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朝三家文钞》编选及相关问题考论

2018-09-25杜广学

求是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侯方域选本文风

杜广学

清初著名古文家侯方域(1618—1655)、魏禧(1624—1681)、汪琬(1624—1690),被誉为“国初三家”。①《清史稿·文苑传·侯方域》:“方域健于文,与魏禧、汪琬齐名,号‘国初三家’。”见赵尔巽等:《清史稿》第四十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20页。此并称源于《国朝三家文钞》(以下简称《文钞》)。《文钞》由宋荦(1634—1713)、许汝霖(1640—1720)合作编选,刻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共三十二卷。其中,侯方域文八卷,107篇;魏禧文十二卷,229篇;汪琬文十二卷,230篇。此选本是“清代最早总结当朝古文创作成果的选本”,②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影响颇为深远。目前学界对此选本虽有一些介绍和探讨,但尚未出现专门的个案研究。③如武海军《清人所编清代古文选本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四章第二节《选本视野下的清初古文三大家》、曹虹《集群流派与布衣精神——清代前期文章史的一个观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李婵娟《从〈国朝三家文钞〉之编选看清初文风之转变》(《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等。本文拟就其编选动机、去取篇目、后世影响等方面予以进一步讨论。

一、多重身份与《文钞》编选之动机

《文钞》卷首录有宋荦、许汝霖、邵长蘅(1637—1704)三人所作之《序》和宋荦所撰之《凡例》,这些文献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文钞》编选过程、编选动机及其所映射的时代风尚。①文中所引宋荦、许汝霖、邵长蘅三人所作之《序》和宋荦所撰之《凡例》,均出自《国朝三家文钞》卷首,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下不另注。下面即以此为基本立足点,参以相关材料,探讨宋荦、许汝霖编选《文钞》之复杂动机。

关于《文钞》的编选情况,许汝霖《序》中说:“至本朝作者虽多,概乎未之讨论,独于侯朝宗、汪钝翁、魏叔子三先生文有笃好焉。……三家者各有专集行世,卷帙繁重,醇厖间杂。窃欲稍加澄汰,以出其真,愧固陋,逡巡不敢。年来视学江左,适会商丘宋公奉命自西江移节来吴,间从镇抚之暇,剧论古文词,谬许知言,约取三家文共订之。”许汝霖对三家古文十分喜好,想要“稍加澄汰,以出其真”,最终“逡巡不敢”,直至与江苏巡抚宋荦相见,经过深入研讨,才相约编选三家古文。二人在编选过程中有着明确分工:“发凡起例,予窃谬抒鄙见;参互论订,以至剞劂鸠工,则学使许公之功居多,予仅借手观成而已。”(宋荦《凡例》)即是说,此书编选的宗旨、体例,是宋荦提出的,而文本的校订、书籍的刊刻,是许汝霖负责的,所谓“成之者学使许公也”(宋荦《序》)。邵长蘅《序》说:“蘅谬辱校雠。”可见其亦参与校对。

由上可知,虽说《文钞》署名为宋荦、许汝霖二人,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宋荦。宋荦编选《文钞》,除了许汝霖这一直接诱因外,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今结合宋荦此时的多重身份,探讨其编选《文钞》的复杂动机。

首先,身为人生挚友,宋荦编选《文钞》是为了“表章”亡友。宋荦与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均是好友。宋荦《序》中说:“忆朝宗长予十七年,予交朝宗时,年未弱冠。其后宦游得交叔子、钝翁,皆十年以长。追惟曩时握手议论、卮酒笑言之欢,恍如昨梦。因而屈指,朝宗殁已四十年,墓木久拱;叔子殁且十年;钝翁视二君最老寿,殁亦已四年矣。把其遗文,其能无山阳闻笛之怆也?”充满深情的追忆,彰显了宋荦与三家关系之密切、感情之深厚,因而为亡友编选《文钞》,加以“表章”,使其蜚声天下,流芳后世,便是作为友人的宋荦的职责和义务所在。关于此点,宋荦明确地说:“钞何以三家?荦友也。”(《序》)“三君已成昔友,故亟思表章。”(《凡例》)作为参编者的许汝霖、邵长蘅也不约而同地提道:“公与朝宗少同笔研,齐名二十年,钝翁、叔子皆前后定交。今于其古文词,表章亟亟,使三先生之名遂足鼎峙千古。”(许汝霖《序》)“三家者何?侯朝宗方域、魏叔子禧、汪钝翁琬,皆公友也。”(邵长蘅《序》)二人均强调宋荦与三家“友”之关系。可见,“表章”亡友确实是宋荦编选《文钞》的动机之一。

