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高中阶段子女“过高期望”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2018-09-25陈新芝张茜
陈新芝 张茜
摘要:期望是指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是一种可以变化的心理状态,同时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把握好度,真是贻害无穷。因此,对于家长的过高期望一定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要了解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点,多和孩子沟通,形成正确的认知,做出正确的期望,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过高期望 高中阶段 负面影响
期望是指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在不断的升高,但总体来说很多孩子都完成不了家长的预期目标,大部分家长的期望过高,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过高期望产生的原因:
1.血缘关系所表现的一种扭曲的爱
亲子关系是一种基于血缘因素终生无法摆脱的关系,能维系人类之间最牢固最伟大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会通过对子女未来的规划表现出来。父母总想让孩子成为最好的,总是包办孩子的成才道路,造成了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第一,在沟通形式上,孩子和父母没有很好的沟通,大部分家长不能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孩子心声,不能放下长辈的面子与孩子平等交流。
第二,在关注点上,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主要在学业上,对孩子注重实物奖励,心理诉求和非智力等因素容易被忽视。
第三,在沟通态度上,父母缺少赞扬,总是唠叨,同时也缺少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是孩子不能理解父母艰辛和初衷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在家庭环境上,家长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2.社会竞争给家长带来的压力在家庭中的反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加剧,能者上、弱者下,已成各行各业用人的标准,家长们已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学历高、素质好,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父母的这种过高期望往往从成人个人的情趣爱好、社会上热门专业的需求去塑造、培养孩子,这样势必造成期望与孩子个性的矛盾。
3.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当代认识学家鲁姆哈特认为,“在人类信息处理的细节方面,期望和过去经验起着重大作用”。当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既反映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期待,也反映出父母本人一生经历的教训和挫折,在子女身上实施一种偏离、扭曲的教育行为。
二、过高期望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过高期望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会让孩子痛定思痛,坚定信心,努力提升自己,给自己动力和压力。
但总体来说,过高期望对孩子的身心各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消极影响
1.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①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心理焦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给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孩子会调节,会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有的孩子不会调节,就会引发心理焦虑,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甚至引起身体上的疲劳、失眠、做恶梦等。
②给孩子带来自信心的丧失
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对自已的评价基本上来自于大人的评价与期望。大人的评价与期望,犹如一个标杆,让孩子对自已的行为与成就作出评判。由于过高期望,使孩子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孩子就会变得孤独、无助、自卑、消沉,从此丧失信心。如果长久体验这种消极情绪,就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变得自卑,缺失信心。
③不满父母的过高期望产生对抗心理
那类思想有个性,比较叛逆的孩子,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对于父母的过高期望采取抵触和反抗的态度。面对父母的过高期望,过多压制,过严管教,被逼到“墙角”的孩子,会拿起“反抗的武器”与家长对着干,从而引发严重的亲子冲突,恶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
④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家长过高期望,会使孩子为了推卸责任,会出现一些撒谎的行为,长久以往,势必会产生品性危机,进而影响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形成。
2.对家庭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家长过高期望会使孩子不满家长的做法,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不听从家长的教诲,有事情不向家长倾诉,孩子的事情可能家长总是最后一个才知晓,久而久之,从而使亲子关系受到威胁。
②影响家庭和谐
家长期望过高,使孩子怕家长,觉得对不起家长,因而使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與孩子关系不协调,不利于家庭的良性发展。
3.对社会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的失败感增多,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对未来失去信心,进而觉得社会不公。有资料表明,“要求管教过严,女子的认识水平提高就慢,顺应性减弱,反社会行为増多。”由此我们可以找到孩子离家出走、加入社会团伙、犯罪的一个理由了。
总之,对于家长的过高期望一定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了解青少年的阶段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多和孩子沟通,形成正确的认知,做出正确的期望,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当然,只有学校、家长、孩子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占克,黄成毅.《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J].科技文汇.2012(2)
[2]朱艳.《中学生学业压力、社会支持、学习动机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机制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朱巨荣.《中学生学习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缪建东著.《家族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