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模式下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2018-09-21兰晓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考有效性

兰晓晏

[摘 要]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且繁杂,其教学往往耗时多而收效微。提高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打破区域教学常规,选取具体的地理要素进行拓展式教学,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以区域为载体,提供有趣的地理事实,巧设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课堂注重书面展示,强调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高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89-02

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且繁杂,在新高考模式下,区域地理分值由以前的56分调整为现在的30分,考试说明针对区域地理的部分也有所调整,这就对我们区域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此短对时间内,如何让学生对区域特征有整体的把握,能够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找出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呢?这就值得我们教师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有很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教师提出区域地理教学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区域、相互联系、人地关系,有的教师提出区域地理要采用主题式教学……这些观点各有所长,理论性强,具体的操作办法不易把握。本文首先探究新高考模式下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说一说笔者对于提高区域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区域地理题目得分不高的原因分析

1.单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位置、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人文地埋环境特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等。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按照一个个的地理要素进行讲课,不管大尺度的区域还是小尺度的区域都如此,不注重尺度意识,从而导致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不到位。如此单调的“八股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不利影响:①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收效甚微。同时,要素式的教学让区域内容面面俱到,没有教学重点,耗时耗力,而且不利于学生抓住区域的主要特征。②简单要素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把每个要素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区域结构体系的建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区域对比,缺失区域空间感,看到区域地理题目做不到脑中有图,缺乏对区域整体的把握,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2.课堂注重知识,忽视学生思考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凑,内容较多,部分教师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犹如放电影般,合作探究课堂留白时间不够,缺乏对地理综合思维的充分培养。这使得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上课只是停留于听懂了、记熟了,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地理概念没有去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对地理原理没有去深入探析,对地理规律没有去体验其提炼的过程,因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所以当碰到需要利用这些原理去解答的题目时,学生往往束手无策,逻辑混乱,表述不清。除此之外,合作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口述答案的较多,而把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更多地放在了课后的区域地理作业上。这样做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碰到作业不认真的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所起的效果微乎其微。

二、提高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打破区域教学常规,选取具体的地理要素进行拓展式教学,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根据高考改革后加试题中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向,地球运动类通常占3~4分,自然灾害或者环境保护类通常占3~4分,而其他区域地理涉及的题目绝大部分与气候和区域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关,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尝试选取这其中的某一个地理要素或者地理事物,进行跨区域整合教学。如选取季风气候进行教学,可以首先以空间为线索,让学生找出季风气候的分布,以及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差异;其次以时间为线索,探讨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成因等;最后探讨季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样的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实现了地理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探讨季风气候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灾害治理措施,让学生能理解地理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2.以区域为载体,提供有趣的地理事实,巧设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课堂问题类型很多,有不是问题的问题,有发散性的问题,有经验型的问题等,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价值,上课教师应该首先明白课堂问题的价值在哪里,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区域特征,提供给学生有趣的地理事实,然后围绕这个有趣的事实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问题要层层递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习惯;②问题要细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技巧;③问题要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比如在上东南亚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东南亚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然后围绕自然灾害这个话题层层深入展开问题:①东南亚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哪些?②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等灾害可能发生在东南亚的哪些区域?③为什么地质灾害多发生在苏门答腊岛和中南半岛的北部?为什么气象灾害会发生在河流中下游?④减小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小,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他们去推理和表达。如要回答上述问题,要对东南亚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概况和人文概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除此之外学生还要结合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解决措施等基本知识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思维量大。总之,课堂提问有讲究,教师应多斟酌多思量。

3.课堂注重书面展示,强调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在做有关区域地理的简答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答不全,想不到,答题不规范,语言前后逻辑不通?我想这与教师平时课堂上没有加强书面表达的展示很有关系,所以笔者在此强调课堂书面展示。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每节课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耽误教学进度,对此笔者的意见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习题课这种课型进行书面表达的强化训练,而且教师可以用手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拍照,课上用PPT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价,如答题的规范性,答题的格式,呈现的答案中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理由是什么,答案中有哪些需要添加的,理由又是什么等。经过这样的多次训练,学生的書面表达能力会有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课堂上要多追问5个问题:①题中的设问是什么,是指向哪个中心词的?②图文材料中可以提取哪些可用信息?③要用教材中的哪些原理与规律(答题模板)分析回答问题?④做过与此题题意类似或相反的题目没有?如果做过,哪些思路可以借用?⑤应该用什么术语和逻辑表达思考的结果?这样有意识地追问,会让学生的答题思路逐渐变得清晰、明朗。

区域地理内容繁多,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解答区域地理考题时立于不败之地。

[ 参 考 文 献 ]

李春花,陈荣.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9).

猜你喜欢

区域地理高考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分析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及策略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区域定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