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露筋娘娘传说”形象考辩
2018-09-20谷亮
谷亮
摘 要: “露筋娘娘传说”先后经历了由鹿到人、由醉汉到贞女、由贞女到女神的三次形象转变。第一次形象转变的推动因素是传说动力,第二次是理学观念,第三次则是渔民信仰、帝王关注与河臣治水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推动。
关键词: 露筋娘娘传说 人物形象 形象转变 文化因素
“露筋娘娘的传说”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传于扬州江都、邗江、高邮、兴化等地区,又因露筋祠在大运河边上,古代旅经此处的墨客骚人多驻足瞻仰,题词作诗,以评论露筋女事,所以它在外埠,特别是江淮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明朝文学家王彝在作品中提及“其初传之田夫野老口,后来学士,大夫诗歌颂万口如一唇”①。可见当时露筋娘娘传说在当时影响广泛。它虽然没有四大传说著名,且情节不复杂,但它浸透着历史文化,并对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高邮、江都一带民众的思想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传说中主人公的形象,或者说传说的主题大致经历三次转变,这当中充分反映了各时代的不同时代脉搏与主流思想。一是由鹿到人;二是由醉汉到贞女;三是由贞女到运河保护神。总的来说,第二次转变对于传说流传的影响最大,使得传说得以广泛流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第三次转变,即由贞女向运河女神的转变,这是露筋娘娘形象的重大转变。
一、由鹿到人:传说动力的需要
关于此传说最早的类似记载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江德藻的《聘北道记》。
自邵伯埭三十六里至鹿筋,梁先有逻。此处足白鸟,故老云:有鹿过此,一夕为蚊所食,至晓见筋,因以为名②。
江德藻生于梁武帝天监八年(公元509),卒于陈文帝天嘉六年(公元565)③,又由“故老云”得知,此传说并非发生于江德藻生活的时代,而是在此之前,也就是说关于此传说原型最晚是在南朝陈文帝时期。这里的“白鸟”,并不是指鸪鹭之类有着白色羽毛的鸟,而是蚊子的别名。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说:“白鸟,蚊也。齐桓公卧于柏寝,谓仲父曰:‘吾国富民殷,无余忧矣。一物失所,寡人犹为之悒悒,今白鸟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④因此,所谓“白鸟”即蚊虫;“露筋”,早期称为“鹿筋”。
之后与此传说相关的记载是在唐代段成式的著名笔记《酉阳杂俎》:
相传江淮间有驿,俗呼露筋。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姑嘬,血滴筋露而死⑤。
段成式为唐末人,相比《聘北道记》所记载,传说主人公由一只鹿变成了醉汉,除此之外的传说情节基本相同,都是在邵伯附近,都是被蚊子叮咬“血竭露筋而死”。
关于传说的这一典型性演变,首先是因为传说流传的动力性因素。对于传说而言,其要想长久流传必须有一个能够引起人们记忆波动的情节,最初的主人公为一只鹿。在草丛中死去了一只本就属于野外的动物,这对于听说者来说显然不够具有吸引力。对于江德藻而言,其记载的情景很有可能是有人目之所及,所以“故老”才有流传,为了渲染当地蚊虫之盛。
相比而言,对于野外蚊虫叮咬而死的这一传说背景,主人公是一個人就显得更加能够引起听说者的兴趣,增强传说流传的动力,到了段成式的时代,传说的主人公已经由鹿变成了人。
除此之外,封建社会对男子家庭观念的要求也是推动此传说演变的多元文化因素之一。封建社会对男子家庭观念有很高的要求,男子一旦婚娶之后就不应该彻夜不归。传说中的醉汉不仅酩酊大醉而且是在野外过了一夜,这对于封建社会而言是不可原谅的,传说中醉汉的结局是封建社会中对男子晚归的惩戒。
二、由醉汉到贞女:理学观念的推动
我们对比传说在今天的版本来看,段成式所记载的两传说都与女性无关,而是更多的是对于“露筋”这一地名由来的记载。到了宋代,更多文本记载集中在传说文本本身,最著名的是卒于宋徽宗时的书法家米芾。其于绍圣元年(1094)所作的《露筋之碑》⑥中,露筋的传说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碑中有“则泽国之女噆肤露筋”的记载。其具体的内容在现存的资料中,明都穆的《重刻露筋碑记》较详,云:
露筋贞女祠,在高邮城南三十里水次,余以升斗之禄,奔走南北。尝雨至祠下,询之父老,考之州志,露筋女不知何许人,亦莫解其时代。旧传与其嫂夜行,时溽暑蚊盛,道有耕舍,嫂止宿,女独立门外。蚊嘬之至晓,女死而其筋见焉。州之人遂为立祠⑦。
南宋学者王象之《舆地纪胜》⑧、祝穆《方舆胜览》⑨都有“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女云:‘吾宁死不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两位地理学者都强调了“露筋”来历是“旧传”。此后人们即于此处立祠以祀,将被蚊虫吸血而死的姑娘作贞女看待。
《嘉庆高邮州志》的编者虽苦于“其时代皆无明文,旧志亦参错不一”,但仍将这个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
