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校园心理剧”促进中学生心理课的发展

2018-09-25雷强

赢未来 2018年9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心理剧欣赏者

雷强

摘要: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4%左右的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20.50%左右的中学生处于较明显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为此,一些中学尝试创新心理教育形式,校园心理剧因而在校园里流行起来。校园心理剧的创作主体多为青少年学生,他们把自己在学习、生活、社交等领域中的烦恼、困惑和心理冲突等编成“小剧本”,然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进行表演。因为剧情全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件,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甚或是自己,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又因为剧本中融入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学生在创作、表演和欣赏中能体验到细微的心理变化,并因而得以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所以校园心理剧有着积极的教育引导效果。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 促进心理课发展

一、校园心理剧的艺术品特质

校园心理剧是凭借艺术美的手段教育学生,青少年通过“自己编、自己演、演自己”的方式,直接接触到无限丰富多样的美的对象,从而受到熏陶和启迪。

形象性是校园心理剧的特征之一。艺术品是以具体的形象而非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展现于欣赏者的面前的。正是由于形象性,才能激起欣赏者动情,为欣赏者提供深刻生动的审美体验。校园心理剧《我们的存在》讲的是,某私立中学某班学生多是问题孩子,程潋风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班的好几个班主任老师先后被学生气走。后来来了一位女教师,她一反传统的说教方式,用爱心与学生真情相处,把在社会上打群架多处受伤的程潋风带回家中疗伤养病,最终感动了全班同学。在女教师的感召下,学生们转变了学习态度,树立了自己的理想……这部校园心理剧通过语言、形体和动作塑造了这名女教师的艺术形象,通过典型化的方式,把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却被青少年视而不见的具体细节凸现出来,引起他们的关注、体验和思考,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二、校园心理剧的教育功能和特点

校园心理剧形象性和情感性高度统一的特征,决定了它所激起的情感共鸣肯定是极为强烈的,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和久远的教育效果。

校园心理剧具有认识功能。艺术品的认识功能是指:艺术品的真实性与典型性能够使欣赏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复杂,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获得领悟过去、透视现在、预测未来的人生经验和生活知识。校园心理剧由于编剧和演员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的局限,尚不能达到艺术精品所要求的高度,可他们的作品终归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样能够给欣赏者以启发。《消失的生命》的主演说:“我们演出这个剧本,不仅懂得了毒品的危害,还懂得了在平常的生活中做事、交往都要慎重的道理,因为一步走错,很可能就会导致步步走错。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意志要坚定,发现自己有错误一定要勇于面对。”这段话说明:艺术品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校园心理剧是以情动人的,其教育过程没有丝毫的外在强制,既不是耳提面命,也不是抽象说教。教育者只能精心选择教育内容并创设情境,引导青少年主动去感受、鉴赏和创造。只有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个性自由,保持审美欣赏过程中感知、想象、情感、领悟等心理功能和谐自由,校园心理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美育不像政治教育那样直接,美育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欣赏者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潜在地当然也是逐步地接受、改变或者培养起某种情感。一代宗师梁启超这样形容小说对读者心灵的作用:“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这也是校园心理剧影响人的方式。

三、校园心理剧创作展演应注意的问题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展演,不仅充分展示了青少年自己的才能,还表现了日常生活细节中蕴含的大道理,使编剧、演员和欣赏者都受到心灵的洗礼,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这的确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新颖的形式,是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如果有的话)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把校园心理剧打磨成艺术精品。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作品才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才能带来积极的教育意义,才能不让青少年在欣赏中消沉,而是让他们在愉悦和痛苦之后奋起。如果作品不具备使人产生美感的本质特征,只是靠“刺激”以暂时宣泄情绪、释放心理负担,那必定会使欣赏者在欣赏后变得意志颓废,精神萎靡。

坚持长期创作、长期展演。美育给人的教化和影响,不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灌注,而是通过对真善美的赞颂和对假恶丑的讽刺,细润慢浸,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鉴于此,就不能期望校园心理剧会产生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教育效果。坚持长期创作展演,才可以使青少年不断受到熏陶感染,获得长期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以校园心理剧创作展演为主,结合其他美育形式,形成整体的校园美育环境。校园心理剧是视觉艺术,它的选择性、保留性较差,不像文學作品可以自由翻阅和长期保存;校园心理剧往往过分重视表演艺术的发挥,忽视学生其他方面潜能的发挥和培养,如对艺术的欣赏、评价和阐释。鉴于此,校园美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彼此相辅相成,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如:可以校园心理剧的创作为契机,组织青少年参加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对创作展演的校园心理剧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评论,组织班会进行讨论甚至辩论等。这样,既可以增进知识与学问,又可以促使蕴含在这些作品中的哲理充分显现,以发挥其长效的教育引导作用。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方法得当,可以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开发青少年的个人潜能,进而创造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所以,这种尝试应引起家长、学校和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思刚.中小学校园心理剧[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8.

[2]周国韬.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12.

[3]秦娟.校园心理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8).

[4]邢利芳.浅议校园心理剧[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8).

[5]王中华.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教育价值与实施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0(5).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剧心理剧欣赏者
留出想象的空白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校园心理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高中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技术应用案例解析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