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蔽的茶树杀手
——长白蚧

2018-09-19郭华伟周孝贵

中国茶叶 2018年9期
关键词:介壳雄虫雌虫

郭华伟,周孝贵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2018年6月初,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核心产区梅家坞村一对老茶农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咨询,反映自家种植的茶树莫名其妙地枯死,迫切希望茶叶所专家能帮忙解决问题。经茶叶所专家实地察看,终于找到罪魁祸首就是小小的长白蚧(图1、图2)。

图1 田间为害状

图2 茶树枝干上的长白蚧(介壳)

一、长白蚧的为害方式

长白蚧属半翅目盾蚧科,是茶园较为常见的蚧类害虫,以若虫、雌成虫刺吸茶树汁液为害。被害茶树生长势逐渐衰退,发芽减少、对夹叶增多,连续为害2~4年会导致枝干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二、长白蚧的形态特征

长白蚧为过渐变态昆虫,雌、雄虫态变化不同:雌虫一生(代)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而雄虫一生(代)需经历卵、若虫、蛹、成虫4个虫态。我们通常看到的是长白蚧的介壳,虫体一般在介壳内。

长白蚧若虫共2龄(雄)到3龄(雌)。初孵若虫椭圆形、淡紫色,爬行快,是若虫期唯一的活动阶段。一般孵化2~5 h后固定为害,此时虫体上开始分泌白色蜡质,形成第一层保护层。之后1龄若虫长大蜕皮,形成暗褐色盾壳,此为第二层保护层,位于第一保护层以下。

长白蚧雌成虫介壳为纺锤形、暗棕色,上覆灰白色蜡质(图3);雌成虫淡紫色,长度在0.8 mm左右。雄虫介壳长形,上覆白色蜡质(图4);雄成虫淡紫色,翅白色透明,长度0.6 mm左右。

图3 长白蚧雌成虫介壳

图4 长白蚧雄成虫介壳

长白蚧因为个体小,连同介壳仅长1.5 mm左右,且颜色和形状在被蜡后极易被视为枝干上的破皮或其他附着物,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极易被忽略。

三、长白蚧的发生特点

长白蚧一般1年发生3代,以第三代的老熟若虫(雌)及预蛹(雄)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雄成虫开始羽化、交尾;雌成虫交配后将卵产在介壳内、虫体末端,产卵结束后雌成虫干瘪死亡。第一代卵盛孵期在5月下旬,第二代卵盛孵期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卵盛孵期在9月上旬。雌虫产卵第一代平均20粒,第二代平均16粒,第三代平均30粒。

长白蚧各代虫口在茶树上的分布略有不同,据统计,第一代虫口分布在叶片上和枝干上的比为3∶2,第二代约为1∶1,第三代几乎全部在枝干上。雌、雄虫的分布情况亦有不同,第一、二代雄虫多寄生于叶片上,很少为害枝干;雌虫则多寄生于枝干的上部。第三代雌、雄虫则绝大部分寄生于茶树枝干中、下部(图5、图6)。

图5 分布在茶树枝干上的长白蚧

四、长白蚧的防治方法

长白蚧的发生与茶树生产情况,田间温、湿度变化,天敌发生均有直接关系,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

图6 分布在叶片上的长白蚧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长白蚧的一项必须措施,涉及多个环节。

(1)修剪、台刈

对于已有大量茶枝枯死的茶园,应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切记将剪下的虫株虫枝带出茶园集中烧毁,减少虫源。

(2)保持茶树通风透光

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修整茶树中下部枝条,清理茶园杂草,尽量营造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

(3)加强肥培管理,平衡施肥

应增施P、K肥,以增强树势,增加抵抗力。

2.生物防治

长白蚧的天敌主要以瓢虫和姬小蜂为主,其中又以红点唇瓢虫对长白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每株茶树有4头红点唇瓢虫,即可消灭98%左右的长白蚧,因此平时应减少茶园施药,尽量给茶园天敌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关键在于把握防治适期,一般在长白蚧卵孵化盛末期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45%马拉硫磷乳油500倍液,采用低容量喷雾,将长白蚧发生部分均匀喷湿。

猜你喜欢

介壳雄虫雌虫
松褐天牛繁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长沙地区草地贪夜蛾雄虫田间诱捕调查
苹果蠹蛾雄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研究
介壳虫防治须重视
饲喂幼虫粪便提取物对马铃薯块茎蛾生殖的影响
神经递质或导致男女行为差异
秋葵患了“皮肤病”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不同寄主上南方根结线虫的ISSR—PCR鉴别
介壳虫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