露筋女,不知何许人。会有行役,与嫂俱抵高邮郭外三十里。值天暮暑雨,蚊甚厉,托宿无所。道旁有耕夫舍,嫂止宿焉。女曰:“嫌疑宜避。”坚不就。竟以是夜吮死舍外,其筋露焉。后人哀之,为立庙貌,遂名露筋⑩。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传说故事已基本定型,主人公已经由醉汉正式转变为女性形象,并且有了基本的故事脉络,即姑嫂二人赶路至此,嫂欲投宿,姑念及贞节,坚不肯就,露宿野外蚊虫叮咬而死。此传说正式成了宣扬封建贞节观的文本,这一转变与理学观念密不可分,贞节观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宋代兴起的理学观念向来提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念,其对于“露筋娘娘传说”当然极感兴趣。米芾在碑文中将露筋女的贞节与伯夷叔齐的高尚节操相提并论。
露筋女的这一形象转变为其创造了巨大的生命力,此后的历代文人对此也是不惜笔墨,“题露筋”诗文成为一种潮流,康熙皇帝更是亲自题写“节媛芳觸”匾额悬挂于露筋祠,并亲封露筋女为“唐时烈女”。
三、由贞女到女神:民间与官方的期望
尽管人们最初是将露筋娘娘当作贞女看待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却更看重露筋娘娘作为利运和运河船民保护神的一面。
在漕运兴盛的时代,露筋祠(镇)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明清时期,无论是漕船、商舶还是渔舟,从露筋祠前经过,船民、商贾、运丁和旅客都愿意入庙拜祭,他们或冀望露筋娘娘的庇祐,求得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或祈求出航安全,满载而归,官员和运丁们则祈求漕运顺畅,万事如意。总之,露筋祠的出现,正好给出没风浪或乘坐舟船的人们心灵以极好的慰藉与寄托,并由此产生了一些“庇民兼利运”的故事。对于祭拜“运河女神”,其中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麟庆所写的《鸿雪因缘图记》。
嘉庆二十年(1815年),两江总督陶澍押运回空漕船回江南,北风劲吹,湖水冻结受阻,陶澍乃入庙祭祷,第二天即冰化冻开,船只得以顺利南归。陶澍当时写了《告露筋女神文》,后来又写了五言长诗《漕河祷冰图八十韵》。后来罗小隐据此著有传奇《祷河冰》,写陶霖巡潜,船到露筋祠,河水结冰,船不能行,御史到露筋祠祷告,露筋神女为之开冻云云。清漕运总督阮元曾有“隔岸近乡井,分风扶漕舟,庇民兼利运,神闸接湄洲”的诗句以赞美露筋娘娘。道光年间大学士祁春圃的《露筋祠》诗写道:“江苹谁荐女郎祠,转漕年年赖护持。闻道秋风归来晚,壁间惆怅祷冰诗。”还有故事说,由于露筋祠位于河西隔堤之上,正是湖河不分的区段,每至夏秋风雨兼旬,黄淮合流从洪泽湖南下邵伯湖,西堤单薄,常有决堤之危,因此,每当洪水涨至祠址脚下,便如碰到铜墙铁壁,反弹而回,悄然退去。
由此可见,祭祀露筋娘娘和南方海船水手们祭祀的妈祖娘娘有着同样的目的,一是乞求海运航行时的顺利与安全,二是祈求运河航行时的顺利与安全。
(一)渔民信仰需要
当时民众的接受心理是露筋娘娘向运河女神转变的主观因素之一。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以西人为地掘开黄河大堤,黄河经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又由泗水入淮河,经徐州、宿迁、淮安沿线的淮河入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河夺泗入淮”,从此黄河流经苏北地区长达700余年,黄河河道长期被用作运河河道。
黄河的流经在给苏北水路交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频繁的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的黄河水患给苏北运河沿岸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巨大破坏,黄河水患对苏北地方社会的危害无疑是导致苏北运河区域包括扬州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当时的运河沿岸的水神信仰很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金龙四大王、天妃娘娘和龙神信仰。以金龙四大王为例,明朝扬州境内的金龙四大王庙有两座,到了清朝已经激增至30座。由此可见,当时运河水患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信仰上的影响,露筋娘娘作为当时扬州江都地区较为繁盛的祠堂之一,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往多运河渔民,来往祭拜之人对于河运安全的诉求自然最多,这也是推动露筋娘娘向运河女神转变的主观因素。
(二)帝王亲临关注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帝王关注也在客观上给渔民提供了信仰场所。清代漕运盛兴,露筋驿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码头。清康熙帝南巡时听说露筋的故事传说,很为露筋女的传说而感动,在第六次南巡时为露筋祠书额“节媛芳躅”四字,置于祠内,赞扬露筋女坚贞的节操。乾隆第三次南巡时曾写下《题露筋祠》诗:“烈女唐时传露筋,米襄阳老有佳文。若论菇苦冰霜操,画栋雕梁宁所欣。”称赞露筋女忍受着痛苦,守住了贞操。
虽然乾隆皇帝题写匾额的初衷是赞扬露筋女的贞节观,但是帝王的关注无疑使得这座本来并不恢宏的小庙成了当地重要的祭祀场所,之后历代官员均对露筋祠有修缮之举。乾隆南巡当年即由两淮运使李斯佺捐资重建。此后则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两江总督百龄捐修,道光十三年(1833)观察李彦章建楼三楹于祠的左侧,称为“三十六湖楼”,这当是露筋祠规模和香火最盛的时期。
(三)河臣治水推动
