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驱动式“虚拟患者”健康教育培训模式对低年资护士心力衰竭知识水平的影响
2018-09-21毛玉婷刘秋鸣黄波黎
毛玉婷,刘秋鸣,黄波黎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第二门诊部,上海 20199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护理部;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重症监护室)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常见的、长期复杂的慢性临床综合征[1]。中国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已达0.9%,并呈逐年增长趋势[2]。心衰不仅患病率高,而且病情易反复,导致患者时常出现反复住院的情况[3-4]。护士对患者实施正确及时的心衰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认识了解疾病,形成良好的自我照护行为,进而降低再入院率。而护士实施的心衰健康教育是否全面有效与其心衰知识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于培训方式的创新,将我院内科工作1~2年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的培训方式对低年资护士心衰知识水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我院内科工作的低年资护士60名作为研究对象。低年资护士是指从院校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5]。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从事临床内科护理工作1~2年;(2)年龄21~24岁;(3)学历大专或以上。利用抽签法将60名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2.16±0.95)岁;学历均为大专;心内科5名,其他内科25名;内科护理工作1年22名,2年8名。观察组30名,男1名,女29名,平均年龄为(22.63±0.81)岁;大专25名,本科5名;心内科10名,其他内科20名;内科护理工作1年18名,2年12名。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心衰知识储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对照组干预方法。对照组护士由1名合格资质的培训人员集中授课1次,时间60 min。培训内容包括心衰基础理论知识、心衰主要症状识别应对以及患者自我照护健康教育知识,如药物、饮食和体重自我管理、活动量的自我评估等。培训人员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讲解,同时发放培训学习资料,帮助护士理解教学内容。(2)观察组干预方法。观察组护士于同天下午由相同培训人员进行1次短时间的集中讲解,时间30 min。讲解时向护士发放心衰知识三折页,三折页的内容言简意赅,配以简单易懂的彩色示意图帮助学员梳理心衰知识。游戏案例借鉴美国南达科塔大学情景资料库和护士心衰知识问卷[6]中的知识点编写而成,由我院信息科根据案例内容制作“虚拟患者”健康教育游戏,通过问题情境、求解情境和结果情境三个维度进行软件编写,通过解决“虚拟患者”的健康需求模拟实现临床护理健康教育过程。培训者指导护士通过网络登陆游戏学习界面,展示心衰“虚拟患者”情景游戏,并通过与学员互动完成不同虚拟场景案例的应对和处理。随后对游戏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启发和提问的方式帮助护士掌握心衰健康教育知识。对照组护士培训后6个月内可通过网络随时登陆游戏界面复习巩固学习内容。
1.2.2 研究工具 采用由荷兰心衰知识问卷翻译而成的护士心衰知识问卷[6]进行问卷调查。对原问卷进行翻译和回译,专家将回译后的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核对,并邀请l位心理学专家、l位心内科临床专家和1位心内科护理专家参与修改。该问卷用于测试护士心衰知识的水平,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知识(4题)、症状识别应对(4题)和患者自我照护(7题)等3个分项,共15道题,每题10分,总分150分,得分越高,说明心衰知识水平越高。
1.2.3 资料收集 培训前,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护士进行统一解释。两组护士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当天、培训后第1、3、6个月5个时间点填写护士心衰知识问卷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心衰知识问卷得分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前,对数据进行Mauchly球形度检验为0.825,P>0.05,满足协方差矩阵球形检验,不需要对结果进行矫正。分析结果显示,问卷调查时间和干预模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5.00,P<0.05),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问卷得分在不同干预方法下的变化趋势不同,两组研究对象的培训方法均有效,且观察组的培训效果优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在培训后当天、培训后第1个月的问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培训后第3、6个月,两组护士问卷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知识问卷分项得分的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在“症状识别应对”和“患者自我照护”两分项方面,干预模式和干预时间均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而在“基础理论知识”分项上无交互效应(P>0.05)。两组护士在 “症状识别应对”和“患者自我照护”两分项的得分在培训前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各时间点来看,观察组护士在培训后当天、培训后第1个月的“症状识别应对”和“患者自我照护”两分项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护士在“基础理论知识”分项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心衰知识问卷得分的比较分)
a:P<0.05,b: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F交互=5,F组间=28.33,F时间=65.83,均P<0.001
表2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心衰知识问卷分项得分的比较分)
(1)t检验,a:P<0.05,b:P<0.01,与对照组比较;(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c:P<0.05
3 讨论
3.1 “虚拟患者”健康教育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心衰知识水平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时间和干预模式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因为干预模式的不同,护士问卷得分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低年资护士心衰知识问卷得分在培训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护士问卷得分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虚拟患者”健康教育培训模式在提高低年资护士心衰知识水平有促进作用,该培训模式上课时间和地点灵活且用时少,在有互联网条件下便可完成学习,对于临床工作繁忙的护士是一种合适的培训手段。t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在培训后当天、培训后第1、3个月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观察组心衰知识保持量优于对照组,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7]。 验证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即不同性质的培训模式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有吸引力的培训模式会增加知识的保持量[8]。“虚拟患者”培训模式采用一种类似角色扮演游戏,利用网络系统建立以动画为主体的虚拟患者,护士根据案例情景解决虚拟患者的健康需求,模拟实现临床护理健康教育过程[9]。该培训模式注重师生间互动交流,通过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激发护士学习兴趣,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3.2 “虚拟患者”健康教育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心衰健康教育能力 有研究[10]显示,大部分低年资护士对心衰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存在缺陷,主要由于其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力欠缺。国内护士培训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又相对不足[11],因此寻求合适有效的护士培训模式刻不容缓。“虚拟患者”教学游戏取材于案例情景,设计重点在于提高护士心衰健康教育能力,关注重点在于促使护士实施正确的健康指导,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症状识别应对”和“患者自我照护”两分项得分方面,干预模式和干预时间均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而在“基础理论知识”分项得分上,干预和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从各时间点来看,观察组在培训后当天、培训后第1、3个月的“症状识别应对”、“患者自我照护”分项正确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虚拟患者”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护士心衰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在“基本理论知识”分项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教学游戏中基本理论知识点涉及不多,以及低年资护士本身知识贮备量不足、难以理解复杂理论有关。这一点可以在今后游戏案例设计修改时加以完善。
3.3 低年资护士知识获取、自我强化的依从性有待提高 “虚拟患者”培训模式不仅通过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护士学习热情,而且在培训后6个月内护士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登陆游戏界面进行自我强化学习。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问卷得分从培训后至培训后第3个月出现明显滑坡,得分从(97.33±16.60)分下降到(72.67±15.25)分,与以往的研究结果[12]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研究对象中大部分不是心血管内科护士,对心衰知识需求并不强烈,导致自我强化能动性大大降低;(2)由于游戏制作经费有限,游戏内容外观设计等方面吸引力不足,有待今后修改并完善;(3)人都会有惰性,尤其是低年资的年轻护士,惰性影响了他们复习强化的依从性,加上无外界督促,更削弱了他们自我强化的依从性[12]。为调查观察组护士是否在6个月内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在研究结束后进行了随访调查。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护士中有22名在培训后第1个月内登陆游戏界面进行学习,随后并没有继续坚持,其余8名护士没有进行自我强化学习。由此可见,低年资护士自我强化的依从性难以保证,单纯依靠自身能动性很难使其长时间保持自我学习行为,需要有外力督促。因此,可以在培训后6个月时再次进行强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