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理念到实务
——美国博物馆教育初探
2018-09-22
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发展中,美国将汇聚人类文明之精华的博物馆做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必有值得思考和探究之处。尤其是博物馆教育,不仅被视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也是无数位美国博物馆先驱创建博物馆并为之追求和贡献的重要初衷。本文试图梳理美国博物馆如何将以教育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延展到博物馆工作规划和方方面面的实务工作之中,以此分析美国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实施方式,从而展现当代美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整体面貌。
一、美国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背景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大部分博物馆遭到破坏,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增,其博物馆在免受战火摧残的同时,其数量、财力、物力、收藏品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短时间内可谓超越了大部分欧洲博物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往往决定了其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国家,“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抱着这样的思想,各种文化涌入美国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冲突,甚至流血、战争,最终保留下来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又相互包容。
在这样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美国博物馆也是多元兼容的。来自于世界各种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或不同种族的主题博物馆在美国各地随处可见。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都来自世界各地,为美国博物馆体系内的工作带来了形形色色不同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与技术,从策展到陈列,从设施到服务,处处折射出多元文化下的丰富和精彩,谓之“民众的终身课堂” 实至名归,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博物馆文化。
二、美国的博物馆教育理念
美国目前被认为是博物馆教育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教育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不仅体现了博物馆对社会的文化教育责任,同时也是博物馆建设的首要目的。虽然有着不尽相同的教育理念,但注重观众的体验和人性化的服务,却始终是所有美国博物馆在制定其教育理念时所遵从的定律。
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学者詹金斯在其所著《博物馆之功能》中提出“博物馆应该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其宣言称:“博物馆应该成为民众的大学。”随后,《纽约时报》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23年年度报告进行公开评论中提到,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收藏众多文明宝藏的储藏室,它还是一股充满活力的教育力量。它不仅仅只是藏品保护和记录的地方,更是一所社会教育机构。通过馆藏来引导观众(对艺术)的热爱……以最高级的形式来传播艺术,不仅对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手艺匠人有益,而且“能够直接给那些讲求实际和勤劳的人们赋予更多人情味,给他们以教育,提高他们的修养”。1美国博物馆协会主席福特.W.贝尔也曾表示:“我们的职责是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教育并激励他们,或许还能让他们对我们所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2可见在美国博物馆的开创之初,就明确将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作为最基本的核心与要求。
虽然美国博物馆的建立晚于欧洲国家,但通过明确的教育使命和教育理念,确立了博物馆及其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承担了博物馆应有的文化担当和价值呈现。从1899年由布鲁克林艺术与科学研究所创建的世界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开始,便从多个角度,致力于将博物馆打造为教育场所,力图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教育资源。强调通过亲身参与进而体验学习的教育理念,创办具备高度参与性的儿童展览,致力于为布鲁克林和整个城市的青少年儿童提供教育服务,鼓励儿童通过探索文化、艺术、科学和环境,发展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拥有171年历史的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国立自然博物馆,以让人们“了解自然界及我们的生存环境,探讨自然界的变迁,并呈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教育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博物馆工作的宗旨和教育目标。由此,国立自然博物馆甚至将自身定位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室之一”。通过展览、教育项目和在线资源,致力于激励所有年龄层的观众,通过赋予并激发参观者的奇妙感和责任感,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世界和人类的关系及地位。并且坚信通过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提升个人对自然世界的责任意识。
