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会展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18-09-20李洋
李洋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就已经将京津冀作为改革试点之一,要求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区域分工协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在21世纪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再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达成了“廊坊共识”,加速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化发展。会展经济助推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一、京津冀会展经济协同发展的意义
1.打造首都经济圈
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和上海三个地方。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会展业比较发达,但是周边的河北、天津地区会展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2015年各省市已建专业展馆室内面积统计图
北京地区的会展经济对天津、河北等整个环渤海地区带动性较差,北京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和北京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是国家打造首都经济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以发展会展经济为突破口,通过会展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2.提升区域会展业竞争力
实现京津冀会展经济的协同发展,能够全面提升区域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京津冀地区会展经济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会展经济相比,我国京津冀会展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会展经济带,南京、杭州、宁波、苏州以及义乌等城市在上海会展经济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综合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得长三角区域的会展经济呈现出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的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会展业经济运作模式,提升了珠三角地区会展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会展经济发展成就,为京津冀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即通过京津冀会展经济的协同发展,能够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区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京津冀地区会展经济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1.产业题材缺乏、组展商较少
京津冀会展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产业题材缺乏、组展商较少等问题。根据2017年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所有展会可细分为122个行业。但是北京会展业涉及到的产品种类仅为30个,仅占全部会展行业的四分之一。天津地区举办的展会涉及的种类相对更少,以食品、农产品、珠宝、五金展览等展会活动为主。河北省2017年会展业的展会种类仅十余种,如糖酒副食、美容、孕婴童产品博览会等。可见北京地区的会展业在促进京津冀会展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力不强。根据《2017上海各大展会统计表》显示,2017年上海会展产品种类达到了100多个,展会次数多达400多次。如数控机床展示会、美容博览会、太阳能博览会、日化原料包装机械设备展示会、国际物流、交通运输展示会、厨房电器展览会、钢结构展览会、玻璃展览会等等。2017年广州的展览会有225场,涉及的展会种类达100余种,包括家具博览会、汽车零部件展览会、润滑油展览会、幼教产业博览会、鞋类、皮革及工业设备展览会等等。
此外,京津冀会展产业每次的组展商数量较少,场地规模普遍较小(见图2、图3),也是京津冀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会展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品牌意识较差
图2 2017年全国主要展览省市展馆面积(万平方米)
图3 2011-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展览面积(万平方米)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的组展题材分析,可以发现京津冀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除此之外,京津冀会展经济发展的品牌意识还比较差,缺乏优秀的大品牌企业。如表1所示,在全球展商前100名中,上海有10家展会,广州有4家,北京仅有3家,并且排名普遍靠后,分别为第29名、71名和96名。这充分说明了北京的会展商家缺乏品牌意识,也缺乏竞争力较强的会展企业。天津和河北更是榜上无名。这也是导致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3.展馆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
京津冀会展地区会展场馆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京津冀会展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表1 2016年世界展商TOP100
从表2可以发现,中西部地区的会展经济带所拥有的场馆数量为96个,场馆面积为304.5万平方米。中西部地区会展场馆多,场馆面积大,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面积大,涉及中西部的城市也较多,所以在数量上和面积上占绝对优势。环渤海会展经济带的场馆数量位居第二,但是场馆总面积较小,为212.11万平方米。从单个场馆的平均面积来看,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单个场馆面积为4.6万平方米,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的单个场馆面积为3.9万平方米,中西部会展经济带单个场馆面积为3.17万平方米,而环渤海会展经济带的场馆平均面积仅为2.9万平方米。这说明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地区在内)的展览场馆面积普遍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京津冀地区的组展商数量和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会展经济的组展商数量有很大的差距。
表2 中国会展经济带场馆数量与面积分析表
此外,京津冀地区场馆的基础设施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在餐饮服务、住宿、消费娱乐等方面,京津冀地区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服务能力较差的现象。
4.政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京津冀会展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政府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重视程度不够。京津冀地区政府并没有将会展经济上升到战略高度,京津冀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的方向不强,规范性不足。京津冀地区缺乏系统的会展政策,所以会展经济在具体发展中存在着整体水平低、规模较小、办展能力较差等问题,进而影响京津冀地区会展的招商、招展能力。很多京津冀地区的优秀企业都到会展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去办理展会,成为其他地区会展业的组展商。因此,京津冀地区政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发展,也成为京津冀会展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制约。
三、京津冀地区会展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1.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协同发展意识
北京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相比于天津和河北地区水平较高,但是对京津冀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带动力不强,造成京津冀地区会展产业题材单一,并且组展商较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京津冀会展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要加强规划和引导,逐步在三个地区建立起协同发展的意识,形成组合优势。京津冀地区应该避免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制约,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合力。如京津冀三个地区针对会展题材进行多样化设计,并且天津、河北和北京地区应进行会展题材的差异化规划,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如,天津可利用水陆路发达的交通来选择自己的会展业发展优势;北京地区利用自己的国际知名度和丰富的资源来选择自己的会展业题材方向;河北利用自己广阔的地域资源和较大的市场容量来对自己的会展题材进行定位。最终全面丰富京津冀地区的会展题材,提高对组展商的吸引力。
2.依托优势产业,培育品牌展会项目
京津冀地区要想实现会展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充分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相互沟通,促进环渤海会展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针对目前京津冀地区会展业品牌知名度较低、影响力不大的问题,应该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各自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进行品牌展会项目的培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己的展会品牌优势。以北京为例,应该将自己的国际品牌展览转移到天津和河北两个地区,从而全面提高天津和河北在会展经济中国际化水平。另外,还应该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资源优势的再度整合,通过城市联盟合作,培育京津冀地区形成一批影响力强、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会展品牌。此外,京津冀在会展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还应积极向会展强国和会展先进城市学习成功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3.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城市设施建设
加大京津冀地区的资源整合力度是京津冀会展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内容。会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软件和硬件两种资源。其中硬件资源是指会展场馆和相关的配套设施,而软件资源则是指会展项目的品牌和互联网优势、科学技术优势以及优秀的高端专业人才等。京津冀地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各有优势,所以京津冀地区在实现会展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三个地区要不断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会展场馆附近的餐饮娱乐设施,提高其接待水平和能力等。只有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同时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才能够不断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会展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4.依托区域合作,强化政府扶持
政府在京津冀会展工作协同合作中,应该充分发挥规划和引导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打破壁垒,充分认识到会展经济协同发展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政策上打通障碍,促进京津冀会展经济协同发展迈出关键的第一步,而不是相互竞争和制约。其次,除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外,政府还应该树立促进会展产业发展的服务理念。如建立健全的会展业管理体制和服务组织;组织建设重点支持城市会展行业协会等,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扶持;完善会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展馆特别是高水平现代化的大型展馆的建设。通过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协调,将京津冀区域的会展资源整合到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