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广西崇左市天等歌墟文化

2018-09-21陈夕阳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声部

【摘 要】廣西是花的世界、歌的海洋,在以歌传情的年代,这里处处是歌声。崇左是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级市,蕴含着许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歌墟活动,比如天等。天等是辣椒之乡,人民热情淳朴,在歌墟的形式上也体现出较为丰富的特点,涵盖内容广泛,有传统的打榔舞、山歌、拜囊海、武术、壮剧等,天等的歌墟一向都以霜降歌节、龙茗歌墟最为典型,其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参与面广,具有壮族歌墟的代表性。

【关键词】歌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230-02

一、天等歌墟

天等歌墟最盛大的莫过于向都霜降节,现已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参与的规模看,人员流动在万人以上,其活动内容丰富,体现壮族独有的特色。向都镇位于天等县的西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年均降雨大约1389.0毫米,年均无霜期340天以上,全镇总面积229.65平方公里,辖一个社区13个行政村,127个自然屯,总人口5.37万人,居住着瑶、壮、汉等民族,以壮族为主。向都镇辖区有万福山、万福寺、百感通天岩、清风岩、白水岩、仙人奶等风景名胜。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万福山、百感岩风景有专门的记载。歌墟活动包含有组织性的演出、自发性的山歌对唱、民间体育活动、商业活动等等。参与规模庞大,而自发性山歌对唱在百人以上。

其次是龙茗歌墟,歌墟地点在龙茗古棣村。古棣村环境优美,村里各项设施齐全,有一个露天剧场,歌墟基本从外地赶来的亲朋好友人数众多,有几千人以上,本地言歌墟大过年,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十分热闹。龙茗歌墟活动分为两场,开场为舞龙与山歌擂台赛,晚上有歌舞晚会,观赏人数在千人以上。煮五色糯米饭,家家户户都摆桌招待客人。天等人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田野调查的工作者,多次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当地的流水席也比较讲究,有白切鸭、糯米饭、酥鱼、粉和当地自酿米酒。特别是白切鸭,颇具特点,鸭肉六成熟,盘底基本都带有血水,用蘸酱配合食用,对外地人来说颇具挑战。

二、天等歌墟的内容

天等歌墟分为两类:自发式的与有组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原来歌墟的属性已经发生变化,从作为对歌交流、情人交流的媒介逐渐演变为交流、表演的属性。从原始的自发式歌墟逐渐衍生出组织性歌墟,并带有现存最大规模、最为成熟的歌墟性质,其内容包含宣传传统文化、国家各项政策、法令等,组成成分丰富多彩,深受群众喜爱。并且它代表着当地主要的文化形式,起到了重要的名片作用。

自发式山歌对唱,基本以日常用语为主,交流、诉说个人生活,互相问候、互相关爱,对健康、家庭、种地、收入、工作等生活琐事进行倾诉,含有信仰、揣测话语,有时也有调侃,以歌会友。在天等县,许多人聚在一起,就非常自然地采用对歌方式进行交流,这就是最自然的自发式歌墟组成部分,三两成对、四五成群,大家以山歌为媒介,流露出自然真情。

组织性歌墟以向都与龙茗最具代表性,组织性歌墟活动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有壮剧演唱,内容为《长奶夫人歌》,“霜降歌节自古有,为忆长奶奇功勋”,是忆长奶夫人率壮族先人抵抗外敌、抗击朝廷镇压的不朽功绩,表演套路熟练,比较规矩,有乐队伴奏;

(二)打榔舞,打榔是流传于天等地区的民族节庆活动,有请神、开榔等,有俞庆丰收、感谢上天的寓意;

(三)山歌对唱,采用天等特有的把荷调,该曲调独特,从一个下行四度和声音程开始,进行对唱,歌词的内容涉及生活、政策等;

(四)壮族拜囊海,囊海意为月姑,是为祭拜月姑、保佑平安、风调雨顺等,祭拜者口唱巫调,坐立荆棘之上,通神演绎,余两姑立神娃娃于身后,特点鲜明;

