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晚:向上是方针,向下是情感

2016-07-06杨春

2016年21期
关键词:春晚仪式

杨春

摘 要:春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上层政治性和中间层节目内容以及下层百姓趣味都要面面俱到的阶段。春晚如今已经被列为春节庆祝传统,是一个仪式性的纪念活动,而且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人们都渴望能够参与进春晚。

关键词:春晚;仪式;参与式文化

从1983年至今,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人说30而立,2016年春晚与往年的春晚有很大区别,少了些幽默,多了严肃;少了与民同乐,增添更多政治化价值观的传递。对观众来说,年年骂春晚,年年看春晚,这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那么这种扭曲的常态究竟为什么会存在呢?

一、春晚,春节的仪式担当

作为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节目,春晚天然具有一种庄严而又官方的标签,搭载春节这一时刻,自然而然成了仪式的担当。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仪式不是指空间上信息的拓展,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春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电视延长了春晚的影响半径。电视作为最特殊的大众传播方式,超过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以声音、画面超时空跨地域在人们眼前立体的展示影像。不仅让全国各地同胞同享精彩的节目,最重要的是营造出一幅与56个民族一起联欢的感觉。第二,春节天然的氛围。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做什么都是具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春晚携带着这种特殊的意义渐渐成为一种庆祝新年的方式水到渠成。

春晚作为一种仪式,凝结着人们对于节日的感情,并且大年夜观看春晚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融入节日传统中,所以这是观众纵使年年骂春晚但是年年也要看春晚的原因之一。

二、春晚:盛景不再反被诟病

发展了三十余年的春晚面对如今繁花似锦的市场,渐渐显露出疲态,于是近两年,一种新型或者可以称之为畸形的方式渐入人眼并且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一)收视率一路下滑

春晚收视率下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节目吸引力欠缺。第二,替代品增加。第三,近几年语言类节目的比重逐年下降,2014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比例9/38,2015年春晚歌舞类与节目比例8/36,2016年比例7/42。第四,对差异关注不够。

(二)去商业化的春晚悄悄扛起广告大旗

早在1985年春晚就开始尝试商业化了,随后春晚逐渐发展出一条运营的得心应手的商业化道路,然而在2012年春晚宣布开启去商业化办晚会之旅,开始自掏腰包办晚会。但是2014年开始,一种新的伪去商业化道路又悄然进入了春晚,最明显的莫过于微信摇一摇和支付宝咻一咻。但是对于春晚来说,抢红包和咻一咻进一步冲淡了观众对于春晚节目的关注度,即使这种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抢夺观众驻足的手段,但是对于春晚节目组来说,未免喧宾夺主。

三、春晚参与:民族情感之所向

参与春晚,是每一个希望春晚更加进步的中国人的要求。然而春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百姓的兴趣和要求,还有国家层面上的影响。

(一)春晚,向上是方针

作为一台官方频道主办的晚会,这场晚会在国内国际社会影响甚远,可以代表国家发声、可以连系全球华人同胞、可以娱乐大众……这样一台晚会想要面面俱到,难度系数相当高。

国有国风,中国的春节作为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仪式性节日可以说受到来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际眼光的注意使得春晚更加富含国际性以及更加多元化,为此春晚也多次邀请国外友人参与春晚例如VITAS、苏菲·玛索、席琳·迪翁、雅尼、李敏镐等。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严肃性在春晚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向广大观众传达来自上层的方针政策以及态度。一种正能量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在观众心中乃至公民心中建立起不可撼动的对于国家机器的敬畏以及对对于国家制度和态度的了解和遵守。

(二)春晚,向下是情感

春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维系,维系民族感情,维系家国感情。我们会希冀,春晚能够与我们更“亲近”。历年来,也看得到春晚为了接近百姓做出了尝试:通过展示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和他们的嬉笑怒骂来再现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品质,并借此传达富含正能量的社会正气;创新节目,拓宽春晚阵容。

国民的情感需要表达,于是在网上网下,网民都以相当高的热情对春晚进行关注。猴年春晚还未尘埃落定,网上对于春晚嘉宾的谈论已经热火朝天,春晚总导演确定后,导演其人的生平和执导风格也逐渐为人所知。然而,在这种全民讨论春晚的氛围下,有一种现象让网民感觉备受忽视:春晚微博平台不开放评论功能,转发无法看见评论内容。对比1985年春晚因为首次尝试商业化路线失败在新闻联播上公开道歉,这次封锁网络舆论更像是观众一场无处宣泄的情感自说自话。

(三)春晚参与:参与式文化的情感交流

与过去春晚通过电视观看、来电交流等参与方式不同,伴随着WEB2.0的到来,观众参与春晚的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深入。以微博为例,根据巴赫的狂欢理论,春晚“大联欢”的性质无疑具备狂欢节的潜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微博空间真正使这种“狂欢节式的感受”成为了可能。春晚一边直播,网友一边同步发表看法,并且可以在其他人微博下面实时评论进行交流。

因为春晚从2015年开始尝试多屏同步观看,也就是电视电脑手机客户端都可以在线观看春晚,所以观众与其说被分散,不如说被分流。通过手机客户端观看春晚的是少数的网生代,这代人对于手机以及网络的依赖性强并且对于网络的操作性也优于以往。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完美的描述了这种模式和心理,他提出,“互动仪式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观众根据共同关注的焦点阐发议论恰恰是因为这些焦点能够激起共享相同文化的我们的共鸣,因此我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这种情感。

四、结语

年年吐槽年年看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春晚对于中国人的仪式感意义,另一方面体现了观众对于春晚的参与,随着WEB2.0时代到来这种参与性更加强烈。培养观众参与的媒介素养确实是重中之重,但是开拓渠道让观众参与才是帮助春晚进步,帮助观众提升相关素质的前提。在向上响应方针政策的同时,也要向下考虑观众的情感诉求。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镇之.从服务人民到召唤大众——透视春晚30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0:7-12.

[2] 沈清,魏伟.国家和市场共同形塑的性别多元再现:“酷读”2013年央视春晚[J].国际新闻界,2014,01:76-89.

[3] 刘晓伟.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J].新闻大学,2014,05:102-109.

[4] 张国涛,苟博,李艳.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表达与国际传播——解析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3:101-104.

[5] 刘佳琼,李本乾.植入式广告的运用和处理研究——以2007年央视春晚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04:59-65.

[6] 蔡骐,黄瑶瑛.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1,08:28-33.

[7] 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12:16-17.

猜你喜欢

春晚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仪式感
周刊“春晚”的后台故事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