最初作为美术学院的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院位于美国北部的明尼苏达州,该馆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将艺术带入当地社区生活。其网站标题为“Mia is the largest arts educator in the state of Minnesota”, 即“米娅(按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院的简称)是明尼苏达州最大的艺术教育家”。由此可见该博物馆将教育作为其主要的社会职能,并一直致力于协同更多的人和组织加入它们的教育计划。在一百多个组织的良好合作及帮助下,它们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世界级博物馆,并通过免费入场、丰富且强大的展览、青年和成人教育课程以及鼓舞人心的各类教育项目,每年为超过一百多万的观众和当地居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展厅内的教育课程
而享誉世界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创始人在1870年的《章程》中,就做出了“将艺术应用到制造业和实际生活,为公众提供教育和娱乐”的要求,以培养民众对艺术的理解力和欣赏力作为其核心的教育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定期向学生提供一些入门级的艺术课程,举办讲座和特展。在其历届的管理者中,亨利·沃森·肯特更是美国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在他掌管大都会期间,一直践行其座右铭:“为公众而艺术,让公众获得娱乐,让公众学习,让公众受益。”3
无疑,按照清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规划,利用博物馆自身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且有价值的教育服务,现已成为美国博物馆对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围绕这一要求,将教育的理念融合与呈现到博物馆各个环节的实务工作中,无论从展览策划到陈列,还是从设施布局到教育服务,力图使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如同置身文化的殿堂,艺术的海洋。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针对老年观众的展厅教育项目
三、美国博物馆教育之实务
时至今日,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人们仅通过网站或信息平台便可收集了解博物馆各种教育项目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事实上,当人们进入博物馆,从映入眼帘的巨幅宣传海报、服务台提供的导览手册、教育活动信息宣传册、甚至手机APP上获取博物馆信息之时,“教育”便开始发生。小至博物馆入口处的提示语,大至博物馆的空间规划,展览设施,方方面面实务工作的呈现,无声地将教育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总体而言,美国博物馆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将“教育”概念放大至整座博物馆所有的工作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工作范畴。观众可从以下两方面感受美国的博物馆是如何将教育理念付诸于各项实务工作之中的。
1.服务设施:追求人性化体验
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实现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基石。无可否认美国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的基础上,使博物馆空间之内的每一件事物都贴上了“文明”的标签。例如舒适的座椅、轻松的音乐、整洁而物品齐全的卫生间、安全先进的衣物存储区、洁净明亮的自助用餐区、展陈物品的观看视角、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种种细微之处,不仅考虑到普通观众的需求,也照顾到儿童和残疾观众的需要。博物馆里的各种门,各类通道和阶梯都会安装高度适度、方便残疾人使用的自动开关装置,便于残疾人士自行出入。因此,在博物馆里可以经常见到独自坐在轮椅上静静欣赏艺术品的残疾或老年观众。偶尔也会看到坐在轮椅上为观众讲解展览作品的专职志愿者。
除此之外,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接轨也越来越亲密,人们可以申请在博物馆举办诸如婚礼、婚纱摄影、各类商业酒会和派对等社会活动,使博物馆零距离地融进了大众生活的各种领域。
如果说文化的发展和成长,呈现一个纵向积淀精华,横向存优汰劣,不断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那么通过博物馆优质的服务设施,殿堂般的艺术氛围,进而促就一系列人们在博物馆内形成的文明守则,并潜移默化地使之成为大众生活的文化导向,继而为博物馆教育营造自然而和谐的最佳通道。
2.展览陈列:注重营造强烈的观展氛围
展览的展陈形式可谓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展览的主题、结构层次、展品空间布局、展线的规划、展品标签的阐释方式、展示媒介、数字媒体的合理运用、灯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物尽其用,恰到好处地发挥其功能。为了吸引观众,美国大部分博物馆除了长期陈列的馆藏展外,也会定期举办特展。但无论是固定陈列展还是临时特展,对展览的陈列布置都相当考究,尤其注重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故事性的展现,营造观展氛围。结合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声、光、电技术,从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全方位地使观众的感官被逐一调动起来,仿佛置身于和展品相同的时空。为观展营造更具观赏价值和震撼人心的互动氛围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日本艺术展厅,为了营造日本建筑的风格,展厅的高度、光线、物件、放置方式等都可圈可点,力图给予观众以最直观和真实的观展体验。
明尼阿波尼斯磨坊城市博物馆 展厅一角
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儿童体验项目
其次,对于展品说明牌内容的撰写,尤其注重普通观众对展品的认知能力,尽量避免太专业的语言和呆板的陈述方式。经常采用互动的模式,以展览内容为基础,激发式地向观众提出问题,加深了观众对展览的理解与认知。正如从事博物馆管理长达27年之久的亨利·费尔菲尔德·奥斯本所阐述的观点:“我们致力于践行一种最有挑战性的教育形式,它的理念是从视觉角度展示自然规律和艺术法则,一方面是为了教育观众,另一方面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换句话说,博物馆人员……难以有机会直接与他们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全部蕴含在他们所安排的展览中。成功的博物馆‘教师’,应当是一位教而不言的人,犹如自然教师或艺术教师一样。他只能通过标本的标签来传递他的思想。”4无疑,展览不仅作为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的主要服务项目,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更是博物馆贡献给社会的基本教育方式。
四、由理念到实务:美国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规划特色
