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3例疗效观察
2018-09-18刘会东
刘会东
【摘 要】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反酸、嗳气、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74%)低于观察组(9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行常规检查无异常。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明显,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半夏泻心汤加味;中医症状积分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3-0098-02
反流性食管炎指的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食管引发的食管炎性病变,内镜检查可见明显的食管黏膜破损[1]。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但成人的发病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而我国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在5%左右。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保护食管黏膜为主,但临床效果欠佳,停药后患者病情易反复[2]。因此寻求有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案至关重要。笔者研究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32~65岁,平均(48.47±6.44)岁;病程1~4年,平均(2.36±0.27)年。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32~65岁,平均(48.52±6.37)岁;病程1~4年,平均(2.26±0.43)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3]中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中寒热错杂证的相关诊断标准,主症:胸骨后或胃脘部烧灼不适,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隐痛、喜温细按,空腹胃痛、得食痛减。次症: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手足不温,舌质红、苔白,脉虚弱。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排除标准:①存在胃食管手术史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心、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41057)治疗,20mg/次/d,于早餐前服用;同时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58)治疗,5mg/次,3次/d,分别于三餐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药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15g,干姜10g,枳实10g,党参15g,炙甘草6g,旋覆花15g,蒲公英20g,瓜蒌皮15g,代赭石20g。若患者疼痛严重,需在方中加入延胡索12 g,川楝子9 g;若患者吐酸,则需在方中加煅瓦楞子12 g,烏贼骨15 g;若患者嗳气明显,则需在方中加厚朴、陈皮各6 g。水煎服,其中旋覆花和代赭石需使用纱布包裹水煎,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
1.5 评价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患者症状积分: 以反酸、嗳气、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进行评分,0分:无症状;1分(轻度):有症状,但患者可耐受;2分(中度):患者感到明显不适,正常活动受限;3分(重度):患者不耐受,无法正常活动。中医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大部分消失,疗效指数>95%为痊愈;中医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在70%~95%之间为显效,中医症状及体征出现好转,疗效指数在30%~69%之间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指标的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74%)低于观察组(9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反酸、嗳气、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反酸、嗳气、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行常规检查无异常。
3 讨论
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而关于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欠佳,致使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影响患者预后[6]。
中医将反流性食管炎归为“反胃”、“呕吐”、“嘈杂”、“吐酸”等范畴,其病机是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肝胃不和,因此治疗应以降逆化痰、理气和胃为主[7]。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治疗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好,临床症状积分较低(P<0.05),说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可有效提升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证候积分。笔者研究中采用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进行治疗,其可较好地抑制患者胃酸分泌。而半夏泻心汤中半夏为君药,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干姜温中散寒,可助半夏消痞散寒;黄连、黄芪以及蒲公英具有清泻里热、寒清苦降之效;枳实可消痞解胀;党参、炙甘草可行益脾补气、益胃和中之效;旋覆花可降气止呕;代赭石可降逆,诸药合用可有效抑制患者的反流情况[8-9]。此外,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疗效明显,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赜煜,李倩,李熳,等.3956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23(1):65-67.
[2]王彦,魏玮.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00-202.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0):689-690.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50-1553.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殷利娜.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0例[J].陕西中医,2012,33(9):1135-1136.
[7]陈雪萍,吴耀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15,14(6):69-72.
[8]葛倩,孟静岩.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6,38(5): 793-796.
[9]刘明儒.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J].西部中医药,2014,27(10):98-99.
(收稿日期:2017-12-20 编辑:邓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