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2018-09-25闫丽萍
闫丽萍
摘要: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充分发挥情感意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品质和人格。
关键词:小学美术 情感 培养
在所有领域和类型的教育中,情感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情感教育主要是对小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态度、情感、理想等进行培养,以帮助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快速和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能够使其在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感到愉快,而在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品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对于情感的控制,还能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尊重小学生提出的想法和意见
美术的学习和创作需要学生拥有对美的鉴赏力和艺术的创造力。如果想培养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以便引导和培养其对于美的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在绝大多数小学美术课堂的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通常很少注重与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不重视小学生所提出的个人想法和意见。这种情况的发生极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所拥有的代沟,降低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重视。因此,重视小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意见,对于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美术教师在与小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小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意见和一些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之处,并在日后的教学计划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变,使美术的课堂教学满足小学生的需要,让小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学习具有使命感,重视美术课堂的教育。
二、注意培养学生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没有想象的教育是一潭死水的教育。没有创造的教育是没有发展的教育。想象是社会发展的翅膀,创造是民族进步的车轮。美术学科本身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和释放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用新的美术教育为学生插上想象创造的翅膀。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美术教学实践中去。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错误中成长。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工作者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要做课堂的引导员和主持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头脑风暴,角色扮演,交流讨论。以头脑风暴为例,美术教育工作者组织学生去户外写生,学生在直接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挖掘自身的想象力,赋予景物以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内涵和外延。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再给予描写对象以千篇一律或整齐统一的主题思路,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绘画方向和情感表达。在头脑风暴基础上,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互相借鉴和吸纳彼此的优点和长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协作意识。
三、引入生活题材,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审美情趣
生活是人类情感的发源地,只有经历生活实践体验的知识才能被感知,被运用,并引发深刻的思考,因此,生活中时时都隐含着教育的素材,需要我们的教学要善于挖掘这种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了解生活,洞悉社会,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美学审美情趣。例如,在开展《红绿灯眨眼睛》的美术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制作道路交通灯,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交通信号灯的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教师预先给学生准备好了三棱形的立体纸片,每一个侧面都画好了三個圆形,每一位学生都有这样一个三棱形的立体纸片,要求学生用油画棒将红绿灯涂上颜色,每一个侧面都涂上颜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建议确定每一个侧面哪一个灯亮,涂好后交由老师做评判。有的学生就会将颜色的位置涂错了,有的依然会将所有的灯都涂上,还有的涂成一个颜色,这些错误的出现都能体现学生对信号灯的变化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教师再强化,加深学生对交通灯的认识。
四、活跃美术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照本宣科,只是告诉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远远是不够的,不仅沉闷无趣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感到新鲜,也能让他们更密切地接触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更能够集中精神去主动学习,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学习积极性也能相对提高。
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这五彩缤纷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使其注意力不再分散,能够关注于素材,并从中感受到美,主动参与到这次教学过程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优美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也应当掌握其基本技能,能够制作出别具一格的课件,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也可以提升审美能力,此为一举两得。
比如上课时找出梵高等绘画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们自行欣赏,不再是只有枯燥的理论教学,学生可以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开拓自己的眼界,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逐步提升审美能力。
总之,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实施的意义重大,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的美术作品创作中,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洞察力。这就需要教师、学生等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促进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习惯来进行思考,提升学生鉴赏美术艺术的水平,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