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德育路径探新

2018-09-17张珊珊吴敏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多元文化

张珊珊 吴敏

编者按:建设一流大学,核心是培养一流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流本科。卓越教学离不开经常性的、有广大教师参与的教学研究,这也是一流本科教学的重要基础。四川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本组文章就是从该校近期100多篇教学研究论文中选出的。设置本栏目是一个尝试,欢迎更多高校推荐高水平教研论文。

摘 要: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使高等教育陷入德育困境。关怀伦理理论的道德构建注重人们在关系联接中的德性投射而非“分离的独立选择”,即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道德共同体间相互影响的力量,让个体在同辈参照的对比中自主加深对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自我内化的效果。

关键词:多元文化;相对主义;关怀伦理;品德教育;团体沙盘游戏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全球化所伴随而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使得一个前所未有的民主和科学时代来临。这带给学校德育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多元价值的相遇、对话甚至冲突,都有利于当代德育更认真地思考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识,有利于思考如何培养一个更好的人。然而当尊重个体权利、尊重多元价值成为政治正确口号的时候,多元价值观“双刃剑”的另一面也显现出来——由于达成共识是如此之难,价值多元很有可能导致虚假的价值宽容或相对主义,而相对主义的结果往往是价值虚无主义[1,2]。

道德是人生价值观的基石,它是个体建构理想信念、决定人生方向的重要前提。当什么都变得相对虚无的时候,道德的面貌将变得模糊,德育也就无从安放。处在人格发展和完善阶段的青少年,面对这样的危机,首当其冲可能陷入道德迷失困境,失去人生理想信念。而近些年来媒体的新闻报道,似乎在证实我们的担忧。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走上明显标示为自我毁灭的道路,例如荒废学业、逃避就业甚至自杀?为什么某高校30.4%的新生被判定为“空心病”,不知道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3]?这些现象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深思。

西方品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利可纳(Thomas Lickona)教授明确指出:即使在文明冲突价值多元的社会中, 仍然存在普遍认同的价值, 除非我们承认正义、诚实、文明、民主、追求真理等价值观, 否则价值多元是不能成立的,问题在于“教哪些价值观”和“怎样教这些价值观”[4]?东西方都开始重新积极探索核心价值教育的共识,表现为德育中基本道德品质与素养教化的认可[2,5]。传统的灌输式品德教育早已被摒弃,道德的内生性理论普遍被认可[6],使得学习者的主体选择性被高度重视起来。尤其是已经初步成人化的大学生们,他们有自己选择人生信念的权利,高等教育有教化公民的责任,那么学习者自身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在多元价值观中是如何选择和解释?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德育要在尊重个体自身的选择权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如何作为?这些问题是高等教育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精神问题。

二、德育的新路径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方道德研究的新思潮——在美国,以Carol Gilligan和Nel Noddings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传统以“公正”为标准的权利化道德话语体系提出挑战,发出“关怀伦理”的声音[7,8]。长期以来,教育学和心理学所描绘的道德图景是强调个体“独立”“权利”的“公正”模式——它将个体的权利视为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独立”和“分离”,倡导逻辑推理、放之四海皆准的行为准则,而忽略了从“关系”“回应”出发的另一种视角的道德倾向,这种关怀视角看到的人与人之间是“联系”而非“分离”的。基于关系的道德自主性建构模式,其特点是强调在实际境遇中个体相互间的影响与互动以结成道德共同体,并据此建立个体自主性,而非如前者孤独而抽象的道德主体。这种基于关系的道德模式被称为关怀伦理,情感而非理性、联结而非独立、在具体道德情境中的同情而非超越性的道德律令,成为分析个体道德行动的基本因素。这两种道德倾向虽相互关联却互不隶属,后者因往往更多被女性所持有,却在漫长的学界男性话语权主导下被忽略了,同样个体在面对外在的标准(公正道德倾向)和内在的声音(关怀道德倾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长期处于自我压抑和被他人忽视的状态[9,10]。

