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
2015-02-26崔海霞
崔海霞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38—01
有个别儿童在幼儿阶段性格会比较暴躁、冲动、任性,很容易与其他幼儿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并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就成为目前儿童教育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在教育实践、观察、分析中笔者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必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和行为发生情境相伴随。因此,对此类幼儿的干预教育首先必须找出心理原因和发生情境,应循序渐进,因时因地因境进行。
策略一:取得信任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和幼儿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这一点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尤为重要。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生活环境往往和其长期接受的极端情绪感染密切相关,致使他们的心理常常会处于非此即彼的不安全状态。因此,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也会成为他们获得安全感的反应。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懂得妥协,其人际关系经常会处于对立状态,这种对立会影响到他们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情感、认知和态度。他们在生活中既自卑又自尊,常会采取粗暴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烦躁、不满情绪,甚至为了取得他人尊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证明其存在。因此,在最初的行为引导中,教师应经常很友好地同他们一起做游戏,聊天,对他们做得不好的事情不必过早地给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幼之间的情感融洽了,幼儿就会逐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心理,会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向老师诉说。
策略二:启发思考
思考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取得师幼间的相互信任之后,教师再进一步结合他们的行为,对幼儿每次发生的攻击行为进行启发式教育,向他们提出:“今天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你会高兴吗?同伴会高兴吗?”等等。积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学会检查自身的不对,让他们产生主动改正错误的想法与行为。渐渐地他们会越来越重视别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在自知有缺点后,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想改正和请求原谅的想法,从中也就学会了说“对不起”、“请原谅”等礼貌用语。
策略三: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比语言更高一个层次的过程。当思考打开幼儿的智慧之门后,心理暗示能够让幼儿通过心理阅读起到强化心理控制的目的。在幼儿已经信任老师的前提下,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一些心理暗示。例如,做错了事情立刻对他拉下脸来,或有意不理睬他,或者皱起眉头,或者摇头、叹气等,通过暗示让幼儿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另外,也可以利用攻击性行为角色扮演游戏的心理暗示方法。让幼儿通过扮演攻击者与被攻击者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体验被攻击者的悲伤、委屈、逃避、愤恨等情绪。也可特意让幼儿与平时总爱受欺负的幼儿一起表演故事,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充当受辱者,游戏结束时请他们回忆游戏中的感受。通过游戏他们会逐渐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到打人、骂人的错误与造成的不好后果,同时也会使他们自主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减少攻击他人的次数。
策略四:宣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破坏欲或者攻击行为是精力旺盛所致,而体育锻炼恰恰又是最好的消耗旺盛精力的途径之一。当预感到幼儿的脾气将要爆发的时候,教师最好能带他们到户外走廊或操场的树下进行一些大量的跑跳活动,也可以让他们大声喊叫,随后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就随着跑跳而忘记了。这样不仅能够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体育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策略五:情景规避
尽量减少家长以及周围环境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强化因素。教师应与此类幼儿的家长共同商订辅导计划,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多表扬、多鼓励幼儿,少训斥、少惩罚幼儿,使幼儿建立自尊和自信。鼓励并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制作一个“成功卡”,把发现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事情及时地记录下来,让孩子知道自己其实很能干,等等。
以上干预策略应经常反复实施,并且各种策略在一天之内或者一个攻击行为发生之后应同时起作用。当然,前提是要取得幼儿的信任,没有这样的基础,任何干预措施都无济于事。总而言之,教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定要科学对待、理性引导,要为他们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用持久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