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20王彧欣史国洁
王彧欣,史国洁
1.2.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独立类型,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过程具有产教融合的特点,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我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现代学徒制”相关理论,探讨建立“四合机制”以培养软件技术人才的有效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概念最早起源于中世纪,指的是师傅以面授的形式通过实际工作过程将知识、技术、经验传授给徒弟。西方早在公元前2100年就已有了相关文献记载,中国也有悠久的“学徒制”历史,鲁班和墨翟都是古时著名的师傅。“学徒制”的概念一直在发展和演变,世界各国也根据其具体国情、体制和背景,对学徒制进行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等等。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意义中的学徒制都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区别在于,现代学徒制针对的是新时代下的现代职业教育,融合了传统学徒制的实践性与传统职业教育的理论性。
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在内涵上主要有四点转变:第一,培养目标的转变,现代师徒制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努力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第二,身份转变,学生由单一“学生”身份转变为兼备“学生”与“学徒”的二元身份,教师则由单一“教师”身份转变为兼备“教师”与“师傅”的二元身份,因此需要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第三,学习场地转变,教学场地从传统教室转化为多元化教室,从简单的授课型教室转变为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的一体化教室,此外还需要有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各类仿真实训室;第四,考核方式转变,由理论知识考核转变为复合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包括成绩组成、评价方式和评价者。成绩组成一般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有些课程也可以采取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形式。评价方式除了卷面考试以外,还应包括实际操作考试。评价者由校内教师、企业教师组成,有时还需要社会相关专业的其他人士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二、现代学徒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重点文件提出,应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逐步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现阶段,一方面本科生、专科生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高级技工供不应求,技工岗位劳动力结构失衡、整体素质难以把控等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缺乏具有高端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与技师,生产资料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变得困难重重。目前,大部分行业都已形成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成熟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各领域也可通过重金吸纳高精尖人才,但是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大批专业技术操作工人,以及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级技师,不能完全依赖人才引进方式实现供需平衡。职业教育的定位正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故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技工岗位劳动力不足之现状的有效途径。
德国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认为,青年学生由学习到工作需要跨过两个门槛:第一个门槛是课堂教学到职业素质培养,第二个门槛是从职业素质培养到实际工作岗位。在软件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软件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呈“金字塔”状,而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为“橄榄”型,既缺少 “高端人才”,又缺少 “底层实施型人才”。作为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应承担起培养“底层实施型人才”的重任,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带领学生顺利跨过由学习到工作的两个门槛,持续性地向市场输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专业实施型人才。但目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
近年来,教育部制定了多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两个主攻方向,即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和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以及两个工作重点,即教学诊断与改进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在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四合机制”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四合机制”指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其中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行合一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落脚点。“四合机制”强调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四合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及有效路径。
三、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现状
目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已经与软通动力公司、中软国际公司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共建合作模式,与软通动力公司已合作七年,形成了较完善的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为应对激烈的软件就业竞争,应当进一步提升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深校企合作,形成具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进而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探索性经验。
(一)岗位供给需求分析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将有140万个计算机类的工作岗位,但是却只有40万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申请此类工作。计算机软件相关岗位的增速是全美所有岗位平均增速的两倍以上。国内软件行业也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在2016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下,我国软件行业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中国软件行业共实现业务收入4.9万亿,同比增长14.9%。因此,我国大力支持软件人才的培养,各高校也积极响应时代需求,纷纷开设相关专业。每年有大量的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由全国各地高校输出到企业中,但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差异,导致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和企业岗位人才紧缺现象同时出现。所以,应通过“四合机制”有效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适应岗位的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其初衷是为了拉近校园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更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但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大部分职业院校采用教学模式,实训时间主要包括实训周以及实训学期,实训地点包括校内配置的实训室以及校外与企业联合构建的实践基地。这种“理论”配合“实训”的“校企合作”方式,与现代学徒制“学中做、做中学”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还有诸多因素限制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如法律方面缺乏对于校企合作的相关约束;企业受市场周期影响较大,导致难以与校方培养方案完美配合;企业中的学生管理复杂,学生实习工资、工伤赔偿,责任制度等有待明确;缺乏对企业资质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以及当企业不符合规定时的处理办法。
(三)软件职业岗位分析
软件开发行业具有典型的一般工作过程,即问题定义、软件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及软件发布和维护。该行业对应的岗位需求,如图1所示。按照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梳理,软件专业岗位需求分为六类人才,即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UI设计师、软件开发人员、软件测试人员以及网站运维师。针对不同岗位对人才任职要求的具体内容及层次,目前软件专业可分为两个方向,包括欧美服务外包方向和欧美软件测试方向,以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培养岗位适应型软件开发及测试人才。
图1
(四)“四合机制”下的现代学徒制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四合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的特点,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更为有效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软件专业中开设“学徒制”班,与企业紧密联系,真正实现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1.构建现代学徒制特色的课程体系
建立现代学徒制特色的课程体系,必须在课程设计中突出职业化、模块化、标准化特点。如图2所示,软件技术专业基于岗位需求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是通过学校课程、企业课程、企业实训、拓展课程、企业培养五个培养环节,依据学徒成长阶段及围绕岗位需求建立,以切实落实“四合机制”,达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的目的。
2.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
学校课程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计算机网络技术》《Linux操作系统应用》《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这四门职业技术课程在系统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情境教学法,将真实的企业开发项目引入课堂,真正体现现代学徒制“学中做、做中学”的思想,帮助学徒快速度过适应期。企业课程包括《Web前端开发》《软件测试技术》《Java Web应用程序开发》《JavaEE框架技术》四门课程,偏重于前沿技术的学习及应用,要求紧随时代前沿,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及时更新培养计划,将最新最有用的知识输送到课堂中,为学徒进入成熟期做最后铺垫。
3.“项目导师制”下的项目实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应为每个学生分配企业导师。企业导师需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实训。关于项目实训中采用的项目,需依照企业生产中的真实项目制定,还原工作现场,充分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在软件开发实训项目中,按照现实项目人员配备模式,由企业导师担任项目经理,按照学生能力及意愿,为学生安排项目助理、项目管理组成员、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职位。
4.企业环境培养
图2
企业雇主最了解行业及岗位的直接需求。因此,雇主应当在现代学徒制改革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为雇主和学徒之间搭建起桥梁,可以帮助学徒平稳度过过渡期。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共同制定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顶岗实习作了详细规定,要求学生完成校内课程、企业课程、企业实训、拓展课程四个环节后,需参加顶岗实习,实习前必须和企业签订正式顶岗实习协议书,并明确企业导师。学生在企业中作为“学徒”融入真实工作环境,在企业和校方的双重监督及指导下,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既为企业创造价值,也能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5.考核评估方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特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为兼顾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双重培养目标,校内课程、企业课程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考核,项目实训与企业培养依照真实项目的绩效考核标准来进行评估。目前,一般软件开发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以下七个指标来评定,包括:工作态度、代码量、错误率、新技术使用情况、代码规范性、文档规范性、及时性。通过对项目开发情况的真实统计计算绩效,并给出学生考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