除了帝王的关注外,当地官员将修建运河保护神庙宇作为治理黄运水患的手段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露筋娘娘向运河女神形象转变。漕运和河工在明清时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两者都和黄运河道的治理密切相关,限于當时的科技和手段,面对频发的黄运水患,明清河臣们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崇祀水神,借助神灵的力量平息水患,无疑成为重要手段。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水神的“显圣”多发于堵塞黄运决口或治理水患之时,河工告竣或水患平息之后,官员便会奏报水神“显圣”事件,祈求皇帝敕命祭神或官员与地方民众祀神。
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王朝崇奉漕运之神的传统,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金龙四大王和天妃等水神被列入国家祀典,加封金龙四大王为“显佑通济之神”,“庙祀江南宿迁县”。明清国家祀典的认定对推动水神信仰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清朝廷的倡导下,苏北地方官员修建了用于祭祀各种水神的庙宇,并制定了隆重的祭祀礼仪,明清国家及地方官员对水神祭祀的重视亦推动了水神信仰的盛行。陶澍“祷河冰”等众多关于露筋娘娘“庇民兼利运”的例子使得当地民众越来越重视露筋娘娘对运河的庇护作用。
露筋娘娘从贞女到运河女神形象的转变是其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一个传说能够得以长期流传,它必须和时代的脉搏相应合,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
注释:
①[明]胡翰.胡仲子集十卷始礼稿十四卷王常宗集四卷补遗一续补遗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5.
②转引自(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历代笔记小说大观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9.
③许嘉璐,主编.杨忠,分史主编.(唐)李延寿,撰.二十四史全译南史[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254.
④李昉,编纂.孙雍长,熊毓兰,校点.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581.
⑤[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历代笔记小说大观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9.
⑥水赉佑.米芾书法史料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268.
⑦[清]沈之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6嘉庆高邮州志道光续增高邮州志[M].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卷十一上,三十.
⑧[清]王士禛,著.惠栋,金荣,注.宫晓卫,孙言诚,周晶,闫昭典,点校整理.渔洋精华录集注上[M].济南:齐鲁书社,2009:91.
⑨[宋]祝穆,编.[宋]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胜览附人名引书地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19.
⑩[清]杨宜仑,修.[清]夏之蓉,沈之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6嘉庆高邮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据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影印本,1991:卷十
参考文献:
[1]朱翔宇.咏露筋祠题材的文化阐释[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
[2]赵星.露筋祠前的徘徊[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2).
[3]裴伟.令名垂万谷,事半属荒唐——露筋祠诗话及其他[J].江苏地方志,2007(4).
[4]吴调公.灵感跃动中的神韵——读王士祯《重过露筋祠》[J].名作欣赏,1988(6).
[5]李保华.露筋祠传说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5(2).
[6]胡梦飞.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水神信仰的历史考察——以运河沿线区域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3(3).
[7]胡梦飞.明清时期苏北运河沿线区域的水神信仰[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2).
[8]朱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系2018年江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运河文化带”建设视域下的露筋娘娘传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1029952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