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8-09-18李晓桐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互联网+互联网

李晓桐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互联网不仅是一个新的工具,还是一种新的环境,一种新的生态,一种新的思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互联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传统教育与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情境创设、知识形成过程、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四个方面,阐述“互联网+”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使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數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深度融合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互联网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把互联网理解成一种新的工具,那互联网就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互联网不仅是一个新的工具,还是一种新的环境,一种新的生态,一种新的思维。互联网正影响着传统教育与传统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打破地理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为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近年来,互联网像点石成金的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互联网+商品=淘宝;

互联网+货币=支付宝;

互联网+红娘=相亲网站;

互联网+交通=滴滴打车;

互联网+新闻=新媒体;

……

“互联网+”这一计划同样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遇到“互联网+”时代,其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那么,“互联网+小学数学教学”又会发生怎样的神奇变化?本文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谈谈“互联网+小学数学课堂”对教学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情境创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形象、生动、有效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硬件的信息技术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功能,制作各种问题情境的小课件,从而优化导入环节,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东南西北》时,课前播放了一小段关于可爱阿狸的动画课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可爱的阿狸要去桃子家玩,可是走着走着迷路了。桃子电话告诉阿狸,只要一直往东走,一定能找到的。可是阿狸不知道东在哪里,哪位同学能帮他找到东的方向呢?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趣味盎然的动画,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大家用生活经验找到了东在哪里,所以阿狸只要朝着太阳方向走就能找到桃子家。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实践课《打电话》时,课前利用两分钟的时间,播放了2006年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湖南南部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情况的视频,视频中介绍了湖南资兴女村干部陈淑秀洪水中舍己救人牺牲的故事。学生在难过的同时,提出如果陈阿姨选择一种更能节省时间的方法,可能就不会献出宝贵的生命,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打电话。运用信息技术,声像并茂的画面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感知材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同时深刻地体会到解决方法的重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正是由于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中,通过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形式,对学生产生刺激,使其产生心理需求,从而唤起其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知识形成过程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知道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虽然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是往往理解能力跟不上,尤其是对数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内涵,而不只是单单让学生“记”住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样记得快忘得也快。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恰当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将长方体的实物模型去掉,抽象出立体几何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的移动,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动画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最后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在理解中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了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静态变为动态,生动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同时也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关注度最高的议题。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我们一线教师的心中,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但是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真正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不是教师不想,而是班上学生太多,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而极课大数据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一现状。

过去,统计一个班学生的一次作业或者一份试卷中的错题,至少要花一个小时。现在,通过极课大数据系统中高速扫描仪把学生的作业或试卷扫描进电脑,一般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完成对一个班学生一次作业或一份试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极课大数据系统会自动对每个学生的成绩、知识点、难度进行一个多维度分析。通过极课大数据系统教师能了解每道题全班同学的得分率,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试卷,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精准化。在“互联网+”背景下,有了大数据的分析帮助,可以在不太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四、小结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能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借助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培育全新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春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1(9):167-168.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论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4]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17.

[5]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互联网+互联网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