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实录
2018-09-25徐婧
徐婧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流程:
一、播放视频,提高环保意识。
1、学生观看生活中垃圾视频。
2、你观看后有何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是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如果我们能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就可以变废为宝。
二、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做生活垃圾。这是有关生活垃圾的统计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等是可回收垃圾。
1、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和你的同桌互相问一问,列一列。
3、交流汇报,老师板演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演算式)
【在這个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提问机会,看似得到了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其实却是老师的独具匠心之处,其中3/10+3/10是复习上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素材,3/10+1/4、1/4-3/10、3/10+3/20、3/10-3/20是本节要探究的素材,而(3/10+1/4)-(3/10+3/20)是下节课《分数混合运算》要探究的内容,可谓一举三得。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学生口算3/10+3/10,复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并明确其中的算理。
(2)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回顾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和其中的道理,那下面这几道式题,分母还相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1)你能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这几道题吗?
尝试计算3/10+1/4
(2)展示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
方法一:用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公分母进行通分计算。
方法二: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进行通分计算。
方法三:将两个分数化成小数,在进行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式,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后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对比交流,优化算法
1、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
(1)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生1:方法一用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公分母,而方法二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生2:我比较喜欢方法二,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计算比较简单,有的时候还不用约分。
如果选择通分的方法,我们最好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来通分比较简便,计算简洁,这是算法的第一次优化。】
(2)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什么共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进行通分呢?
教师出示原始的几何直观图,
让学生明确3/10+1/4中的3份与
1份不能直接相加,分母不同,
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再出示通分后的图,分数的大小没变,
分数单位相同了,分子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借助几何直观,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效沟通】
2、比较方法三和前两种算法。
方法三和前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生1:方法三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在进行计算,前两种是通分。
生2:通分的方法比较好,有时我们的分数不能化成小数,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化成小数有局限。
看来通分是计算这类题的普遍方法,而化成小数有一定的局限性。
3、比较了这么多方法之后,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问题?
4、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5、学生试算黑板上其余的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一步试题。
6、小组讨论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转化意识得以培养,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思想得以渗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与思想。】
五、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先计算,并写出验算过程
验算:_________________
验算: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谁算的快,有规律吗?
第一组: 第二组:
六、总结梳理,知识延伸。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梳理小数、整数、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3、知识延伸。
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有联系的。虽然知识不同,但它们的算理相通。今后,我们就要用这种联系的思想去学习数学,这样知识才能越学越简单,书才能越读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