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观的培养
2018-09-21郑海兰
郑海兰
[摘 要]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媒体导入、搜集史料、以信抒怀三个方面著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71-01
作为记录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门学科,历史融合理性的实录与感性的关怀于一体,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亦展现出不屈的民族魂。面对日本对这场战争的忽视与否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正视史实。而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妨通过媒体进行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片段。)
师:这样一段历史,融合着苦难的中国人民的生命与泪水,也是这样一段历史,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后,以一种争议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眼前。
(白板呈现新闻: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的慰安妇去世,没等来道歉。)
师:面对这样的一段历史和屡次出现的日本修改教科书,美化侵华战争的新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想知道侵华战争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抗拒承认侵华战争?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究竟犯下哪些恶行?师:中国人是靠着怎样的意志,走过这段血流成河的历史,就让我们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课中寻找答案。
以视频媒体呈现史实,引出争议,让学生在多重事件中,产生对历史的思考,也产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搜集史料,深化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程强调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需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图书、新闻、网络等多种媒体,搜集史料,群策群力,深化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师: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它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也出现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中。请结合书本知识,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抗日战争。生: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借一名士兵失踪,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这场战争实质是为了缓解日本国内的经济危机,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约有900万平民死于战火,9500万人成为难民,被杀死或被虐待而伤病致死者接近300万人,被捕壮丁高达200多万人,另有接近300万人成为鳏寡孤独及肢体伤残者。师:多么庞大的一组数据!面对这样的数字,你有怎样的体会?生:抗日战争是一段残酷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深重的灾难。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这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无数英雄的牺牲与坚持,是他们的伟大,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与幸福。生:侵华战争的史实是不容否认的,日本要做的是正视历史,而不是逃避责任!
引导学生搜集史料,正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形成注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以信抒怀,铭记往昔
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更要重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与老师、同学探讨历史问题,表达自己见解。
“宁为站死鬼,不做亡国奴”本就是无数战士浴血奋战时呐喊的口号,激励人心,而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事件,严肃而沉重,带给学生许多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写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封信”为主题,鼓励学生以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遇难者、部队战士、孩子等多种身份视角,讲述自己可能经历的种种见闻,描述自己的感受,将理性的历史知识,化为更深层次的历史情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对学生正确历史观念和历史素养的培养,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教育。而教师也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坚持以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的观念,使学生珍惜当下和平,勤奋建设祖国。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