其次,身为官场重臣,宋荦编选《文钞》是为了歌颂清朝的“文治”政策。清朝各帝非常重视“文治”,其中尤以康熙为最。思想观念上,康熙尊崇朱熹,下令编纂《朱子全书》,使程朱理学成为清朝的官方哲学。鉴于士风与文风的密切关系,康熙帝还直接参与文学总集与选本的编选活动,亲自作序,阐明主张,其中就包括钦定自己的诗文集。②《圣祖仁皇帝初集》四十卷、《二集》五十卷、《三集》五十卷、《四集》三十六卷,见昭梿:《啸亭续录》卷一《本朝钦定诸书》,《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02—403页。这些“文治”活动对当时的诗文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宋荦作为康熙朝重臣,具有高度责任感,对朝廷“文治”政策十分拥护。宋荦说:“世祖章皇帝甫定中原,即隆文治,一时元夫钜公,以雄文大册黼黻治具者类不乏人。迨今上躬天纵之圣,奎章宸藻,炳耀区寓。风声所被,文学蔚兴。上之卿大夫、侍从之臣,下之韦布、逢掖,争作为古文、诗歌以鸣于世。绘绣错采,《韶濩》以间,此本朝之盛,所以跨宋轶唐、夐乎其不可及也。三君际其时,尤为杰出,后先相望,四五十年间,卓然各以古文名其家。”(《序》)他认为,顺治、康熙的“文治”政策使清朝“文学蔚兴”,取得了“跨宋轶唐、夐乎其不可及”的超凡成就,而三家“尤为杰出”,能够昭示清朝“文治”之盛。这样,编选三家《文钞》,“表章”三家古文成就,即是对清朝“文治”之盛的歌颂。目前研究者均是根据宋荦的《序》简单地论定《文钞》的编选动机,并进一步认为:“‘阿其亡友’并非宋荦的真正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要歌颂清初朝廷‘即隆文治’之功。”①武海军:《清人所编清代古文选本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17页。“宋荦编选三家文也绝不只是为了表彰亡友,更重要的是歌颂康熙数十年来‘隆文治’之功。”②李婵娟:《从〈国朝三家文钞〉之编选看清初文风之转变》,《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细绎现有资料,宋荦并无轩轾之意,此种论断有臆想之嫌。同时,论者均忽视了宋荦此时身为江苏巡抚这一重要事实。

再次,身为江苏巡抚,宋荦编选《文钞》是为了改善江南世风。宋荦所任之江苏巡抚一职,在当时非常重要,深受清朝统治者重视。康熙二十三年(1684),理学重臣汤斌出任江苏巡抚,康熙特意叮嘱:“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风俗奢侈浮华,尔当加意化导。移风易俗,非旦夕之事,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当有成效。”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94—1195页。宋荦上任之初,即对自己面临的困难有着明确的认识:“江左地大事繁,财赋甲天下,兼以习尚纷华,好新竞巧,抚绥之难,十倍豫章。”④宋荦:《漫堂年谱二》,《西陂类稿》卷四十八,《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本。康熙认为“江苏风俗奢侈浮华”,宋荦则指出“习尚纷华,好新竞巧”,可见二人对江南世风的认识颇为一致。曹虹认为:“在传统文体中,散文以其应用性而广泛介入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故与一代文教风尚关系密切。”⑤曹虹:《帝王训饬与文统理念——清代文学生态研究之一》,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第十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0页。鉴于世风与文风的密切关系,非常重视教化的清朝统治者“皆谆谆以士习文风勤颁诰诫”。⑥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钦定四书文四十一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02页。康熙三十一年(1692)六月,宋荦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八月四日,抵达苏州公署,正式就职,⑦宋荦:《漫堂年谱二》,《西陂类稿》卷四十八。编选《文钞》即开始于此后。⑧《文钞》编选开始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许汝霖《序》说:“年来视学江左,适会商丘宋公奉命自西江移节来吴,间从镇抚之暇,剧论古文词,谬许知言,约取三家文共订之。”则《文钞》编选于宋荦任江苏巡抚后应无疑问。同时,康熙三十二年(1693)三月,宋荦为亡友汪琬作《尧峰文钞序》、为亡友计东作《改亭集序》。显然,宋荦也是从改善文风的路径去改善江南世风的。

