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交流为利剑走出小学数学计算桎梏
2018-09-25向伦波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也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关键词:合作交流;小学数学;计算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培养学生准确灵活的计算能力,但是小学生本身年龄就比较小,他们比较活泼好动,并且逻辑性不强,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同伴的力量,积极引导小学生互帮互助,以合作交流为利剑,帮助学生走出小学数学计算桎梏,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 善于利用数学课前教学环节,有效组织学生展开课前交流
课前交流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前教学环节,就能为本节数学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正式教学数学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原理,然后把自己的思考成果互相交流,彼此共同分析和探讨,认真揣摩数学的计算原理,这样将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时,要想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学生经过探索的基础上再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样能够让学生独立揣摩出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计算方法。其实在类似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寻找不同计算方式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观察来找出其中的联系。这样的课前预习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为他们接下来的数学新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有效促进数学计算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 開展课堂探讨,深入分析数学计算方法
课堂讨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数学思维能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数学课堂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深入分析数学计算方法,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计算原理,并把所理解的计算原理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课堂讨论并不是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意进行讨论,而是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在轻松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促进数学计算方法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更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经过自己深刻理解和体会的计算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应用。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多给予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以便于他们深入分析数学计算方法,进而找出最快速和最准确的数学计算方法,学生在课堂探讨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合作的力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并亲身感受了计算具体的生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新的计算题,不仅帮助他们巩固了乘法知识,还加强了他们对所学新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加强课后练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加强日常练习。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不同的计算题目,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教师教学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讲解每道题,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到最后也会不了了之,学生对于没懂的地方还是没懂,这样的练习自然就失去了有效性。如果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来加强课后练习,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明明用了很多时间来讲解知识,但是交上来的作业却不是很理想,因此要想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课后练习,或者是利用合作的力量,让学生互评作业,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来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精心选择几道比较典型的题目来让学生练习,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批改,大家一起来讨论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分享自身的数学计算思路。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把课前交流和课堂探讨以及课后练习紧密联系起来的合作交流形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数学计算的主动性,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和掌握计算原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巧妙借助同伴的力量,把合作交流作为利剑,让学生主动揣摩数学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互相学习,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走出小学数学计算桎梏。
参考文献:
[1]王勇.以合作交流为利剑,走出小学数学计算桎梏[J].数学教学通讯,2017(1):37-38.
[2]刘珍.以合作交流为着力点,突破小学数学计算桎梏[J].新课程(小学),2017(5).
作者简介:
向伦波,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竹山县双台乡南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