传统的“公正”模式品德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立,导向人与人之间靠履行契约关系的责任联结。这对德育的影响是可见的:如果个体价值观的选择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教育就只是帮学生“澄清”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即走向价值澄清理论(value clarification theory)[4]。那么,德育面临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危机,道德共识瓦解,个人就完全成为自己所作的道德抉择的唯一裁决者[11]。这就导致道德个体与他者隔绝,对自我关注的极致化。对美国大学生行为模式的调查,可以明显地发现功利主义及利己主义倾向的上升[12]。“分离”导致的另一个可能结果是,对持有关怀道德倾向的群体而言,这些人外在的标准和内在的声音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被自己压抑和被他人忽视了。Gilligan的In a Different Voice用大量的访谈实例证明了这一点。这一问题也得到国内研究者的验证,表现为女生较男生更为优异的成绩与更为迷茫的对前途的期许之间的差异[13]。这显示正义模式下的品德教育未能如其预期那样,培养更负有社会责任、更满意自我的成熟公民。

而关怀伦理预示了品德教育的新路径。首先在道德主体功能上,Gilligan提出希望人們把对关怀道德的关注点从相对主义转到关系上来,因为关怀道德并非只为提供一种多元价值视角,更重要的是使人们重新审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连结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怀”道德模式对“分离”的质疑与对“自由”的质疑并不相干,而是强调应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开启重新认识:在关怀视角的道德下,人与人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并非契约型的对等关系,而是具有相互影响的德性投射[1]。当我们倡导道德时,不该以冷漠消极的“分离”为标志,不该以回避道德评价为表现,更不应该以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为结果,而应是有效利用实践功能的道德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认识、掌握和应用人们的自我和世界他人之间的联接影响规律。

其次,在道德教育内涵取向方面,公正伦理的价值取向核心是个人权利的平等和公平,在道德教育时强调基于理性的道德判断,而关怀伦理的价值取向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重视具体关系和联系中的人以及人类的情感,看到人们处于相互联系中需要彼此依赖、合作和妥协[7]。后者看重的是道德情操,致力于发展维持关怀关系所需的态度 、技能和需要,而不是用于做出道德决定的道德推理[14]。因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会道德判断,更重要的是个体对道德内容的认同,否则就会出现有调查发现的知行脱节的危机[15]。

最后在德育形式上,保护个体差异性、尊重个体选择权在关怀教育理论中,前所未有地转化为主动去聆听道德主体内部的声音,体会他们的思考和面临的困境,强调关怀道德的情感性、情境性和关系性[1]。这其中也体现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对个体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和运用。关怀教育理论对如何开展德育教学给予了关键启示:只有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融入,使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品德教育以多元化、情境化与沟通式的方式展开;重视道德关系的建立和道德情感的作用,使教育对象们以重验道德发展历程的方式,在亲身体验中完成道德建构,才能使个体真正实现道德认同和自我认同,成长为更完善和更自我满意的人。

三、教学探索实践

为了考察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现状和内生性问题,对关怀伦理下的德育理论进行辨析验证,探索有效的德育教学新方法,本研究在2017年10月间抽取了四川大学一门公选课的85名课程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

1.研究假設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涯理想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16,17]。在多元价值观思潮下,“选择任何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都是你的自由”这种想法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秉持,也因此导致了如文首所提及的道德危机。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大学生生涯理想作为教学实验内容。

关怀视角下的德育路径是教育主体之间关系中的德性投射。同辈群体是青少年的主要参照群体。已有的研究调查发现,相当多学生的公民行为具有很大的同伴依赖性,这种同伴文化对大学生们的自我道德构建具有参考和学习的影响[15]。因此,本研究设计大学生们在同辈群体参照中进行情境化、体验化、差异化的德育教学,并做出假设:对参照群体中呈现出的多样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和选择,有助于学生们在充分表达自我的基础上,进行道德的自主选择和内化认同。

