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8-09-24胡咏梅

课外语文·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

胡咏梅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选题自然而构思精巧,托物言志;韵律讲究,上口易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领略古诗词、仿写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个表述,为我们坚持上好中华传统文化课、坚持小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指明了方向。人教版新编小学语文课本编入古诗文129篇,其中古诗词的比重占据三分之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上面,以点燃学生好奇心、刺激学生自信心为切入口组织教学。

一、学习欣赏,树立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文学经典,流传千古,其欣赏价值是第一位的。如果把古诗词当作记叙文来教学,就完全失去选编的意义,因此我把首要教学任务确定为学习欣赏,欣赏的重点是感受,而感受的重点又集中三个方面的引导:

(一)感受命题自然简约之美

教学《泊船瓜州》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怎样触景生情,恰当命题。诗人王安石乘船停泊在瓜州,想起了一水之隔的家乡,诗的题目随手拈来,就即时命名《泊船瓜州》,自然简约,毫不累赘。

教学《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体会词人马致远时值深秋,长途旅行中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场景,人困马乏之际,更加思念家人。于是就以秋天的思念为题目,简称《秋思》,用“天净沙”的曲调来吟唱。

教学《长相思》,引导学生穿越到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如此引导学生站在诗人、词人的立足点上感受他们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激情满怀之下如何命题,就能仰望古代文人学问的博大精深,写作的灵气如此之高,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敬畏与佩服,增强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尊心。

(二)感受格律音韵之美

中华古诗词用字有严格的平仄规定,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是世界诗词的一绝,是足以让我们骄傲的亮点。如教学《泊船瓜州》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五言诗的格律,让学生了解:1.五言四句诗为五言绝句,那么《泊船瓜州》就是五言绝句诗;2.古诗必须押韵,五言绝句诗,一二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又押韵,《泊船瓜州》押的是“an”韵,第一个字是平声,称为“平水韵”;3.在格律诗中,一二声读音的字为平声,三四声的字为仄声,上下句之间字词平仄都是相反的,这是格律诗的严格规定。

教学中,给学生传授浅显的诗词基本知识,学生会深深感到一首格律诗讲究如此之多,在逐步了解中感知格律诗的创作难度,同时对古诗词产生神秘之感,引起久久不忘的探究兴趣。

(三)感受以诗言志之美

诗词,看起来玩的是文字音韵技巧,实质表达的是作者的内心追求,所以叫作“诗言志”。如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结合介绍文天祥其人和被俘的原因,重点体会尾联中诗人的生死观。诗人在生死关头是这样想的:“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值得了。”这句千古传诵的诗句,体现了他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支撑,才能有一代代爱国志士前赴后继、精忠报国,维护着民族的安宁和国家的不断发展。

五言绝句《示儿》,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的是至死不渝盼望祖国统一、国家安定的爱国情怀。国家没有统一,诗人死不瞑目,如果有朝一日国家军队平定了中原大地,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他。教学这首诗,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和文化贡献,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二、深化训练,增强文化自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缺乏实践的知识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目的不但是学会字词,能读会背,张口就来,更主要的是进行文学艺术的启蒙教育,因此教学中要儒能到心、雅得到位。为此,我一般安排三个层级的训练:

(一)加强朗诵训练

学习古诗词,朗诵是深化认识、把握情感的重要的环节。首先,注重渗透朗诵诗词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把握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指导对比、起伏、变化,朗诵出诗的优美和雅致。如朗读训练《泊船瓜州》,用中速朗读,“/”表示相隔时间稍短,“//”表示相隔时间稍长,这样来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 何时//照我还?”这首诗,“一”“隔”“ 数”“又”“何”读音稍强,“何时”读音要较弱,其他部分读音要适中,整首诗要用中音朗诵。通过这些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把诗人此时此刻的情绪把握住,就能朗诵出情感和诗味来。

(二)开展悦读训练

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不是一种学习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实践活动,为此,我注重安排古诗词悦读活动。悦读活动是吟诵,要求又高于朗诵。活动的准备:

1.一学期古诗词学完之后,将两个学期的古诗词抄录下来,课后请教诗词学会、悦读会、电视台、电台等专业人员做示范朗诵,听人家朗诵的味道,学人家的朗诵技巧。

2.脱稿加表情、动作训练,通过回忆老师、专家的范诵,早自习开展朗诵练习。古代诗人是行吟,是站着吟诵出来的,是先吟诵后记录整理出来的,因此古诗词要站着吟诵,揣摩此时的姿态。经过准备后,组织一次吟诵活动,请评委点评。再现的表情、得体的姿态、随心的吟诵,把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三)模仿习作训练

会吟不会作,终是门外人。我为学生布置“学写格律诗”“学写天净沙古词”等阶段作业,要求学生看见感动的事,马上自命题,马上学习习作诗词。习作采用一首一首地仿作,主要从四个方面去仿,即仿自命题、仿格律规范、仿句式押韵、仿表情达意。要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获得感就行,不强求全班学生一定会作诗填词。

如六年级留守学生学了《泊船瓜州》后,仿写了一首五言格律诗《课间思娘》:“安康广东万里长,学知打工两繁忙。课间孩儿思娘苦,由此知母想儿郎。”我欣喜若狂,奖励了他,并和他交流创作的起因、命题、技巧把握,他说都是通过学习古诗,慢慢仿作出来的,我为他第一次创作这么好的诗点赞,并在全班分享了这首《课间思娘》。另一个学生看到改造后的城区街道焕然一新、花园似锦、蓝天白云,心情激动,仿照“天净沙”曲牌写了一首词《安康潇洒》:“宽街高楼大厦,香樟玉兰桂花,视频霓虹壁画,立交高架,往来游人潇洒。”当我读到这首词时,我真不敢相信是六年级学生写的,我为我的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感到由衷的骄傲。通过对这两个学生作品的欣赏、点赞,不少学生都不同程度仿写出了各种各样的诗词,大家为自己也能写出诗词而自信。

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自信,缺少一方面就不是完整的自信。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他国不可复制、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领略古诗词、仿写古诗词,学生的文化自信就会油然而生,不但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还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
踏青古诗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古诗词中的新年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