从编选动机看,“表章”亡友,带有个人情感因素,歌颂“文治”,改善江南世风,又使《文钞》附带有一定的政治功用,似乎与“文学”选本相距较远,但实际上,此选本并不失为一部有宗旨、有特色、有深远影响的古文选本。

二、古文宗尚与《文钞》去取之篇目

作为一部选本,“选”非常关键,而“选”之标准往往由选家自身的古文宗尚所决定。在文学领域,宋荦一生以诗歌创作名世,古文则流传不多,明确表达其古文宗尚的文字更为少见。然而,对于深受康熙宠幸、服膺朝廷“文治”政策并与康熙诗文交往频繁⑨关于宋荦与康熙诗文之交往,参见黄建军:《宋荦与康熙文学交往考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的宋荦来说,其古文宗尚不能不受官方意识形态之影响。

官方所倡导的古文风貌,我们以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序》为例来探讨。康熙二十四年(1685),徐乾学等奉敕编《御选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所收录之文章,上起《春秋左传》,下至宋代。康熙《序》云:“择其辞义精纯可以鼓吹六经者,汇为正集,即间有瑰丽之篇,要皆归于古雅;其绮章秀制弗能尽载者,则列之别集;傍采诸子,录其要论,以为外集。煌煌乎洵秉文之玉律、抽牍之金科矣。”⑩《御制古文渊鉴》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御选古文渊鉴》作为康熙御选的一部文学总集,强调文章的“精纯”“古雅”,并将其视为“秉文之玉律、抽牍之金科”,代表了朝廷对一代文风的要求。这种文风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精纯”,指内容上要符合儒家思想;二是“古雅”,指语言表达上要雅正谨严。

宋荦对这种“精纯古雅”的文风有着自觉的响应。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宋荦分别为亡友汪琬、计东文集作序。在《尧峰文钞序》中,他如此评价汪琬:“不知钝翁视两先生(笔者按:指唐顺之、归有光)何居?要以代兴两先生之后,为本朝一大家,如欧、苏、曾之在宋,虞集、黄溍、柳贯诸君之在元,则海内学士大夫皆以为然,非予私言也。”①宋荦:《尧峰文钞序》,《西陂类稿》卷二十四。宋荦将汪琬视为清朝的代表作家,其地位有如宋之欧、苏、曾,元之虞、黄、柳,明之唐、归,评价可谓高矣。宋荦《国朝三家文钞·序》明确地指出了汪琬的文风:“温粹雅驯,无钩唇棘吻之态,而不尽之意含吐言表,譬之澄湖不波、风日开丽而帆樯之容与者,汪氏之文也。”汪琬“温粹雅驯”的古文风貌即是朝廷所推行的“精纯古雅”。宋荦《改亭集序》有言:“夫君尝谒吾乡汤潜庵讲程朱之学,又从长洲汪钝翁讲欧曾之学,故论有原本,其文醇正和雅,已足自不朽。”②宋荦:《改亭集序》,《西陂类稿》卷二十四。这“醇正和雅”的文风与汪琬的“温粹雅驯”一样,与朝廷所要求的一代文风亦别无二致。由宋荦对汪琬、计东古文的评价可见其对朝廷所标举的“精纯古雅”文风的高度认同。

宋荦曾于《国朝三家文钞·凡例》中自道其去取篇目及原因:

文有为流辈传诵已熟而不录者,如侯朝宗之《马伶传》《李姬传》,以近唐人小说也;魏叔子《地狱论》为儒者所不道也。有切于经济而不录者,叔子《救荒策》大类公移吏牍也,《兵谋》《兵法》乃其一家言,不可以文论也。……汪氏传家集有《拟明史列传》十二卷,颇为浩繁,予仅录其序事古雅或议论有关系者如干首,厘为两卷,如开国徐、常诸大传,俱不入选。盖去存以文不以人也。

