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空间“媒体中心”向“去媒体中心”的转型

2018-09-18徐梦云方梦婕王莉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春晚

徐梦云 方梦婕 王莉

摘要:公共文化空间是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一场域中,出现了“媒体中心”与“去媒体中心”两种现代话语权表征。近几年,公共文化空间开始由“媒体中心”向“去媒体中心”演变。春晚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也不例外。本文拟从纵向角度梳理央视春晚35年的嬗变历史,分析其创作理念、节目选拔等演变的过程,并从横向角度研究春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根据现存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空间 媒体中心 去媒体中心 春晚

中图分类号:D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42-02

“公共空间”的概念源自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主要强调公民在这一领域中的言论自由。这一理论经历了三个世纪的检验,至今仍被人们广泛接受,由此延伸出我们生活中的公共空间。

一、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与特征

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一概念源起至成熟历经几千年。何为“空间”?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古代思想家提出的,那时的空间是空洞的、单一的。而将空间表述为互动的、社会性的、有价值的空间的则是空间理论的集大成者——列斐伏尔。他最先将赋予空间灵活的概念,并将空间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在社会生产中创造价值。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空间既是一种公众参与、蕴含浓重文化气息的空间,也是全民共享、全民共欢的场域。它包含以下四种特性:

其一,公共性。顾名思义,“公共文化空间”具有公共属性,亦是基本属性。这一场域往往受众颇多,人们建构某个公共文化空间或因为某种兴趣、需要相同,又或是观念和思想一致,从而能共同配合,共同协商。其二,文化性。“公共文化空间”是一种文化空间,具有文化属性。文化空间,不仅包括图书馆、科技展览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这几年新兴的农村文化礼堂、广场舞台等亦可称为公共文化空间。另外,公共文化空间也不仅限于这些实体空间,还包括QQ群、微信群等虚拟空间。历史上,18世纪意大利法学家、历史哲学家维柯指出了文化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特殊作用。公共领域的边界正是由公共文化界定的,在公共领域人们必须有同一种观念原则和文化价值。其三,共享性。“公共文化空间”带有文化属性,而文化本身就是共享的,在人与人交往中便可以传递。而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的信息、资源等,都是大众共同享有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其四,交流性。“公共文化空间”带有公共属性,这是一个公共场所,因此,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和参与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建构一个更活跃、更完善的公共文化空间。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现代表征——以央视春晚为例

央视春晚,也称“春晚”,是我国每年春节都会举办的全国性的联欢晚会,它是按照固定流程约定俗成地进行的,利用电视、网络媒体的形式传播的联欢晚会。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而春晚也是举国欢庆、全国人民围观的联欢晚会。

1.央视春晚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空间

春晚是我国第一大电视节目,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媒介仪式,亦是一个大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既包括实体公共文化空间,又包括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它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弘扬先进文化,还传播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春晚是全国性的,也是国际性的。且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场集体体验。

2.春晚公共文化空间的受众参与——从“媒介主导”向“去媒体中心”的历史演变

春晚从1983年2月12日开播,至2017年1月27日,已经举办了35届。2008—2016年,央视春晚的收视率大致维持在30%左右,波动幅度较小,相比其他电视综艺节目而言,央视春晚的收视率是遥遥领先的。此间按照受众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媒介主导型。(1983—2001年)即媒介行使主控权,代表整个社会。整个春晚,都是媒介的一种庄严的仪式,目的是继承传统文化,丰富春节的活动,弘扬国家主旋律。自首届央视春晚开始,由于当时技术有限,观众只能通过打电话的形式参与节目互动,只能通过写信参与猜谜语活动。节目中场,也无在线游戏。可见其效率之低,观众参与度之低。这一期间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受众的参与度完全不够,致使节目具有很浓烈的媒体属性和国家属性。第二阶段:媒介主导公众参与型。(2002—2014年)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公众参与春晚更为便利、快捷。通过现场直播、网络直播、手机APP平台观看春晚,发起讨论话题,并参与春晚的互动环节。但主基调还是为祖国繁荣唱响赞歌。第三阶段:公众不完全参与型。(2015—至今)这一时期,公众的权利已呈现膨胀的状态,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媒介的引导与纠正。在保证言论文明、正能量的情况下让受众广泛参与,“去媒體中心”化趋势渐现。

三、“媒体中心论”向“去媒体中心论”的演变轨迹

“媒介中心论”存在于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新媒体还未崛起时。那时,参与权与领导权都在媒体手中,媒体代表国家的声音,国家无时无刻不在弘扬主旋律,还带有浓厚的“红色”色彩。而近几年,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港澳的回归还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草根阶层的崛起,都如一股凶猛的浪潮,推动“媒体中心”逐渐向“去媒体中心”的公众参与演变。