基于学习为目的、服务为辅助的博物馆教育工作,其内容不仅包含了博物馆教育部门开展的各项课程和活动,也涵盖了观众到博物馆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现如今其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延展到了博物馆实体空间之外的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网络空间。清晰的工作规划,是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最重要的前提。在明确自身使命的同时,绝大部分的美国博物馆都有着各自清晰的教育战略规划,主要表现为自主性、阶段性、探索性三个特点。
1.自主性
自治永远是专业化这一定义的核心。5从美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身上,似乎随时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工作发自内心的自主性——对工作的主动规划和实践能力、对问题的独立判断和应对能力。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会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行教育工作规划。由此,人们在美国的各类博物馆里可以接受到不同层面不同种类的教育项目,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特点鲜明、各具特色。
例如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博物馆。一万八千平方米的展厅面积里共有24个展厅。其各展厅陈列出的美国飞行史上最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类大型的飞行器、宇宙飞船、卫星、火箭、导弹和著名的飞行员、宇航员用过的物件。或耸立于地面,或悬吊于空中,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巨型实物展品带来的现场既视感,让所有观众为之兴奋和惊叹。该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免费提供多种语言的专家级导览服务,让观众在惊叹这些集聚了伟大的人类智慧发明的实物展品的同时,通过专家志愿者的导览讲解,了解有关航空航天背后的事件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而该馆的专家志愿者团队中,不乏曾经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以自身丰富的经历与专业水平向观众传授有关航空航天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团队现场授课,称得上最有效率的航空知识学习。
2.阶段性
面对多样的观众群体,博物馆教育呈现出适应于不同阶段参观者的教育规划。大部分美国博物馆会将观众按照对知识的熟知程度分为专业人士、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观众。当然,也有按照年龄层次,分为儿童、成人、老年观众的。无论如何划分,阶段性的教育项目规划,都会充分体现适应于不同阶段观众的参与体验、接受程度等教育特点。明确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使教育工作呈现为整体中保持不同阶段之间存在若干差别,却依然连续的自然过渡。例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很多博物馆相同,该馆为观众提供了不同语言的导览器服务。其特别之处,在于该馆的语音导览专门为儿童观众提供了讲解内容。并以儿童的视角,通过活泼的声音、有趣的配乐,加上专门以儿童的认知标准所编写的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使儿童观众在抽象的当代艺术作品面前,也能充分感受到生动而直观的艺术体验。
3.探索性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各方面展现出的实力,与其多年来在专业方面集聚的能量息息相关。据了解,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博物馆,虽然在财力、物力等各方面所获得的支持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其专研的某个教育方向。实力强大的博物馆,专研的教育领域会更多,它们会链接社会上的不同类别的教育范畴,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理念进行长期的教育合作。以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院为例,在多年的博物馆教育实践中,该馆一直结合美国VTS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教师培训理论,并将这一教育理论应用到该馆不同阶段的教育项目中。在长达近十年的教育实践里,通过以VTS教育理念所提供的教学方式,进行博物馆的教育课程,实现了与数以千计的学生、教师及普通观众的艺术、科学、文化等课程的教育互动,积累了丰富的博物馆教育实践经验。目前,该馆学习教育部门正在编写关于该馆教育工作的业务蓝本,该蓝本不仅涵盖了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院教育工作的理念与目标规划,也悉数规范出该馆各项教育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结语
时代的进步使博物馆所面对的社会生态和经营环境变得丰富且复杂。但致力于为公众提供教育和服务的传统理念,自美国博物馆创建之初就被无数开创者和领导者们置于为学者和专家的研究而收集藏品之上的重要地位,并延续至今。通过对美国博物馆教育从理念到实务的梳理,不难发现,无论何种类型的博物馆都应当明晰自身的使命和教育理念,并使这一认识深入该馆所有员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中。从观众的感受去体悟,从大众的视角去解读,无疑是美国博物馆对于“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最佳呈现,也是领先于我国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优势所在。
有人说博物馆如同人类精神的神庙。相信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日趋融合、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多元化发展中,博物馆将以其包容且开放的姿态和特有的站位发散出熠熠光辉,并为大众及学界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学术价值。
注释
1.[美] 爱德华.P.亚历山大著、陈双双译《美国博物馆:创新者和先驱》,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页。
2.美国博物馆协会编著、湖南省博物馆译、伊丽莎白E梅里特评述《美国博物馆国家标准及最佳做法》序,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
3.[美] 爱德华.P.亚历山大著、陈双双译《美国博物馆:创新者和先驱》,第48页。
4.同上书,第12页。
5.详见胡舒立《访美记》序,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