侯方域《马伶传》《李姬传》用传奇笔法作古文,文体不醇,不选;魏禧《地狱论》超出儒家言说范围,不选;《救荒策》酷似官方文件,没有文采,不选;《兵谋》《兵法》,因是其一家之言,没有植根于儒家思想,不选;于“颇为浩繁”的汪琬《拟明史列传》中选出“序事古雅”的篇章若干,“厘为两卷”。由宋荦的“夫子自道”可以看出其去取篇目的标准就是“精纯古雅”。

宋荦的“夫子自道”如此,那么,《文钞》入选篇目的实际情形如何呢?在三家中,侯方域古文“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其整体风貌距“精纯古雅”最远,以之为分析对象,最能看出《文钞》编选之特征。

宋荦《凡例》云:“予钞三家文,悉本全集,详加校阅,而汰存之。”对于侯方域的诗文集,宋荦亦曾著录:“方域所著《壮悔堂集》文十卷,诗六卷,又遗稿一卷,皆板行于世。”④宋荦:《侯朝宗传》,《国朝三家文钞》卷首。据调查,“板行于世”者即为顺治十三年(1656)《壮悔堂文集》之商丘侯氏初刻本。⑤侯方域:《侯方域集校笺》上册,王树林校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页。此本包括《壮悔堂文集》十卷、《遗稿》一卷,共146篇。宋荦编选《侯朝宗文钞》共107篇,除《宋文康公传》一篇外,全部出自《壮悔堂文集》《遗稿》。宋荦《凡例》指出:“亦有一二佳文,全集偶遗,而间得之别本者,今仍录入。”《宋文康公传》即是“得之别本”的一篇。宋文康公即宋权(1598—1652),为宋荦之父。宋荦特意选入此篇,有“表章”其父之用心。兹将《壮悔堂文集》(《遗稿》按类归入其各卷中)的卷数、篇目与《侯朝宗文钞》相对比,看其去取篇目之情况,列表1如下。就析出篇目看,绝大多数古文的确不符“精纯古雅”的标准。有内容上不符的,如《阳羡宴集序》写的是顺治九年(1652)侯方域南访阳羡,与当地贤者饮酒赋诗,抒发了对故明强烈的思念之情;有表达上不符的,如《送徐吴二子序》接连化用《老子》《列子》《庄子》中的典故,寓庄于谐,笔锋犀利,痛快淋漓。这些作品遭到删汰实在情理之中。

表1 《国朝三家文钞·侯朝宗文钞》与《壮悔堂文集》(含《遗稿》)对照表

当然,就入选篇目看,也有个别篇章不符“精纯古雅”的标准。如《宁南侯传》,王士禛即云:“三子古文钞,雕刻最精,但如朝宗《宁南侯传》,回护失实,似当删去。否则,苏峻、侯景亦须为作佳传耶?”①王士禛:《寄宋牧仲中丞》其二,《蚕尾文》卷三,《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本。主张把《宁南侯传》删去,因为内容上存在严重问题,距离“精纯”甚远。再如《郭老仆墓志铭》,想象丰富,近似小说,李慈铭曾因姚椿《国朝文录》选录此文而批评道:“侯朝宗之《郭老仆墓志》……皆小说家谰言,亦污简牍,是又何耶?”②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200页。这种以小说家笔法写作古文,类同《马伶传》《李姬传》,不合“古雅”标准,理应删去。

总体来看,《文钞》用“精纯古雅”的编选标准选文定篇,这既是宋荦此时期个人的古文宗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朝廷所提倡的一代文风,是清初文坛从遗民古文向庙堂正统古文的过渡阶段。