1.春晚创作理念由精英化向“大众中心”转化

纵观央视春晚35年来创作理念的嬗变过程,主线是由精英化向“大众中心”转化。第一阶段:精英文化为主。(1983—1993年)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媒体都代表着国家,弘扬主旋律。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们的思想慢慢打开心结,改革开放的胜利使得举国上下欢呼雀跃。所以前几届春晚都是以赞美国家和民族为主题,并且带有浓厚的政治属性。如1984年的《我的中国心》和《龙的传人》。前者赞美祖国有壮丽的母亲河,后者赞美中国人都是天之骄子,是龙的传人。第二阶段:注重人文关怀。(1994—2002年)第一个转化是在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发使贫富差距扩大,国家为抚慰民心,开始向人文关怀靠近。而港澳的回归更是提升了家国意识。如1998年的《七子之歌》:“你可知Ma-cua,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它简单地呈现了澳门回归祖国之深情,呼吁澳门同胞投入祖国的怀抱。第三阶段:坚持以人为本 发扬大众文化。(2003—至今)集中表现在2003年,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春晚的创作理念更多地侧重于大众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春晚的积极的转变,《我要上春晚》的开播,更是使得草根登上春晚大舞台,普通大众也能参与到春晚这一神圣又庄重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中去。

由此可见,春晚的创作理念是适时而变的,20世纪春晚是以精英文化为主流,而21世纪可以说是百姓的舞台,草根阶层的崛起也极大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2.春晚节目选拔由内定向外招转化

纵观央视春晚35年节目选拔的嬗变过程,主要是由內定向外招转化。第一阶段:节目内定。(1983—2004年)自1983年至2004年的央视春晚,其节目选拔都是由央视内部的导演内定的,这就导致了节目的类似性,往往缺少创新。且选材以高雅文化为主,带有浓厚的国家意识。相反,地方卫视的春晚以及网络春晚等局限相对较小,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多样,相比之下,其更受观众欢迎。地方卫视和网络的崛起深深刺激着央视春晚。第二阶段:节目外招。(2005—至今)2004年,春晚跳出了以往内定节目的窠臼,打出“开门办春晚”的口号,这是央视春晚作的一个适时的、重要的决断。2008年《我要上春晚》的开播,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草根阶层开始登上春晚的舞台。在“去媒体中心”的助推下,“外招”的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春晚在历经三十余年,一度被称为“暮气日深”之后,又表现出了强大的生机。

四、春晚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近几年,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国家越来越重视重视文化的传承,公共文化空间存续的重要性也得到凸显。回顾央视春晚35年来的历史,其早已成为一种过年的“民俗”,一顿独特的年夜饭。作为一个紧跟时代、反映现实、志趣高雅的独特公共文化空间,它需要更进一步地开放和理性;做到“文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做好老百姓的“文化年夜饭”。

“去媒体中心”如一股猛浪一般推动着春晚的历史进程,唤醒了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拓宽了公众参与春晚的渠道,也完善了春晚的形式和内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因为对公众需求的调研不足,导致近几年观众满意度和收视率有所降低;节目形式也比较单一,精品节目供给不足。

笔者认为,可以在如下方面着力改进:其一,进一步坚持“开门办春晚”,拓展平台,增加受众参与广度与深度;丰富节目形式,加强节目创新,如在节目征集中可以广泛征集民间作品,展现民间智慧;可以将央视平台与地方节目平台打通,遴选优秀的地方台节目上央视舞台,展现地方风貌;其二,增强人文关怀,打造民生节目,更多地呈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实现“雅俗共赏”;现在的春晚以正面传播为主,但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给予关注不够;其三,加强节目的跨文化融合,体现多民族、多文化特色。虽然春晚舞台上经常会见到外国人或少数民族的面孔,但少数民族内容较少,春晚体现出文化融合,多筹备以文化融合出彩的节目。

春晚是当代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产品,更是公共文化交流的空间,是宣传中国形象的“文化名片”,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升华,并在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琦.尼克寇德瑞的媒介仪式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

[2]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李媛媛.自媒体:去中心化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6.

[4]程茜.2016年央视春晚的全媒体传播探析[J].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6.

[5]晁晓峰.从媒介仪式理论看“春晚”的新变化[J].今传媒,2014,10(8):97-99.

[6]邵静.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4(1):6-9.

[7]卢妍君.试析央视春晚的发展嬗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4.

[8]王欢.浅析央视春晚的发展与变革[J].科技传播,2016,14(1):10+5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春晚
周刊“春晚”的后台故事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阿里2016年双11“春晚”项目启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2016春晚解读
春晚:向上是方针,向下是情感
从符号学视角分析2015年央视春晚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央视春晚主持人的审美流变及其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