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2018-09-25刘薇
刘薇
摘要:以《送别》诗鉴赏信息化教学设计為例,在教学导入、任务实施、师生互动和拓展延伸等方面,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改变传统教学相对单调、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注入新的活力, 使文本感悟与生活体验、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巧用、善用、活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教学的魅力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教学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是一场变革,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的出现,正对传统教学产生着颠覆性的影响。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持,信息技术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较的优势,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送别》诗鉴赏为例,从教学导入、任务下达与实施、知识延伸与拓展等方面来进行详细地解读,从而引出对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之前,首先是要对所教学生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该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而开设的,不同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不同的。这里,我们以多媒体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例,一年多的专业课学习,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本堂课主要是鉴赏诗歌《送别》,在诗歌内容方面,她们并不陌生,但在情感的把控方面,他们缺乏更深层次的感知。为了能够将她们的专业知识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更好地传承经典,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情商,我们结合学生实情,制定了“感受情怀,制作送别微视频”的教学重难点,将多种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在课前,教师会通过超星学习通,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关于“送别”主题的图片或视频,用附件形式上传至泛雅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并做好课堂展示的准备。
课前搜集和准备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了教学预热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增进了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课堂进行的小组汇报也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2.新课导入
在教学导入这一环节,为了营造送别诗歌的意境,一首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的播放,把学生带入浓浓的送别意境之中。视频的引入使学生被这首传唱经久不衰的旋律深深吸引了。这时,教师向学生发出邀请,共同走近诗歌,去细细地欣赏和品味其中的离愁别绪。
3、新课讲授
(1)下达任务
在教学开始之时,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下达教学任务——把握送别之情,拍摄一段5分钟左右的关于“送别”的视频,并上传至泛雅网络平台,根据点击率评选优秀作品。
(2)实施任务
课堂教学将沿着“忆送别之境”“品送别之美”“歌送别之情”徐徐展开。
首先是答题闯关,走近诗歌。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爱玩手机游戏的心理,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手机app,分小组进行送别类诗词游戏pk环节,答题最多者将进入下一轮的游戏环节,教师问,学生答,闯关答题最多者可以获得学分奖励,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以此将课堂引入送别诗词的学习氛围中。
接下来,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为了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教师会结合传统教学的方式,通过名家诵读、学生试读、教师帯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感悟离别之情。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延伸,通过PPT将《送别》诗歌的内容和画面引入课堂。从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写景”画面到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之情,进而感悟人生短暂,犹如日落传达出人生感悟。
由此,敲开学生兴趣大门,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送别诗常用的意象有哪些?这时,教师会提示学生:可以从时间、空间、动物、景物等方面入手,允许结论的多样性。
通过分析与讨论,学生逐渐意识到《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它以短短的一首诗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诗味浓郁,意蕴丰赡。
美景触动心灵的同时,再次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画面,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领悟到其关系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学会感受真情,表达情感,并珍惜情谊。
面对这样一群未来传媒事业的新生主力军,仅仅将教学停留在诗歌的赏析之中显然是不够的。
于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领他们进一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各自所长,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前收集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基础,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歌,为其配上相应的音乐、诵读等内容,丰富诗歌的表现形式。
制作完成后,直接上传至泛雅直播平台,进行作品展示,评选出最佳表现小组。。
在诗歌情境与情感的再现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再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领悟到送别诗歌的独特之美,本次课的教学难点也便迎刃而解。
4、知识拓展
最后进入知识拓展环节。欣赏往届学生拍摄的优秀微电影,并以2017届毕业生为主角,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团队合作为他们拍摄一部微视频。课程结束,完成微视频的拍摄、后期剪辑和制作等工作,并将成果上传至微博或微信平台进行展示,根据点击率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完成本节课的数字化作业。
(三)考核评价
根据课前学生分享搜集到的信息,课中闯关游戏、视频制作,课后微视频的拍摄,综合考察,给予评分。
(四)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只是抽象地感知送别之情上升到深刻领悟送别之意,并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深化了学习效果,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一步步完成提升难度的任务中,不断增强自信心,获取成就感,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化教学改革
本教学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情感贯穿于课堂,融汇于作品,试图改变现代人相对冷漠的情感交流方式,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拍摄出有温度的作品。
通过本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引发了笔者对此的一些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信息引导者。在教学行为上,应更多注重经历、感受、体验和创造。应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去实践,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意识和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局限在课堂内实施教学任务,课终即意味着学习任务的结束,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除了优化课堂内的教学之外,也非常重视课前信息搜集和准备,课后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既丰富了教材资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又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前信息的搜集、学习氛围和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选择、教学任务的实施以及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等。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类型、不同的教学设计者,尤其是不同的学习对象等具体问题,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 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 化教学设计的魅力不是信息技术,而是开发的思想。课堂教学的时空是有限的, 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意是无限的。教学之美总是伴随新颖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因循守旧和盲目照搬从来就与教学艺术之美无缘。
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无论是正确的教学理念、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是恰当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对于高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学习的方式,同时发展个性与优势,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上接第8页)
(上接第9页)
(上接第21页)
的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因此在高职院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方案,响应时代号召,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教育改革对实践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特色课程,最终形成富有特色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更强的手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因此组织同学们参观企业的活动,在以参观为中心的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学习实践性强的技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变通地懂得通过动手来处理问题,从而显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竞争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这样的实习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是业界的现状和企业管理的重心。
参考文献:
[1]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障碍分析及建议[J]. 阙海宝,雷承波.教育与职业. 2015(17)
[2]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 徐涵.职教论坛. 2015(15)
[3]未來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曾天山,聂伟,崔吉芳,吴景松,王重,饶燕婷,朱富言,武向荣,杜云英,张智,马雷军,楚晓琳,罗媛.教育研究. 2015(05)
[4]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朱丽华.教育与职业. 2015(07)
[5]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郭绍青,杨滨.中国电化教育. 2014(04)
[6]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
作者简介
刘晶晶 1983年生 女 汉族 天津 研究生 副教授 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