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2018-09-25杜红薇
杜红薇
摘要:所谓写作,“写”只是一种手段,而“作”才是根本,旨在帮助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日常交际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从学会阅读,初步了解小学语文作文;学习日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写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阐述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兴趣;提高
写作,一直以来都在小学语文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能够直接体现出学生知识面的宽广和学生的个人素养。从一篇语文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文字功底的强弱、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甚至能够直接反映一名学生在日常生活生活用语及交往中的能力水平和素养。此外,还能体现出一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分析。
一、学会阅读,初步了解小学语文作文
在许多学生眼中,阅读很简单,就是按照给定的文章或内容,按部就班地读即可。然而,那只是阅读了浅层次的内容,而没有从中学到知识。殊不知,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让读者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文中隐含的深刻道理,或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某种表达方法、写作手法等。如果读一篇文章,读完了事,什么都没有学会,甚至一两天后重新读这篇文章时,毫无印象,这样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阅读,也是无效的阅读。
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荷花》中的句段为例,进行简短的分析。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先运用比喻的表达手法,将自己比作荷花,穿着雪白的衣服的“我”在这一池的荷花中非常和谐,毫不突兀。此外,“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的动作生动的描述出来。“蜻蜓飞过来,告诉……”,把蜻蜓比作人,亲切、真实。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精准,读起来使人仿佛置身其中,不能自拔。不会阅读的学生,可能只把这段文字当作一段优美的语句来读,学不到东西,而会阅读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段文字,学习作者的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二、学习日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日记,是写好语文的一大利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不容易静下来,所以许多学生对教师教课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听讲,导致不理解怎样写作。对于教师讲解的写作手法,他们也不能很好地接收,甚至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时候,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把自己的见闻或每天的生活或周边的奇人异事记录下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将每天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放松心情,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下面,即为班上的一名学生某一天的日记。
爷爷的生日
5月1日,是爷爷的生日。非常好记的一天吧!因为今天又是五一劳动节。
为了给爷爷过生日,我和爸爸亲手制作了一个蛋糕。蛋糕最上面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那就是我的爷爷,哈哈!
我先把奶油制作成一个人形。瞧!瞬间出现了一个雪人。爷爷常年带着帽子,接着我把一颗草莓当作帽子,戴在雪人头上。还用两颗红豆给雪人补上了眼睛……
从这篇日记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这名学生的这一天很开心。通过写日记,将他高兴的心情充分展现出来,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既可以表达学生的心情,锻炼其写作能力,还为日后的写作丰富了素材。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在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学生连续一周积极擦黑板;今天在家里××学生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又如,经过连续一个月的观察××学生发现,每到下雨前夕蚂蚁就会搬家;突然某一天发现学校门口种着一棵银杏树,之前竟然一直都没发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运用得当,将会成就一篇又一篇的优秀作文。拥有一片善于观察周边实物,留心生活中点滴小事的学生,往往都能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
一篇优秀的作文,首先素材肯定来源于生活的。杜撰的作文,往往素材内容空洞,不真实,即使文笔再好,也不会得到教师过多的青睐。只有素材真实,有据可依,且文笔优秀,内容充实、流畅,才能获得多数教师的好评。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全面培养、锻炼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关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仅供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读者多多指正,以促进笔者对写作的认识和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創新途径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18(2):67.
[2]解文平.小学语文如何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