2.教学技术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创立,植根于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东西方哲学思想,采用意象创造和表达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18]。团体沙盘游戏形式结合了沙盘游戏和团体动力学的优势,将应用范围从个体治疗扩展至团体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如缓解考试焦虑、改善团队人际关系等方面行之有效[19,20]。应用到素质教育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和提高大学生生涯认知水平[21]。

团体沙盘游戏所具有的自我探索和立体意象表达功能,以及它的趣味性、去社会赞许效应化,使其成为易被青少年接受的心理素质测评和教育手段。

霍兰德“兴趣岛”测试以游戏形式,将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编制的职业性向测评工具简化。它将6种职业偏好类型——社会型(S)、企业型(E)、常规型(C)、实际型(R)、研究型(I)和艺术型(A)比喻成不同风格的岛屿生活,分别为温暖友善岛S、显赫富庶岛E、现代井然岛C、自然原始岛R、深思冥想岛I和美丽浪漫岛A,个体通过对岛屿的选择能够折射出自我的职业兴趣和理想偏好。该测试与团体沙盘游戏结合,在本研究中用作个体锚定自我生涯理想的工具。

3.教学过程

本研究采用团体沙盘游戏技术来进行生涯理想的展示——通过霍兰德“兴趣岛”测试对85名大学生进行分组,选择同一类型的5~6人分成一组,在限定规则下每组共同使用一个大沙盘,进行生涯幻游5~10年后自己在该兴趣岛上的生活工作状态。组员们在制作过程中商议和协作,在结束后给作品命名,交流讨论自己选择本岛的原因和制作的心路历程,并最后推选一位代表来进行展示讲解并介绍其他成员的想法特点[21]。

首先,我们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在教师带领下进行了一次无主题的团体沙盘游戏的制作,帮助大家熟悉沙盘沙具的使用方式。然后,按“兴趣岛”测试分组,得到各类型的“岛民”后再在内部按5~6人一组进行细分,最后形成4个“温暖友善岛”小组、3个 “美丽浪漫岛”小组、3个“显赫富庶岛”小组、2个 “现代井然岛”小组、2个“自然原始岛”小组、2个“深思冥想岛”小组。经过15分钟的成员交流熟悉后,16个小组有40分钟的时间分批进入沙盘游戏室进行自己岛的沙盘制作。

研究者对每幅沙盘作品都进行拍照记录,制作结束后请各组组员代表分别介绍各自小组的岛屿内容和制作思路。为了突出对此,我们特意让同一类型的岛屿集中讲解,之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和投票:同一类型中自己最喜欢几号作品,并阐释理由。

四、结果与讨论

沙盘展示主要包含岛上居民具体的生活状态和工作内容。正如研究预料,同样主题的岛屿由不同的小组制作,呈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实现路径,代表同样类型的生活却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其中以“显赫富庶岛”所呈现的差异最为明显,也最引人思考。

“显赫富庶岛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岛民善于企业经营和贸易活动的地方。岛上往来者多是企业家、经理人、政治家、律师等,这些商界名流与上等阶层人士在岛上享受着高品质生活。”对这一岛屿的描述对应的是“企业型”的职业偏好,三个小组呈现了不同的理想生活状态,以及实现路径(见表1):组1呈现的是一个富豪的私人度假岛屿,岛上充满各种奢华享受的项目;被问到工作的时候,该组组员回答富二代们经营家族企业。组2呈现的是繁华的都市与良好的自然环境,岛上有宝石矿,企业家们通过开办采矿和加工工厂来致富。组3呈现的是一个现代化都市,岛上经济和文化发达,企业家们通过高科技产业造福人类。在评价环节,同学们对各组丰富新奇的想象都表示赞叹和欣赏,但是投票选择还是以第三组最高,理由是“最为实际,实现可能性最高”以及“兼顾了物质和精神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虽然都是“显赫富庶”这一生涯主题,不同个体却有不同的内涵理解和实现路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倾向。而来自同辈群体的评价,并不涉及对错的道德批判,却蕴含着道德选择,即哪一种理想蓝图是更得到他人认可的。

