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

2018-09-18丘启珍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对话实践研究

丘启珍

摘 要: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发现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等多种对话形式是并存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实施多种对话教学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对话理性的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

关键词:对话;对话教学;实践研究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危险的“花盆效应”。教师通过提问—应答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追求的是滴水不漏,提问是预设好的,答案也是事先备课设计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目的是引导学生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而已,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是一种形式,达不到思想上的共鸣与碰撞,挖掘不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感悟,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人格的塑造。笔者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中,从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对话教学的实施途径开展了研究。我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在品读、推敲、玩味中唤起孩子们与作者思想上的融通與碰撞,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体悟与理解。

一、突破师讲生听模式,形成多维对话模式

语文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模式,而是多种对话形成并存的多维模式。

(一)师生对话交流共生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师生之间在对话中相互信任,相互暗示,相互融通,相互生成,相互诉说……对话的过程是精神上的交流,是思想上的共生,在日常对话特别是课堂对话中获得人格的熏陶和智慧的成长。

(二)生本对话品味文本

文本(主要指课本)是师生交流的中介,是语文学习的媒介,因此引导学生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就显得特别重要。我的策略是从愿意读、喜欢读、能读好到读得完、读得顺、读出情,一步一步不断提高要求。在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从走近作者,再到走进作者,积极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敞开心扉,悦纳每一篇经典诗文,聆听每一位作者的精彩故事,感悟每一段动人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我经常问“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孩子们在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的过程中品味文字的趣味。引导学生对照文本,将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描述联系起来,走进文本,质疑文本,挖掘文本,寻找别样的风景。总之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而是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生生对话互补共进

《论语·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在笼里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学生成长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努力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让各种信息互联互通,学生之间的各种知识得以互补。在对话教学中,我总是给他们创造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彼此对话交流,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应的情景,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和谐的氛围里,在合理的情景中,自由自在地表达各自的想法,从而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进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领域。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四)自我对话反思剖析

曾子在《论语·学而》中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自我反思的重要性。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全开放的,是在研读了文本、与他人深度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剖析。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拿书必问的习惯,“我看见了什么”“我有什么感受”“我体会到了什么”“我还想说什么”等等,学会追问自己,进而激励自己不断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手写我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训练是高级的自我对话表现,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实施多种教学途径,张扬学生个性特点

(一)培养对话意识

老师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想说、乐说,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及时给予评价。

案例:在教学《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从小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都在猜想着老师会有个什么愿望呢?这学生可就难猜了。我就告诉他们:“老师啊从小就很想去看大海,特别想去海边看那壮观的海上日出。这个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可老师知道这个愿望今天很快就可以实现了。你们谁愿意带老师去看呢?谁又愿意和我一起去呢?”这一问就把我们彼此的心灵拉近了。这时同学们都明白我们即将要学习第七课《海上日出》。在准备阅读课文前,我还让见过了这情景或通过预习知道了的学生先说一说这壮观的景象,然后接下来是学生为了能把这壮观的景色向大家描述得更加生动,很用心地去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不断质疑解疑。整节课就是师生一起真正地去大海边感受的过程。

这个导课过程为师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这个过程让我感觉到了学生与我一起走进课堂的自然、轻松、愉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畅所欲言,敢说乐说。

(二)创设对话情境

关注细节,从倾听开始,积极地回应与反思,通过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利用媒体创设图像情境,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案例:《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作者写得非常美,仅凭课文的朗读,学生很难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壮观,也很难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感受,而对于我们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海上日出的景象,甚至连大海都没有见过的农村学生来说,就更加难理解,何以走进文本去感悟作者的感受呢?所以为了能够把学生带进文本,我把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再配以朗读,通过神奇优美的画面以及动情的朗读,就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海边,犹如跟着作者到了海轮上亲眼目睹了那日出的美丽景色,感受了日出的壮观。课件一展示,学生异口同声地“哇”,之后就静静地观赏这神奇的美。此时,学生内心的说话欲望被激发了出来,所以这个观看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我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观看完之后,他们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接着就把他所见到的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象以及感受迫不及待地和同学、老师交流了。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问题是对话的引子和载体,成功的对话必须依托有质量的问题。所以,我在课题开展的初期阶段,首先以自己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为教学铺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设计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问的技巧性、艺术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去尝试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神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我从课题着手,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神”,并理解了在这里“神”的意思。这时学生质疑了:

生:“神鸟”神奇在哪儿呢?

