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激情澎湃的《哈姆雷特》

2018-09-17

上海戏剧 2018年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舞台

此次2018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俄罗斯最古老的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携《哈姆雷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两部力作来到上海。其中,《哈姆雷特》由剧院的艺术总监瓦列里·福金(Valery Fokin)导演,5月12-13日的两场《哈姆雷特》演出之后,赢得了业内外观众的交口称赞。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出好戏好在哪里,大家的看点和论点也各不相同。

周 可| 导演

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瓦列里·福金导演的《哈姆雷特》彻底展现了这位大师对经典的个性解读:在历史面前,一幕幕悲剧不过是一场过时而拙劣的表演。

舞美设计将观众置身于所有演出的“幕后”,成为了历史的旁观者和见证者。淡化了爱情,淡化了母子情,淡化了叔父的狠毒,淡化了矛盾冲突,甚至淡化了许多著名的台词片断;强化了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为使哈姆雷特相信“鬼魂”所营造出的效果;强化了母权;强化了一具具被扔进或掉入“墓穴”中的尸體——不知那是否意味着终有一日,所有的一切都将被埋葬于地底。

戏中唯一让我感到费解的是对哈姆雷特母亲的处理,让人产生出毒害哈姆雷特父亲的阴谋出自这个女人的猜测。当然或许这一切也可能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借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手制造出的阴谋,如同《奥赛罗》中的伊阿古在奥赛罗的心中播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而伶人中那头仿佛跑错了片场的驴不知是否在借用《仲夏夜之梦》中仙后爱上的那头驴来嘲讽那些拙劣而愚蠢的“表演”?不管身处演出中的人是如何撕心裂肺、悲痛欲绝,他们不过是另一段故事的背景或者只是一个注脚而已。当历史的车轮辗压过这一切之后,一切喧嚣都归于平静。

这版《哈姆雷特》可以排入我最喜欢的《哈姆雷特》前三的行列!向大师致敬!

王非一 | 编剧

没想到我还有看《哈姆雷特》看哭的日子,太好看了!进剧场看到舞台,整个场景搭建得像“后台”或者“未进场之前”,铁架上站满了“观众”。我感觉自己像站在侧幕看戏,又像站在片场,现场感、逼迫感和紧张感扑面而来,又惊喜又捏了一把汗,一开始担心这个景封死了调度的可能性,但没想到演出中主创一个不少地利用了舞台宽度和纵深的各种通道,钢结构中蕴含的楼梯、错层应有尽有,动线非常丰富,静态又形成了各种有语汇的构图,比如着铠甲的老国王“鬼魂”来见哈姆雷特穿过整个铁架是动态的,而最后一场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决斗时老国王一个人坐在正上方俯视又是动静结合的,分分钟被美到出戏,觉得此处应该有剧照。

剧本切割得非常干净,把哈姆雷特在清醒和想以假装疯癫逃避现实间的痛苦抉择的线索干净地梳理了出来,九十分钟不到便演完了全剧,但作品依旧保有很高的完整度,并不觉得人物和剧情有什么缺失,戏班子、掘墓人这些情节点目不暇接地出现,就像看到高手飞速通关了一个游戏那么酣畅。因为导演思路非常清晰,对剧情的改编也毫不暧昧,明确把父亲鬼魂的出现做成了友人的安排,把母亲对叔叔的感情做实,每场戏对全剧的主体表达都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而且这个哈姆雷特演技真不得了,我看到他的眼神就想哭……

罗 皓|制作人

莎士比亚留下的《哈姆雷特》流传到今天,变成了千百个舞台上的哈姆雷特,俄罗斯戏剧大师的传承让人感叹:优秀的创意,细致的工作,精致的诠释。情节经过导演的删减存精,流畅而细腻,如此老戏在导演福金的手里变成了如“烤乳猪”般的外焦里嫩,味道特别,嫩得如同一出现代感十足的新戏。舞台设计精巧,现代工业感的铁架,冰冷的焦灼感。灯光设计配合独特舞台调度,有时空交错之感,舞台显得丰富而有趣。导演设计没有过度,让人感觉每一处安排似乎都恰到好处。