三、文学史价值与后世之接受

虽然《文钞》编选的动机是多样的,编选的标准是反映时代的,但宋荦提出的“国朝三家”却符合清初文坛实际,具有较为充分的合理性。从共时角度看,“三家”之文各具风格,各具特色,诚如郭预衡所说,清初古文,“各家各派,主张不同,文风不同,各行其是,没有正宗”。①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7页。从历时角度看,“国朝三家”的提法基本涵盖了清初古文的整体风貌与嬗变历程。“三家”中,侯方域年最长,明末蜚声文坛,入清不久即去世,故侯文可代表明末文风。魏禧长期隐居,直至康熙元年(1662)出游吴越,才渐为人知。他坚守气节,是遗民群体的代表作家。汪琬于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广泛交游,文名鹊起,是清朝盛世文风的开拓者。可见,“国朝三家”在清初文坛颇具代表性,这一并称颇能彰显清初文坛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从而为其下一阶段的经典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文钞》的广泛流行,②陈履中(1692—1759)说:“《壮悔堂文》,本有专集,早行于世,其后漫堂宋少师刻入《三家文钞》,三家者,宁都魏叔子、长洲汪苕文与壮悔也,行世尤盛,而专集反缓。”(陈履中:《重镌壮悔堂文集序》,侯方域:《侯方域集校笺》,王树林校笺,第632页)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文钞》的流行程度。“国朝三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在相关的领域,一直都作为一种“当下的”存在而受到重视。对“三家”的接受过程,也就是其被经典化的过程。清代官方最权威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宋荦“国朝三家”的基础上独标汪琬:

古文一脉,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佻于三袁,至启、祯而极敝。国初风气还醇,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矱。而琬与宁都魏禧、商邱侯方域称为最工,宋荦尝合刻其文以行世。然禧才杂纵横,未归于纯粹。方域体兼华藻,稍涉于浮夸。惟琬学术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与二家迥别。其气体浩瀚,疏通畅达,颇近南宋诸家,蹊径亦略不同。庐陵、南丰固未易言,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峰文钞》,第4528页。

四库馆臣为了凸显朝廷所倡导的“清真雅正”④托津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1649页。的古文风貌,对“国朝三家”进行了具体论定。首先,贬抑魏禧、侯方域,认为魏“才杂纵横”、侯“体兼华藻”;其次,尊崇汪琬,对汪琬的古文风格和文学史地位做了极高的评价。如是,通过对“国朝三家”的取舍,四库馆臣达成了标举“清真雅正”文风的现实目的。虽然伴随着政治权力的渗入,《四库提要》对“三家”的评价有所抑扬,但因为受到官方的重视,从而又客观地推动了“国朝三家”的经典化,使“国朝三家”之说在清初文坛牢固确立。接下来,代表特定审美风尚的选家和文评家的编选与阐释又对“国朝三家”的经典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国朝三家”在清代古文选本中往往悉数入选,并得到整体推崇。如徐斐然《国朝二十四家文钞》(1795年刊),入选篇数前五名的是:魏禧四十七篇,汪琬三十七篇,袁枚二十七篇,侯方域二十六篇,朱彝尊二十六篇。吴翌凤《国朝文征》(1851年刊),选侯方域文二十九篇、魏禧文三十六篇、汪琬文三十七篇,三者在选本中综合排名分别为第六名、第二名、第一名。虽然由于编选者古文观念和去取篇目的标准有异,“三家”入选篇目的多寡便不同,但整体上受到重视则是明显的事实。

其次,清人文评对清初古文格局的认知往往以“国朝三家”为基本框架。在清代,有在“国朝三家”基础上提出“国朝四家”的。如著名古文家、学者夏之蓉(1697—1784)在其《答张解元世荦论古文书》中说:“本朝古文以侯、魏、姜、汪称最。侯有奇气,魏善谈史事,纵横自恣,姜与汪粹然儒者,言皆有物,此四君子者称绝盛矣。”⑤夏之蓉:《半舫斋古文》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本。此论述把姜宸英加了进来,变成“国朝四家”。还有对“国朝三家”提法进行补充者。如徐珂(1869—1928)《清稗类钞》云:“国初,散体文以宋荦所选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家为最著。……同时布衣以文名者,有邵青门长蘅,枕葄经史,力追归唐,可与雪苑、冰叔抗衡。至遗民之以文名者,则推顾炎武、黄宗羲、陈宏绪、彭士望、王猷定诸人。士大夫以文名者,则推李光地、潘耒、孙枝蔚、朱彝尊、严虞惇、姜宸英诸人。中惟虞惇文陶铸群言,体近庐陵、南丰,彝尊、宸英文善学北宋,余多不入格。自方苞、刘大櫆继起,而古文之道乃大明,桐城、阳湖两派,亦由此起矣。”①徐珂:《清稗类钞》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84页。徐珂承认“国朝三家”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清初古文家身份的特点分为布衣之文、遗民之文、士大夫之文。如此区分,有助于我们对清初古文全貌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无论是提出“国朝四家”,还是进行补充,论者均是在“国朝三家”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可见“国朝三家”提法的重要影响。

