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风格

2018-09-21牟乔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陈钢

牟乔

【摘 要】蜚声世界乐坛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作曲家何占豪与陈钢共同创作于1958年12月到1959年4月间。当时,这两位作者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这部欧洲音乐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珠联璧合的成功范例的产生,与这两位作曲家所经历的不同、互补的生活背景、艺术才华以及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89-01

一、创作背景

何占豪1933年8月29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县何家山村。童年在农村长大,江南村野的自然风光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尤其喜爱“野台子”上演出的越剧。1948年到省城读高中,1950年考入浙江省文工团,由于他富于表演才华,所以最初进团时做了一名演员。1952年转入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开始学习小提琴,曾为《西厢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伴奏。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演得最多,优美动情、富于戏剧表现力的“梁祝”唱腔,在他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留下深刻的印象。1959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学习小提琴演奏专业。1958年5月,何占豪与丁芷诺合作,将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小提琴独奏(弦乐伴奏),接着又用越剧曲调写成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带实验性的作品在学院演奏后,获得许多师生的好评,更加增强了他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的信心,也为《梁祝》协奏曲的诞生打下了基础,《梁祝》协奏曲中的爱情主题在四重奏中业已成型。

1958秋天,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题材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计划确定下来。考虑到“实验小组”的成员和何占豪本人当时都是学演奏专业的,缺乏写作大型作品的专业技巧,便决定约请本院作曲系高年级同学陈钢参加创作。事实上,陈钢充分发挥了他作曲技术功底扎实的优势,为何占豪创作的音乐主题进行了专业化处理,在乐曲的结构布局、多声织体、总谱写作和钢琴改编方面,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市的一个音乐家庭。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10岁师从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习钢琴演奏。1958年他大学四年级时,在浙江温州深入生活,受到在温州演出的何占豪以及“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同学的邀请,约他参加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当时他忙于构思自己的毕业作品,一时难以决定。回到上海后,得到作曲系领导和有关老师的支持,同意将《梁祝》作为毕业作品来写。于是从1958年冬到1959年春,他与何占豪密切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作曲家丁善德的指导下和“实验小组”俞丽拿等同学的协助下,于1958年12月至次年4月的100多天时间里,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在作品的排练、试演中,何占豪曾担任小提琴独奏。1959年5月这部作品在上海公演后,立即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便成为中国交响音乐的代表性曲目,《梁祝》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社会影响最大的音乐作品之一。

二、创作风格再现

第一部分(呈示部):开头是短小的引子,这个引子主题的动机将贯穿全曲——在展开部的开始、中心以及全曲的高潮部分,都有这个动机的发展。

副部是活泼的小快板,完整的回旋曲式结构。在舞蹈性节奏的伴随下,副部主题以欢悦、嬉戏的音调,描绘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情景。副部主题的材料也是来自越剧过门中的音调,它与主部主题有一定的对比,但在风格上仍然保持着统一性。

第二部分(展開部):展开部中心部分的第一阶段,以中低音铜管齐奏为主体的低音线条,用粗暴的音色奏出象征封建势力的音乐主题,它由引子材料变化生成,威严、冷峻、凶狠。小提琴用散板双弦演奏的激昂音调,表现出祝英台的痛苦与激愤。当抗婚的场面发展到高潮时,音乐戛然而止,随即独奏单簧管引出第二阶段——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哀伤慢板。音乐主题先由独奏小提琴奏出,长笛在句尾处呼应,进而将主题交由独奏大提琴在动情的A弦上演奏,小提琴在高音区用对比式复调作答,表现一对深爱的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伤感。这段旋律也是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的幕后合唱为基础的。第三阶段,音乐转为急板后,情绪急骤变化,作曲家借用京剧中的导板和越剧中的嚣板,以紧拉慢唱的形式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诉说的情景。悲愤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形成展开部的第二个高潮。

第三部分(再现部):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省略了副部的再现,故事到了化蝶也就结束了。由于再现部中副部的省略,使这部作品是否成为奏鸣曲式,在学术界引起长期、广泛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副部的省略导致奏鸣曲式基本原则“调性服从”的不存在,因而这部作品是复三部曲式;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副部省略,但作品中的交响性、戏剧性发展仍然具有奏鸣曲式的典型特征,因而该作品属于奏鸣曲式。其实,曲式结构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协奏曲,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受到舆论界的广泛好评,数十年来,它长演不衰(包括各种不同的演出版本,如同名高胡协奏曲),保持着迷人的魅力。

猜你喜欢

陈钢
给我杯水
给我杯水
离婚对我而言,只是结束一段不幸开启另一段精彩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库大坝工程中的运用
菊花香满城
试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一位烈士母亲和战友的回忆
蝶中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