各种演员演过各式各样的哈姆雷特,在这个版本的演出中,哈姆雷特常常端着一只“如同自己”的烤乳猪疯疯癫癫、装疯卖傻。我的猜想,这只乳猪正是他自己的映射,被烤、被煎熬,还要被人观赏、被人品尝,甚至等待被人大卸八块……至于那句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就像彩蛋般让人精神一振。精巧的导演设计,各舞台工种合理组合,加上优秀的演员,如此扎实的戏剧,才是值回票价的保证。

这版《哈姆雷特》没有了沉重感,但又不失深度。莎士比亚其实也是个幽默的热爱生活的大师,我想这部戏才是他希望见到的样子:这种没有包袱的哈姆雷特很高级。

翟月琴 | 戏文系副教授

这版由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演出的《哈姆雷特》,舞台搭建得很巧妙,观众与演员席形成两个平行的看台,无论是鬼魂的出场、戏中戏的演出,还是奥菲利娅的死亡,都能够巧置于不同的空间。整个剧场,显得异常活跃,使得欢悦与冷静、狂欢与悲哀的情绪相得益彰。与之相关的是,演员台上、台下来回跑动,而作为戏中戏旁观者的霍拉旭,甚至就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而舞台中央陷落的洞穴,像是亡者的归属地,又好似失心疯患者的居所。

总体感觉,在洞穴里过活的哈姆雷特,没有了原著中犹豫不决的性格,倒是显得坚定果断了不少。他看上去痴言疯语,但每个决定都有明确的指向,也因此剧中缩减了那些游移的心理状态。当然,正是因为这种改编,当饰演哈姆雷特的演员仰面向天,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时,全场观众都笑了。这笑声里的笃定,或许也是这一版《哈姆雷特》的独到之处。

格 子|在读戏剧博士

以前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或许该说:一千个导演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瓦列里·福金导演的《哈姆雷特》将经典重排的几种途径做了精妙的整合,我们从更显在的文本叙述角度切入,附以舞台表现及空间运用,以观编导在构建主题上的步步为营:

第一步,删减其他角色戏份,在凸显哈姆雷特的绝对主角地位的同时,加重了他的孤独,悄无声息地触碰到有强烈孤独感的现代人之心弦。对哈姆雷特至关重要的女性角色,不仅被删去大量与哈姆雷特对手戏时的台词,而且还将其对哈姆雷特表露深情的部分删去,彻底斩断情感联系。至于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交代身份后被哈姆雷特拉到观众席,从剧中的帮助者游离成了这场残酷游戏的旁观者。于是,哈姆雷特在复仇大业上也被抽离了微弱的依靠。他自始自终都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二步,删减哈姆雷特犹豫、痛苦的段落,在重塑哈姆雷特性格的同时,加速复仇节奏,影射现代人扭曲的价值观。

编导几乎删去了哈姆雷特所有关于自我困境、人类困境的沉痛思考,仅留的“生存还是毁灭”也凭借说着俄语的哈姆雷特用嘲讽口吻做了英文独白而制造了间离效果,这句最经典的台词之深意被消解。

与他人、与自我、与人类的内在冲突既然都被大大削弱,那么只有复仇这一外部事件了。戏的节奏在台词的语速、演员颇有控制力的肢体、复仇一连串的动作合力之下毫无疑问地加快。

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个悖论即是唯结果论的价值观。我们崇尚为成功不惜一切,没人在意过程,没时间去咀嚼情感。此版本干脆利落地“去做”(just do it)尽显当代社会的生存法则。

第三步,通过舞台调度和增加动作细节,改写母亲,强化了前两步关于斩断情感联系的孤独、唯结果论的当下生存悖论的主题表达。

王后跟哈姆雷特拥有同样的强硬,她与以往版本中塑造的柔弱的两难的或者情欲至上的母亲形象都不同。她不爱哈姆雷特,甚至参与谋杀他的阴谋;她能操控国王,甚至做他的庇护者。

故事的结局,王后依然冷若冰霜,她痛快地饮毒酒而亡,对自己的生命都不流露一丝留恋。不得不说,该版《哈姆雷特》通过王后做了最彻底的情感剔除,直指孤独又冷漠的世间。

(整理/淳君)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舞台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The Experience of Acting Hamlet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凋零的爱情之花
马戏团舞台
台上
画与话
哈姆雷特(中)
我们的舞台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