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形放疗与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效果
2018-09-22林保光王永才
林保光 王永才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步入疾病晚期,且其中约44.0%~62.2%的患者门静脉主干已被肝细胞癌侵入及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继而增加术后复发与肝内播散的概率,影响预后效果[1-2]。目前,取栓、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化疗等均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主要方法,但实施效果仍有所欠缺[3]。近年来,随着现代放射医学的快速发展,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也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对40例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应用了三维适形放疗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治疗,临床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6.5±4.2)岁。研究组:男性23例,女17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8±3.8)岁。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与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在性别与年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中的相关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无肝内转移与远处转移;Child分级为A或B级。排除标准:肝性脑病、顽固性腹水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方法:首先给予肝动脉造影,以Seldinger法于导丝引导下沿股动脉向肝固有动脉插管,再经左右支向靶动脉插管;其次根据肿瘤的血管分布与直径,沿导管注入20~40 mg表阿霉素、10~20 mg羟基喜树碱、20~40 mg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最后用10~15 ml液化碘油进行周围性栓塞,以明胶海绵进行中央性栓塞,每间隔4~8周重复治疗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方法:通过CT给予三维立体重建,评价肿瘤部位、临床靶体积,制定出放疗计划。采用85%~95%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区,照射总剂量为35.0~45.0 Gy,平均剂量为37.5 Gy ,分割处总剂量为3.2~4.4 Gy ,平均剂量3.8 Gy,每天或隔天治疗。两组均重复治疗10~12次。
1.4 观察指标
(1)根据实体瘤疗效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无癌栓为“完全缓解”;癌栓减小≥50%为“部分缓解”;癌栓减小<50%或无变化为“稳定”;癌栓进展为“进展”。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2)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50%,高于对照组55.00%(P<0.05)。见表1。
2.2 两组1年内的生存率对比
随访1年,研究组生存33例,对照组生存23例。研究组1年内的生存率82.50%,高于对照组57.50%(χ2=5.952,P=0.013)。
3 讨论
目前,取栓与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主要方法,术中通过去除癌栓与原发灶,可以降低肿瘤转移概率,减少门静脉压力[5-6]。然而,多数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就诊时间较晚,仅通过手术切除已无法达到根治性标准,可能导致癌细胞残留阳性,继而提高疾病复发率[7]。因此,通过有效的措施增强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十分必要。
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到肿瘤供血动脉,适当且适量的注入栓塞剂,继而促使肿瘤组织缺血性坏死,且应用抗癌药物进行栓塞能够起到化疗栓塞的作用。然而,部分研究发现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易发生残留癌组织增殖与侧支形成,增加复发概率[8-9]。三维适形放疗通过多个共面与非共面在靶区进行高剂量集中照射,而病灶四周剂量逐渐递减,在保证局部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减少了对机体的损伤[10]。此外,由于胆管与肝动脉四周毛细血管丛是门静脉癌栓的主要供血路径,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可以有效阻断肝肿瘤供血,达到消除癌栓,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与1年内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可见,在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能够有效缩小或消除癌栓,减少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这与部分报道相符[11-12]。
总之,三维适形放疗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于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中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