进入现当代以来,教育在经典的传播与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詹福瑞说:“教育对经典的传播与建构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经典进入学校的教材,成为学校教师讲授的对象。”②詹福瑞:《文学经典学发凡》,《铜仁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国朝三家”最终进入现当代人所著的文学史教材,使其影响得以不断扩大。

我们先看古代文学通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中华书局1949年初版)③此书封底印有:“本书上、下卷分别据中华书局1943年版和1949年版排印。”可知此书下卷印行的是1949年的初版本。第二十八章第三节为《清代散文与桐城派运动》。此节论述了清初六位作家,分两组,一组是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另一组是侯方域、魏禧与汪琬。对于前一组,书中说:“作为清代学术的先驱的,是顾亭林、黄宗羲、王夫之诸家,他们都是穷经致用反对虚谈的学者。同时他们对于当代的文坛,也给予相当的影响。”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066页。对于后一组,书中说:“凡是讲清初的散文,总是列举侯、魏、汪三家。”⑤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1067页。而1962年的修订本,依然标举“国朝三家”,只是初版本中“也给予相当的影响”改为“也给予一定的影响”,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此书《前言》说,《中国文学发展史》“各种版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初版本和1962年的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本次印行的即为后一种,它是多年来内地众多高校作为教材使用的版本,台湾、香港亦有以此为教材的。”(第3页)可知此书下卷印行的是1962年的修订本,且修订本比初版本流传更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黄、顾、王之于清初文坛的影响,而更加凸显“国朝三家”在清初文坛的重要地位。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八编第一章第三节《清代前期的散文》认为:“在清前期文坛上居于正统地位的,则既不是承晚明余波的小品,也不是学者之文,而是号称接续唐宋古文传统的古文。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谓清初‘三大家’,后有桐城派。”⑦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4页。称“国朝三家”在清初文坛“居于正统地位”。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四卷第一章第二节《古文三大家》中,在重点论述完“三大家”后,编者说:“近世论者提出廖燕可与‘清初三大家’比肩。”⑧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255页。接着又说:“清初散文家还有王猷定、冒襄、姜宸英、邵长蘅、王弘撰、宋起凤等,各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点抒发感情,反映现实,笔墨灵活,取材广泛,而以歌颂抗清斗争及其殉难的英雄志士,形成这一时期重要的写作题材。”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255页。上述三部具有范式意义的文学史,在论述清初古文时均是以“国朝三家”为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研究成果,有所修正,有所拓展,有所深化。

再看古文专史。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将清代前期之文分为学人之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王猷定、傅山;归庄、周容)与文人之文(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李渔、尤侗;侯方域、魏禧、汪琬;施闰章、朱彝尊;屈大均、唐甄;邵长蘅、王士祯)。其中对“国朝三家”的论述尤为突出,评价甚高:“其以文章著称者,有侯方域、汪琬、魏禧者。……宋荦刻此三家之文,影响颇大,后世称清文者,无不称此三家。”⑩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册,第339页。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全书共十一章,有七人是专人专章,此七人分别是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在介绍三家时,著者说:“侯方域与魏禧、汪琬三位清初散文家有‘国初三大家’之称,也即‘清初三大家’。三家均为由明入清的文人,因合集《国朝三家文钞》(宋荦、许汝霖辑刊)而得名。”①张修龄:《清初散文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6页。在上述古文专史对清初古文格局的建构中,“国朝三家”的基础框架意义亦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国朝三家文钞》是一部由宋荦、许汝霖合作编选的古文选本,其中以宋荦为主导。其编选动机既有“表章”亡友的个人情感因素,又有歌颂清朝“文治”、改善江南世风的现实目的。从选本本身来看,《文钞》秉承“精纯古雅”的编选标准,与朝廷提倡的文风一致,符合当时文坛的主流趋势。此选本所提出的“国朝三家”是对清初文坛格局丰富性、多样性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政治权力的介入、选家及文评家的阐扬、进入文学史教材的优势等外在因素对“国朝三家”经典地位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考察《文钞》及相关问题,为我们理解清初古文创作实际、清代古文观念的演变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猜你喜欢

侯方域选本文风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桃花扇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浅析《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悲剧性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剖析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侯方域诗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