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取”与“舍”,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7-01-07江国平
江国平
摘 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取舍艺术及运用技巧,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教学的“取”与“舍”的把握,对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取舍艺术 小学数学 高校课堂
教学虽有多种手段,但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学生取舍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取”应试教育之精华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不等于摒弃,而是提取传统应试教育中的优点并结合现代教育手段,使其发挥更大效用。总体来说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一)鞭策是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布置大量学习任务鞭策学生是传统应试教育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许多教师摒弃这一教学理念,转而看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理念固然正确,但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时间证明,学生进步的源泉仍以鞭策为主。而小学生因其年龄因素,往往缺乏相当耐性及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中难以专注学习。因此将应试教育中“鞭策”理念贯彻落实,改变传统鞭策方式,以任务替代繁重的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学习“认识负数”内容时,老师则应该改变传统鞭策方式,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并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了解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取”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取课堂的重点与难点,再采取针对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积极备课,正确着力于教学重点,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并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为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内容时,老师可先将本课教学重难点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并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笔算。
(三)“取”直观感知
在小学“圆柱与圆锥”教学过程中,部分概念和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便要求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采用形象鲜明的教育手段,突破重难点知识,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感知,从而引导学生快速接受所学知识。灵活地将教具和学具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全面观察和思考问题,以便学生深入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从表象感知上升到理性感知,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舍”应试教育之糟粕
(一)舍“轻副科而重主科”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重点。在传统教育模式背景下,学校与教师往往过分看重主科而忽略副科教育。数学教学也不例外,甚至在数学内部出现了分化较为严重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教学实践,仅仅依靠数学课本之中包含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舍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注重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通过合理的教学体系建立着重采集教学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资源的地位发生了重要转变,教师应用教学资源时应注意如下两个原则:其一,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其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舍弃“重主轻副”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共同重视教材与资源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舍“重应试而轻素质”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传统教学将教学生理论知识放在首要位置而往往忽略学生的素质培养,现代教育应摒弃这种传统教学观念,应将“素质”划分为若干个体,利用课堂激发单一个体或在一堂课中激发多个个体,将教学改革效率提升到最佳。从数学角度来看,素质主要由知识与技能两部分组成。两个联系紧密又相得益彰,因此应在每堂课中加以体现。
例如: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老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问题引导等,让学生通过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逐渐提升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学习,培养自身抽象、概括和比较的能力,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应试教育虽有不可取之处,但仍有其长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吸收传统应试教育中积极的方面,同时善于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并成长,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杭红.规范取舍,合理量裁——谈小学数学教材的优化[J].考试周刊,2016(17).
[2]徐朝金.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取舍[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