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谈谈读经典
2018-09-25黄建
黄建
摘要:碎片化阅读,到底只是知识图景中的泡沫。静下心来读点书,读点好书,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指出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读经典的必要性,阐述了在当前提高学生经典阅读兴趣的措施。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我给七年级学生拟了一个寒假阅读推荐书目,包括《童年》、《骆驼祥子》、《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开学时询问阅读情况,学生们大倒苦水,说这些经典作品或读不懂,或读来没意思,尤其是古典名著“硬是读不下去”。学生们困惑: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公众号、期刊杂志上不是有那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吗?为什么还非得读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
同学们的质疑折射出了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们已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开始变得便捷、浅易而轻松,需要细细咀嚼、深入思考的经典名著自然也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而碎片化阅读始终不可能完成真正的经典阅读,“经典是一个整体,不可切割。只有用整体时间‘交换整体内容。微信、微博等‘碎片化工具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最多只能起到对经典广而告之的作用,却无法替代经典阅读本身。”当我们需要系统掌握知识、形成见解时,抽出整段时间,在安静的氛围中回归深度阅读就非常有必要。
由此看来,阅读风气越浮躁,越应该静下心来读经典。那么,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培养初中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练好学生读书的童子功,就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师生共读,碰撞出思想火花
要想学生阅读经典,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只有经过大量的读书,才会形成语文教师特有的文化底蕴,学生才会信服你,甚至崇拜你!
在学生被征服以后,就可以慢慢地引导他们进行一些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了。这些读书活动一定要建立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在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时,老师必须先大量阅读,深入理解作品人物特点,作品内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和阅读体会。有时候师生之间会因书中某个人物而产生不同情感倾向,甚至争论不休,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材导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段,如《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隆中对》(选自《三国志》)等。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使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了一些初步了解,产生一定的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剧情发展、人物归宿让他们对原作产生探究兴趣;或者增加一些精彩故事片段介绍与赏析,使学生对文学名著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影视作媒,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精彩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光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名著。因为,影视作品与小说在欣赏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小说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人物的行动化和视觉化。因此,读小说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需要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需要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样,就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获得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循序渐进,化整为零定期交流
进入名著阅读初期,学生看见大部头的巨著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一些一、二百页的小册子开始读,如《老人与海》、《城南旧事》、朱自清的散文、冰心的小诗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十到二十页,把计划数与实际阅读数逐日填好。这样,一个月下来,五百页左右的名著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
同时,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把阅读到的精彩故事片段或自己的阅读感受、所受启发等讲给大家听,也可以就其中某一故事或片段展开讨论,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坚持长久,就能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在名著中汲取丰富营养。既积累知识,增强修养,又鍛炼了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五、家校配合,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通过家长会等渠道让家长明白:阅读能力上去了,精神的“底子”也有了,作文能力也才会相应提高。让家长支持孩子阅读名著,有条件时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各种名著,并和孩子沟通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融洽了亲子关系,又增强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气质修养,进而塑造他们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六、顺应潮流,有效推广经典阅读
当下,碎片化阅读的零碎与浅易的确让人忧虑,但它是科学技术和媒介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的一种必然和正常现象,已成趋势,不可逆转。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将此视为洪水猛兽,一味排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碎片化阅读”何尝不会成为经典导读的一个快捷、有效的渠道?
借助于互联网、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以及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等,一些学者专家对各种经典进行主要观点摘要、深入浅出地诠释等,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是让一直以来高居于金字塔塔尖的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花样翻新、通俗易懂的形式“接了地气”,即传统经典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反而进一步走近了公众的生活。比如“国学堂”网站的“一张图让你看懂什么是国学”,“文化中国”的“中华五千年古语中精练的十大智慧”等,无形当中,让人们增加了对传统国学以及经典的了解,哪怕只是片断。
因此,在读书交流会上,我也尝试着向学生们读一点网络上对经典名著的解读或推介,催化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从而主动阅读经典。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很难完全摆脱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位、多渠道致力于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只愿学生们能安静地享受深度阅读之乐,以读为“舟”,徜徉书海!
参考文献:
[1]王艳玲.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5,(3):66-68.
[2]王志.新阅读时代,你怎么读书[N].中国改革报,2012-OS-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