生:课文讲不少国家的国王、大臣和富翁都想得到它。他们有的派人去捉,有的亲自出马,可是谁也没有捉到。所以说它是“神”鸟。

生:那么他们用了什么办法去捉神鸟呢?

学到这,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谈谈自己的想象,合作之后,学生畅所欲言。

生:有人用弓箭射。

生:有人用猎枪打。

生:有人用网,用捕兽夹捉。

生:还有人用花言巧语哄骗。

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现在的高科技手段,“用电棍”“用诱捕器”。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想了那么多种巧妙的方法。

生:最终人们还是没有抓住“神鸟”。

生:这“鸟”也真是太神奇了。

师:更神奇的事情还在后头呢!(这就把学生带入了依尔特戈尔可汗与神鸟之间的故事)

(三)注重课堂生成

積极捕捉对话时机,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

案例:教学《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在理解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在专利书上签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引发了争论。

生:老师,我觉得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真的很固执。

生:她为什么不在专利书上签字呢?

生:那镭是她们最先提炼出来的,她们就是发明家啊!现在不是有很多人搞了创造发明了,就要去申请专利吗?电视上都经常放。

生:居里夫人真傻!

生:居里夫人这不叫傻,这叫伟大。她不是说了吗?他们是梦想者,是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

生:可他们却因此而穷因潦倒,连继续做实验的钱都没有了。不如,在专利书上签个字,然后就很有钱,继续做实验,那对人类的贡献不是更大吗?

生:可居里夫人就是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在专利书上签字。

生:因为她说了镭是全人类的,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

生:那现在电视放的一些节目上讲的那些发明创造者,申请了专利的人,品德就不高尚了吗?

生:居里夫人不说了吗?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现在申请了专利的人就是这一类人。

这次捕捉到的对话正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认识,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是读者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

(四)引读激发欲望

教师智慧的灵动,洋溢的热情,真诚的袒露,都会使学生感受阅读中无穷的乐趣,乐于表达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与教师共同分享。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去品读,去感悟,去欣赏,去质疑,同时要发挥好朗读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注重教师的范读。我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范读。一次课题研讨课后,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在评课时说:“语文老师要做‘语言的大师,也就说朗读要有感染力。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他的朗读肯定很好,很有感染力。也就是告诉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激情,要有脱口而出的朗读功底。”在这方面,我一直在努力着。在课题的实施中,范读是我在教学中经常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也是带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我喜欢读书,特别是情感丰富的文章,我很喜欢在学生面前读,读给他们听,用我的朗读去感染他们的情感,引领他们顺其自然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感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他们就会跃跃欲试,挑战老师,读得绘声绘色,同时情感也表达出来了。教学《凡卡》这一课,我把凡卡写的信连起来动情地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入神,当读到凡卡乞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语句时,一些学生的眼睛湿润了。读完之后,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长叹了一口气,这是为“苦命的凡卡”而同情地叹气。接着“凡卡真可怜”“凡卡的命真苦”“那个老板太凶了”,马上让学生谈谈听完后的感受,学生说:“俄国的统治太黑暗,太残忍,连孩子都不放过?”此时教师再相机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体现出来,结果学生比我读得还有感情。可见,老师有感染力的朗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使学生在得到认可与欣赏的同时,弘扬了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而学生一旦从所谓“权威”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就会敢于用自己的话来畅述自己的认识,真正显示自我的生命活力。同时,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独特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李伟,林朝顺.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高中语文新课程文学鉴赏互动对话教学探究[J].学苑教育,2016(14):45-47.

[2]林婷.营造思维对话氛围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J].数学通讯,2014(2):1-4.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对话实践研究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