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地而学,以学促素

2018-09-18王燕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索

王燕

摘 要:社会实践基地是以新课改为背景的一种为教育服务的新兴社会教育资源。它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等优点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喜爱和接受。怎样合理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为现行教育服务,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关键。因此,结合社会实践基地教学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从对社会实践的利用角度来探索尝试。

关键词:社会实践基地;科学素养;探索

社会实践基地(Social Practice Base)是指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稳定的社会场所。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其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務的能力。

一、背景和意义

1.社会背景

为了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精神,探索建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申报,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联合组织专家评审,最终于2013年2月确定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等61个单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这也引领了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蓬勃崛起。

2014年3月,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启动仪式在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举行,首批40家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被授牌,近千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设在市科学探索中心10个项目的活动。未来三年,宁波市将充分利用全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文博基地、重大工程、高校实验室、中职实训基地、社区以及其他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建成300家市、县两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其中市级100家、县级200家),开发一批优秀课程(其中市级优秀课程100门)。

按计划,宁波市将建立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诚信记录及学分认定制度,分步推进电子化考核评价手段。今后,孩子们持IC卡在POS机上刷卡就可以进入认定的大课堂资源基地。大力呼吁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大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大社会中去。

2.小学科学现状

虽然宁波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我校等各个小学的教学设备均较为齐全。但是对于科学学科而言,学校普遍只配有较基础的实验设备,只能满足学科中的一些简单实验,而像电子血压计、心率仪、肺活量测量仪等专业仪器均无法实现。因此像完全具备条件的宁波科学探索中心这样的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学校教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3.研究意义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这就意味着教材是知识的一个载体,教学时可以利用它们来讲解知识,但是也可以根据学情进行适当取舍,灵活安排,所以应注重开发课外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一种。而且很多时候学校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这部分科学探究的欲望,也就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孩子而言,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又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四年的科学教学中点滴渗透和培养。如果孩子只在教学中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而未经过实践探究,这只能说孩子被动接受了该部分知识,而不是主动内化了它们,这何谈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我认为社会实践基地能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对于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理论依据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中有关要求第五点明确指出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社会实践基地,在现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结合学校课程安排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来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之一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小学科学离不开实践动手活动。而社会实践基地恰恰就是为学生提供这种实践的场所。小学科学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帮助学生理解身边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课标对科学学习场所提出以下明确建议: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而在这些场所学习科学,教师需要更精心的策划。要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要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

科学素养本身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以科学文化为来源、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个体素质。它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反映在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中。

三、探索过程和结果

1.明确教材中的拓展实验

明确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所有探究实验,统计哪些探究实验无法在校内完成,需要去校外寻找探究的可能,而这些需要校外拓展探究的实验中又有哪些是需要借助社会实践基地来进行的。

统计以后汇总发现这些课外拓展探究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耗时较长或需要深入内部的观察研究,需要亲身经历的调查研究,无法用简单材料模拟的复杂自然现象,无法直接观察的星体运动等。

2.社会实践基地调查

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2014年以来,宁波市认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中科普环保类有25家,如宁波科学探索中心、茶文化博物院、宁波市牛奶集团有限公司、易中禾中药文化教育基地、北仑春晓大岙农庄生活体验中心、宁波天胜四不用农场、宁波中科院创客空间、北仑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西电筋斗云众创空间、余姚泗门镇健康教育基地、宁波市智慧城市科技馆、余姚市菜富通果蔬培植实践基地、水环境保护教育基地等。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均与学校科学教学有关,可以供科学教学拓展探究。而我校周边就有浅水湾农庄、科学探索中心、雪菜博物馆、雅戈尔动物园等几个基地。且在2015年,“宁波市社会实践大课堂”门户网站正式启动运行,全市学生可以持社会实践卡,通过POS机刷卡进入大课堂基地参观体验,还可以通过存储的刷卡信息记录自己中小学时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足迹。这一平台的建立,大大方便和完善了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评价机制。

3.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

下面我就以学校附近的科学探索中心为例,展馆二层分设“海洋”“和谐家园”和“宇宙”展厅;展馆三层分设“人体与脑”“人的技能”和“科学的乐趣”展厅。说说我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开发与教材拓展实验配套的新课程,比如我就利用科学探索中心“人体与脑”展厅上了一堂《一起来关心我们的健康》,面向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四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我们的身体”为第四单元,学生在课堂上只能简单从外部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从视频图片推测了解到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从而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并以此来建立健康意识。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学校课堂中教学心脏血液流动时我们只能借助视频或动态PPT,让学生看到静动脉血管中血液的流动;在教学模擬胃的蠕动时,采用把食物弄碎装入保鲜袋让学生不断揉搓袋子来实现;这样的教学无疑需要学生加入自己丰富的联想。最后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的知识内化,还有很大部分依赖于教师的实际教学处理。

但是,在利用科学探索中心“人体与脑”展馆的仪器进行教学时,就能弥补学生想象的缺陷,展厅内有人体血液系统模型,它能清晰呈现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模拟心脏的跳动、胃的蠕动等等,让学生能直观看到。而且展厅里面还有血压计、心率测量仪等专业仪器,比如教材《运动起来会怎样》中,要求测量运动前后的心率,课堂教学时我们只能通过测量脉搏的方式来实现,但是科技馆里就有心率测量仪直接连着一辆自行车,人骑上车,握住手柄就能测到心率,这样运动前后的心率就能准确而迅速地测得,一目了然。

四、结论与建议

像这样简便而直观的仪器在科技馆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科学教师能在教学相关内容后布置有联系的作业,让有条件的孩子在课后拓展学习,甚至像《一起来关心我们的健康》这课一样,把拓展实验综合以后带领孩子们进入这样的实地课堂教学,会发现经过这样教学的孩子其科学素养水平比平行班未参与的孩子普遍高。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这部分宝贵的教学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并且针对课程进行阶段性的有序教学,设计整合性、运用性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黄小莲.论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J].中国教育学刊,2004(7).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探索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开设物理学史对高校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