(五)体育竞技活动,有扳手腕、陀螺、背篓绣球、三人板鞋等等,活动丰富,赛后颁发奖品。

天等龙茗歌墟一般在4月进行,典型的三月三歌墟活动,活动项目有:舞龙、打榔、山歌擂台赛、竹竿舞等等。这两年天等向都歌墟的表演团队龙茗团队基本都参加,在组织方面,龙茗歌墟吸引众多崇左山歌手参加,甚至还有越南籍歌手,热闹非凡。

三、天等歌墟构成

天等歌墟有几个特点:参与者年龄均衡;主要安排打榔舞,打榔舞在天等几个学校都成为保留曲目,表演成熟,动作统一,有当地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参演。这些都为歌墟增添了一丝活力。山歌对唱歌手的年龄偏大,基本在四十以上。而体育健身活动则老少皆宜,亦有八十阿婆挑战二十姑娘大获成功的先例。

天等地区歌墟音乐大致有四类:山歌对唱(把荷调)、打榔舞、拜囊海(巫调)、壮剧。

山歌对唱以把荷调为主,有二声部、单声部两种形式,天等把荷调二声部属于之声衬腔式二重唱,是基于同一曲调的变奏结合,两声部同一旋律动向,曲调的轮廓、节奏形态、调式调性、音乐风格是一致的,都服从一种艺术形象,同一音乐的内容实际上也以一个声部为主,另一个声部是原声部的变体。很明显,二声部由单旋律齐唱发展而来,在齐唱的基础上出现“时分时合”的现象,“合”是主要的,“分”是局部的。无论是二声部演唱还是单声部演唱,演唱者都习惯从一个四度旋律音程下行开始,如果需要现场编词,一般歌手会事先将歌词进行诵读、断句,以便默契地配合。把荷调高亢、婉转,从声乐教读分析,演唱十分具有难度,因此对歌手嗓音要求较高。

打榔舞,源于壮族节庆的一种活动,打榔,暨打糍粑,将糯米煮熟,放入米臼中,用特制木棍击打,激发糯米的粘性,吃起来粘性十足,爽口弹压。后来将这种劳动方式美化成了一种舞蹈,即打榔舞。打榔舞节奏特点鲜明,现在表演打榔舞的中小学生活波可爱,表演欲强,能较好地展示出打榔舞的特点。舞蹈过程中有专用的道具,特别是龙茗古棣村的打榔,道具贴近生活,用实木定制而成;从层次来说,具有相当的重量,需要几位劳动力抬上舞台,敲击声音沉稳、结实,铿锵有力,释放出天等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在表演上,质朴单纯,充满原生态。(如图1)

壮族拜囊海,特点鲜明,具体是在仪式进行之前,点香,抱一个布制人物立于堂前,一般有两位祭拜者立于左右,一位立坐荆棘,仅有一条毛毯盖住荆棘,基本以巫调为主,旋律特点模糊,口念神词,不断发出打嗝声音,这是一种向月姑祈福的仪式。往往在表演过程中能引起观众的拍掌叫好,这算是神婆的一项绝技,而对观众来说,能对上苍进行祈福,又能欣赏绝技,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满足。(如图2)

四、结语

广西崇左地处骆越文化中心,对于歌墟文化研究是骆越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的活态传承,歌墟一直是广大专家的研究对象。随着国家对壮族文化的重视,“一路一带”的辐射,花山岩画申遗成功的正向激励,促使壮族特有的歌墟文化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与支持。在史料研究的同时,活态传承的歌墟文化成为研究壮族人民的重要方式。由于崇左天等的地理位置特殊,并有自己独特的歌墟文化,因此不管是山歌对唱、壮剧演唱,还是打榔、拜囊海,都亟待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调查,这样才能较好地传承与发展歌墟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天等歌墟逐渐有更多的文化浮出水面,歌墟活动是壮族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马栋梁.论当代歌墟文化传播功能的“替代”现象——以广西壮族歌墟为例[J].音乐创作,2013.

[2]欧阳若修.壮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广西通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民俗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范西姆.壮族民歌100首[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5]农瑞群,梁伟华,何明智.旦歌:跨越中越边界的骆越天谣[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

[6]陈夕阳.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18.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声部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