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多声部苗歌及其在高校课堂中的创编运用
2018-09-25杨明刚
杨明刚
〔摘 要〕湖南靖州多声部苗歌是我国一朵艳丽的原生态音乐奇葩,其节奏节拍、旋律旋法、调式调性、和声、曲体结构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试图就其音乐特点拟出相应而有效的创编依据,并提倡将其融入高校的理论作曲课堂。
〔关键词〕靖州多声部苗歌;高校课堂;创编运用
一、靖州多声部苗歌概述
靖州多声部苗歌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一朵艳丽的原生态音乐奇葩,它承载着靖州苗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脉、地域特色等,折射着靖州苗族人民的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
靖州苗族多声部苗歌其节奏节拍、旋律旋法、调式调性、和声、曲体结构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五声性旋律婉转优美,和声和谐而充满空灵美学意蕴,纯净而且富有诗意,曲体结构简洁明了,非常利于日常生活中传唱,演唱则以真声为主,音符大多在中低声区流动,唱法自然淳朴,毫不做作,表现出靖州苗族人民淳朴善良、真诚好客以及爽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二、靖州苗族多声部苗歌与湖南地方高校的理论作曲课的结合
将靖州苗族多声部苗歌融入湖南地方高校的理论作曲课堂,既为挖掘民俗音乐、传承民俗音乐文化提供优质的音乐素材,也可以根据新时期的大众音乐审美观来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研究。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思路必将得到扩展,多声部苗歌素材的融入必将丰富理论作曲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地方高校乡土课程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地方民俗音乐的挖掘与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突破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靖州苗族多声部苗歌的合唱创编
创编靖州多声部苗歌需要对其题材、歌词、演唱的形式、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和声曲式结构等进行研究,对这些基本特点的分析越深入,创编也就越具有传承意义。只有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音乐技法结合当代的音乐审美对其进行创编、发展,才能保证它的地域民族风格,又可以为不断促进靖州多声部苗歌向前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1.旋律旋法特点及创编?靖州多声部苗歌的旋律以级进为主,旋律平稳,婉转优美,音域不宽,通常在一个八度之内,音区则以中低声区为主,级进的装饰音以及滑音的出现,使音乐更加流畅动人,旋律线条的发展通常以下行为主。关于这一点,杨和平先生也有论述:“旋律发展常见为级进和小跳进(三度、四度、五度)音程进行为主,少用六度及以上的跳进音程。”
以上这首《山歌调》(二声部苗歌)的开始是小三和大二度旋律音程的延续(四拍),下声部便向上声部收拢,然后进入合唱。其音程的特点是以级进和跳进音程进行为主,四度音程进行为辅,中间的旋律线出现了“3 2 1”级进下行的发展,整首作品音域主要集中在中低音区,充分体现了靖州多声部苗歌旋律的委婉平稳的风格特点。此外,旋律进行中变化音的出现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b3”、“#1”以及“#5”的出现,使旋律充满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独具特色的变化音与装饰音也是不能忽视的。由此,我们在对其进行创编时就应该尽量避免高音区的过多涉及,在旋法上以级进为主,避免跳进,平稳、和谐是创编过程中应该秉持的基本的法则,为了保持旋法特点,可以尽量多使用对位和复调。
2.和声特点及创编?靖州多声部苗歌的和声变化丰富,以协和的五声性和弦的运用为主,其声部一般在四个以内,很少有四个以上声部的,在各个声部的运用以协和音程为主,即以纯一度、大三、小三度、纯四、纯五度以及纯八度音程为主,不协和的音程除大二度以外,一般都较少使用,大二度的使用也是其重要的特色,抽离出来的大二度从音响上来说是尖锐的,然而在靖州多声部苗歌中的出现则是如此悦耳动听而且富有色彩,它包含著靖州苗族同胞的万物齐一、道法自然与圆融和谐的哲学理念。
3.调式、调性特点及创编?靖州以外的多声部苗歌使用的调式常以五声徴调式为主,而且其“角”音一般都用“b3”音来代替,并以此构成其主要特点,与其它地区不同,靖州多声部苗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多用五声宫调式、角调式、徴调式和羽调式,较少使用商调式。为了丰富调式色彩,还会加入变化音形成了六声调式、七声调式。还加入变化音“#1”和“#5”。此外,同一作品不同声部之间使用多调性也是其主要的特色,一般其它苗族多声部作品各个声部都会在同一调内进行,但靖州多声部苗歌中则可能出现各个声部不在同一个调内进行的情况。由此,在对其进行创编时应该注意两个基本点:其一,五声宫、角、羽调式的使用为首选;其二,不同声部的多调性的运用。
4.节奏、节拍特点及创编?靖州苗族同胞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和闲情逸致的歌唱心理状态,歌声道法自然,浑然天成,节奏节拍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自由延长、交错拍与自由拍的使用也就具有必然性,在创编靖州多声部苗歌时,不能过于“有板有眼”,而应充满灵动,赋予节奏的生命律动,密集紧凑的节奏型也要尽量少用。靖州多声部苗歌的节拍类型众多,在一首作品中,多以四拍子为主,如2/4、4/4、6/4拍等,其中4/4拍使用的频率较高,此外,弱起、变换拍和混合拍的出现与运用也是其节奏节拍的主要特点。
5.曲式结构特点及创编?从曲式上看,靖州多声部苗歌多为变奏曲式,但是因为变化发展的幅度很小,所以并无明显对比意义,从结构上来看,是多句体结构,主要用的是三句体和四句体,四句体以上的结构使用的非常少。其中三句体中“第一句是陈述基本乐思开始的部分,具有不稳定的结构功能,常常落于附属功能上;第二句是对前一句进行的展开,虽然落于相当于主音的羽音上,但是并未形成很强烈的结束感;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目的是增强调式的终止感和结束感” 。四句体不管是在材料、节奏还是在歌词上,第三、四句一般都是前两句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三声歌调》也属于此种结构形式,它反映了靖州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由担水歌调、茶歌调、酒歌调等三种基本歌调组成,又名为“三声歌调”。该作品的调式为D羽五声调式,旋律优美、柔和而又富有律动风格,曲体结构总共分为三句,属于三句体结构。首句截取了担水歌调的素材:6 6 3 1 |2 1 2 3 6 | ,紧接着第二句采用的是酒歌调中的部分材料 :6 3 2 | 2 2 - 2 2 |,然后使用同度和声进行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新的音乐材料来丰富音乐元素。到尾句则采用了山歌调中的材料,使音乐在自由而又悠长的情绪中结束。在装饰音方面,该曲使用了大量的倚音,其音程主要以大二度为主,也出现小三、纯五的音程关系。装饰音的使用使旋律更加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靖州苗族风情。在表情术语方面,出现了大量的自由延长记号以及小三度(“1”和“6”)的下滑音记号,使其极富地方色彩。
综上所述,对靖州多声部苗歌的音乐特点进行创编要保持其民俗音乐文化特点,在将其融入高校的作曲理论课堂时也要遵循这一法则,否则必然导致其“原生态”的破坏,进而失去传承与保护的功能。因此,在创编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传统的元素,也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手段和音乐元素,以提高其音乐吸引力和顺应当代的音乐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杨和平.非遗保护与靖州苗族歌鼟研究[M].江西: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109.
[2]刘洁.靖州三锹多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J].大众文化,2012(10):185-186.
[3]杨和平.非遗保护与靖州苗族歌鼟研究[M].江西: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110.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苗族多声部民歌在合唱创编中的应用研究(15YBA2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