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多种原因及引导方法

2018-09-17施圆圆

考试周刊 2018年68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中班幼儿

摘要:本文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幼儿的大致成长环境,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多种原因做出了分析:生物性因素、家庭教育、媒介影响、儿童需求等因素;并結合家长沟通、调查研究等,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方法,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引导方法

一、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属于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地、心理上的伤害。通常表现为:当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幼儿容易骂人、打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语言攻击等,属于学前儿童品行障碍。

二、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提出

幼儿期是人生重要而特殊的时期,不仅与前面的婴儿教育相衔接,与后面的初等教育相衔接,还有许多重要的能力、品质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幼儿会从最初的不定型慢慢转换成基本定型,因此在这个时期让幼儿形成的,幼儿会从最初的不定型慢慢转换成基本定型,因此在这个时期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亲社会行为是很重要的。但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幼儿因为与同伴的矛盾、玩具的争抢等发生攻击性行为,老师们为此苦恼的现象;特别是中班幼儿处于攻击性行为发生最频繁的时期,因为在四岁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数量是呈上升的趋势,到了中班年龄段时,幼儿的语言和动作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加之幼儿爱模仿与环境的影响,这个年龄段攻击性行为的数量是最多的,随后,由于年龄的增长与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的提升,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呈下降的趋势。

三、 攻击性行为的多种原因

具体来说,每个幼儿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以身体动作为主,也经常会因为玩具的争抢而发生工具性攻击性行为,但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种,我通过阅读书籍和工作多年的观察、了解、分析得出有以下原因:

(一) 生物性因素

攻击性行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如男孩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多于女孩,胆汁质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要高于粘液质的儿童,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气质特点、性格特征,这将影响到幼儿处理问题的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但生物性因素只是为幼儿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二) 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长辈是幼儿最熟悉的亲密的人,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爸爸妈妈经常是娇惯孩子、溺爱孩子,只知道一味地顺从,导致幼儿逐渐养成霸道专横的脾气,遇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部分家长遇到事情大多数找老师来处理,大多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被打就行,还有家长为自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找借口,认为肯定是别人的孩子先出手,自己的孩子属于正当防卫。

(三) 媒介影响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家庭条件越来越好,许多电子产品也加入到幼儿的生活中来,如:电视、手机、游戏机等,很多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认为只要让孩子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就是好的,殊不知道现在的电视节目和游戏中有许多暴力、攻击的画面,就连许多卡片里也充斥着暴力、打斗的场景,如幼儿喜欢的《奥特曼》《熊出没》等。幼儿爱模仿,经常会看到我们班的小男生们两两扮演动画片里的人物,开始打闹起来,可往往打着打着就真打起来了。

(四) 同伴交往

每个幼儿的成长都有同伴,同伴在幼儿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同伴也有相对的影响,如果同伴中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学习他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有同伴中有乖巧的孩子,可以借此影响自己的孩子;同伴的作用要看老师、父母如何正确引导才能更利于幼儿发展。

(五) 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的指导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老师对待幼儿没有用平等眼光看待,那么长期以来有些孩子就会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感,开始嫉妒比自己优秀的同伴,向他发出攻击性行为。幼儿群体经常会因为老师的批评开始排斥个别同伴,对他产生偏见,那对于这个幼儿来说,这种不被接纳与尊重的环境,极易让幼儿为保护自己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相反,老师过度偏爱某个幼儿,也会让班里其他孩子感到不公平,由此就会出现嫉妒、故意攻击这个幼儿的现象。

(六) 需求不满足

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幼儿攻击性行为大多是因为物资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部分幼儿由于有很强的占有欲、加之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了攻击性行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也是很常见的,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性行为。

四、 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方法

(一) 家园合作,沟通教育方式

家长之间正确而又一致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内部首先要沟通好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一方面要在家里尽量陪伴自己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到父母可以像伙伴一样,增加亲密感;跟他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排除幼儿心中的不安与疑虑;和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与老师一起协作、配合老师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父母长辈也要做出榜样规范作用,说到做到,在孩子面前不说脏话、不争吵打架,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

(二) 环境影响,选择有益经验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俗话说:“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也不能小视。如纲要中提到:要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可以让他看一些有关团结、合作、关爱、帮助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动画片,引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可以提供一些益智的玩具,如拼图、走迷宫等,让幼儿对一些含暴力倾向的动画片逐渐淡化。

(三) 移情换位,提高认知能力

中班幼儿虽然身心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告诉幼儿经常打骂同伴、摔东西等会引起的后果,让幼儿认识到这样做是错的,会伤害到别人,这样别人就不愿意也不敢再和你一起玩了;再让幼儿自己想象如果自己是那个被欺负的幼儿,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想自己摔跤了疼不疼,被人打了痛不痛。让幼儿通过角色互换,体验被欺负的同伴的情感。

(四) 鼓励信任,满足合理需求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和其他幼儿一样,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父母长辈的信任,如果我们满足了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他们的内心也是快乐的,能帮助他们的内心感受到满足。

(五) 交流引导,正确宣泄情绪

当儿童的情绪失控、愤怒时,应鼓励幼儿宣泄自己的情绪,可以让幼儿大喊一声、击打沙包、扔毛绒玩具等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事后告诉幼儿发脾气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别人造成伤害;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类似“生气屋”“生气篓”的地方,让幼儿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这两种方法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使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还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五、 结论

通过观察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明确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通过家园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其行为。幼儿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中班年龄段更是幼儿攻击性行为最频繁的时期,家长与老师都应给予关注,仔细分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来引导幼儿减少、改善其攻击性行为,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以上只是我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初步探究与研究,以后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作者简介:

施圆圆,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幼儿园。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中班幼儿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