色,适时转换角色。在课前,教师承担着课程设计者、生产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及大学生关心的主题拓展和补充新知识,使教学需求、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融为一体;在课上,教师担任知识讲授者、活动组织者、学生合作者及教学情况评价者的角色,发现、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是教师的责任,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手段引导学生获得学习、建构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外,教师扮演着协助者、资源提供者和知心朋友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解答学生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更要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选择和利用英语学习资源,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惑,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传统认知。

3、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科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环境

首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生态化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运用发现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强化学生参与,使其主动参与信息加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并根据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实际和专业特点开发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校本教材,适时补充教学材料,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国际视野。第三,由于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普遍基础较差但表现力强的特点,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培养大胆尝试和敢于探索的健身,充分理解学生求知的欲望,允许学生犯错,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第四,除控制班级学生规模和采用“分层分级教学”外,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分考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教室安装可活動座椅,便于开展英语教学互动活动。最后,积极开辟英语第二课堂,举办英语角、歌咏比赛、电影配音大赛、学术沙龙、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创设自然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合作、互动、融洽的生态环境中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总之,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是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之间需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关系。构建健康的课堂生态,就是要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和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实际,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重新审视课堂,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和实践范式等因子,构建一种适应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充满生命力、人文关怀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动态、平衡、互动、和谐新型课堂,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6.1-2.

[2] 谭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育生态学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51-53.

[3] 彭小飞.大学英语教学失调现象透析——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103-107.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9-11.

[5] 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06.55-58.

[6] 蔡玲.失衡与平衡——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2013.10.102-105.

【作者简介】

张永利(1981-)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科研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和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生态学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