在其他岛屿展示中,不仅展示了同学们对于理想生涯的理解,也展示了他们对当下学习生活与未来生涯发展的联系思考。例如,一个小组的“现代井然岛”重点展示了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发达,居民生活便利,该组有组员的专业是城市建设规划。而另一小组则认为,城市井然有序的关键在于公共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能够实时监控传输协调,预防违法犯罪,保障城市居民安全,该组有组员的专业是信息自动化和法律专业。这两组同学在展示完畢后表达了相互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在这里,这种隐含性的“以他人为镜”,重现的正是个体道德发展早期的社会学习过程,通过自身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对比来进行道德的学习和内化。

五、总结展望

关怀伦理视角下的德育重申了学生个体的道德自主性[22]。以关系联结的形式定义道德教育的发生,以学会关怀为价值取向,并关注主体对外在的价值规范进行选择和内化的过程:既要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也要听到个体内部的声音——这要看到个体选择的差异性和情境性,及对背后的原因“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采取这一路径的德育教学正是在把握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使学生们在这种关系构建中表达、倾听和相互理解,通过自我和他人的对比学习来建构自身的道德认识。

在本教学实验中,团体沙盘游戏这种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探索,保证了去社会赞许性效应,使大学生们能够在探索内心的意象创造中进行自由表达。同时,对同辈群体的参照、比较和得到的反馈,使他们在理性思考中完成自我道德判断选择和认同学习。这种品德教育是隐含的和自然生成的。这种开放而平等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为教育主体的承认和尊重,也是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力量的因势利导。选择权依然在他们手上,教师只是组织者,组织了这一场关系联结的发生,以及见证了相互影响的结果。

理解、分析和扩展关怀伦理视角下的高校德育路径,首先要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重构中开始,看到道德“私人性”和“公共性”的联系,探讨道德主体间的交互实践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作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本土化的德育发展研究,从对个体在道德思维上的差异进行溯源,完成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从学校到家庭的成长过程的统一联系。同时,还要系统深入地考察个体在道德推理和道德情操之间存在矛盾时的“情与理的困境”,在道德共识和个体声音之间是否存在平衡法则。

积极推动本土文化下的德育体系,不仅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中结合多元学科理论和教育技术,更多地采用情境化的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在尊重和关怀道德主体内部的需求上进行道德情操的培育,而且也要注重品德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一体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道德教育[5]。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消除道德迷失的危机,实现由内而外的道德认同,成长为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的道德公民。

参考文献:

[1]卡罗尔·吉利根. 描绘道德的图景[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王小飞,檀传宝. 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的比较与反思[J]. 中国教育科学,2014(1).

[3]长余.“空心病”也许是伪命题[N]. 人民日报,2016-11-29(19).

[4]檀传宝. 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33-37.

[5]班建武. 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5(6):32-36.

[6]檀传宝. 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3):19-23.

[7]卡罗尔·吉利根.不同的声音[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内尔·诺丁丝.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肖巍. 20世纪关于“女性心理发展”研究的转向[J]. 妇女研究论丛,2001(2):37-41.

[10]肖巍. 女性与哲学:倾听不同的故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68-70.

[11]A.威尔森,湘学. 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 国外社会科学,2000(2):50-56.

[12]肖巍. 美国高校行动主义的新趋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2(2):76-80.

[13]史静寰,涂冬波,等. 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4):9-23.

[14]何艺,檀传宝. 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J]. 伦理学研究,2004(1):81-84.

[15]班建武,檀传宝. “公民”还是“私民”?——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大陆中学生公民德性调查与分析[J]. 教育科学,2015,31(3):6-15.

[16]罗佳,李辉.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要矛盾及成因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1):40-43.

[17]胡凯,彭立春. 论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77-79.

[18]茹思·安曼. 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9]陈顺森,张日昇,徐洁.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效果[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90-296.

[20]彭贤,朱丽霞. 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2011(3):723-726.

[21]王斌. 沙盘游戏应用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22]肖巍. 女性主义的道德自主性概念[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59-164.

[本文系四川大学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冲突与德育新解”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多元文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探究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