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分析

2018-09-19沈丹萍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

摘 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到实践应用的这一过程中,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当代实践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继续适用的问题值得深思。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为此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体现及实现进行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沈丹萍,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3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对各阶层的冲突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而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更是愈加显现出来,下面将具体为大家分析讲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观为首要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精神为根本使命、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批判精神为理论品质的具有科学精神和强大生命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中来,并服务于实践,但实践又是历史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实践的根基,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抓住时代的主题,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进而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过程常新是实践的重要特点,实践的变化发展势必会有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以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继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道路以来,当今社会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如今的中国已然踏上经济全球化的道路,随着我国日益繁荣,经济发展已经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如何使得国家适应现如今的经济时代潮流,与此同时还要提防其他西方国家觊觎,这也是我们国家需要考虑的第一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提供了实践性价值的重要性,即为实事求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只有将着手点由抽象转化为实际,才可以实现由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转变为改变世界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才能真正体现哲学的实际性价值。

另外,对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是全面且真实的,是由现实生活中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这种对人性的理解不同于以往哲学对人的片面的理解,其将人类最真实的一面展露了出来,只有以这种理解为基础,才会形成正确的三观,哲学也因此会对人在成长中的观念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社会发展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在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统一的同时,也解决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在当今社会中能明白人与社会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制约,将共同促进发展。除了以上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当代哲学的发展奉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在终结了西方古典哲学的同时,也终结了古典哲学对世界体系范式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由西方传入但却并不是只单纯适应于西方思想道路,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适用于全人类范围,这种哲学思想立足于人性价值,因此是中国发展前行的理论根据。现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国外的资金、市场、技术,以及引进一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经济,而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因为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国情不同,对方使用的一些思想我们不可以直接照搬过来,而是要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创新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我国的道路,以往闭关锁国时的状态不应再次出现,不与外界沟通无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世界级哲学,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成果和结晶。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自觉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通过推进思想解放,全面深化改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其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也有助于我们自觉地纠正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的现象,重物轻人、片面追求GDP增長是不可取的错误观念,要以人为本,使经济发展以满足人的权益和幸福为根本,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此外,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特征,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作用,也对“两个一百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实现中华为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同台较量,各种价值观相互冲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错综复杂,对肩负领导使命的各领导干部而言,若是缺乏有力的理论思维作支撑,理想信念就会动摇,政治方向就会迷失。面对各种利益相互交织的现象,要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各类局势,将改革中遇到的硬骨头坚决啃下,并勇于涉过各种激流险滩,达到此目标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领导干部经常做的工作,基本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决策、确定工作思路和做好工作。此外,还肩负着捍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播正能量、掌握话语权、把握政治方向和思想导向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所以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时常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原著进行原汁原味地研读,从而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基本原理和精神,明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辨别能力、政治定力、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却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它以其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开放性、批判性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强大实践活力,体现出超越了历史局限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曾经对他的哲学体系做过这样一段论述:“以往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能够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不断吸收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论,在完善自身、发展自身的同时针对社会问题提供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提供指导社会实践的丰富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潮流,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应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对于人的本质的深刻阐发方面。在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对人性可能产生的侵袭,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进行具体的社会活动,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经济影响下出现的人的“物化”现象,坚持人的超越本质,坚持人的生命力。

三、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解读为前提,关注哲学研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类命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实践指导。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实现需要相关学者、工作人员树立创新意识,防止因循守旧与固步自封等不良学风的蔓延,在高速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不断吸收新的时代精神来丰富、发展自身。另外还要求相关科研人员要有宏阔的世界眼光,不断关注世界哲学体系的更新变化,努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积极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前进中构建更加合理的哲学体系 。

要想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正确的理解,科学的理解方式是其前提。如果将当代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大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我们不难发现必须拥有全球化的视角,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变、结构以及具体的方法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在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兼顾到起民族特性。

从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通过其民族化而实现世界化的过程。因此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要使具体的民族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才能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吸收经验教训,使其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挑战提供新的、具有借鑒意义的解决方法。

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在延续旧有的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更应该注意发挥其开放性与兼容性的特色,不断吸收优秀成果,努力体现世界历史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本质。

四、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了实事求是,而且反映了工人阶级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心声,不再一味的注重资产阶级,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利益需要。并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示,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构建了完美宏图。纵观历史、横看全球,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过时代的洗礼还可以屹立不倒,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注释:

李婷凤.马克思哲学的变革及其当代价值探析.学理论.2015(28).84-85.

郑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导意义.人民论坛.2016(25).166-167.

高炳亮、张禹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5-18.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