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018-09-17李德庆
李德庆
摘 要: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向是最难、最令人困惑、最为意见分歧的项目。文章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所遇到的难题:绝大部分学生深感可写的素材少、教学的形式化;忽视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文本思想显现僵化;学生的写,教师的教都有相当大的精神压力。提出了三点对策与建议:指导学生积累,丰富词汇量、指导学生“会”作文,提高兴趣、让学生从“假象”中走出来、教师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困惑;对策
一、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当前我们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小学作文难题是什么?
(一)绝大部分学生深感可写的素材少
现在农村有些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对孩子的学习也相对比较重视。每次孩子们做完作业都得经家长检查,尤其是作文。虽然作文题目中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学生却感觉无内容可写,更多的是天马行空,闭门造车,胡说八道,乱写一通.笔者认为这不能全怪罪于学生,学生生活经验少,家长更是望子成龙,正是由于很多家长在读孩子的文章时都抱着成人的眼光,结果在他们眼里,我们的孩子作文可谓是一无是处。于是家长们常常惊呼:“这样的文章能算文章吗?交上去不把你们老师气死!重写!!”结果沮丧的孩子只得乖乖地回到书桌前重新提起笔。刚才费了好大的劲写的文章在爸爸妈妈眼里竟然这么糟糕,我是不是很笨啊?孩子一边提笔一边思索着。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迟迟不动笔,便“帮”了起来。她坐在一旁说,孩子呢则像个记录员似的“唰唰”地动着笔。“妈,这件事明明不是这样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懂什么?这叫艺术虚构!就这样写着!”被无端的一顿数落,孩子心中所有的真实都被抖落了。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对作文充满了迷茫。学生没有可写的素材也是情理之中,这就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作文教学的形式化,是造成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新教材给老师很大的空间,但有时标准的把握确实很难。现在普遍感觉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有些拔高,使一些农村学生开始害怕作文。但又不知具体该怎样操作,实在是最大的困惑。
纵观三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習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有些老师就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根本不提任何范围,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和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学生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面对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更是犯愁,这可怎么办,什么都可以写,那不就没有写作规定了吗?这怎么指导呢?一直习惯于限制与规定的他们这样一来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这也让学生为“写什么”而苦恼,,因无从下笔,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作文教学变得沉重了许多。要学生一下子从写话跳到作文,感觉很累。而教师为了便于指导,把没有任何范围的习作统一为:写一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原来没有什么烦恼的孩子为了能达到这次习作要求,一个个都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了。这是因为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学生常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文本思想显现僵化
许多农村学校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作文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习惯于统一模式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内容虚假,这是长期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作文训练的一个顽症。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不厌其烦地指导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的越死,这样的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不但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老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
(四)学生的写,教师的教都有相当大的精神压力
新课标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新课标中的评价理念完全正确,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动手写,就值得我们农村老师去加以肯定.可问题是作文的比分都占了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很多学生的作文不能得高分,就会影响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各项考核,和教师本身劳动付出的尊严。因此,教师把来自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以及平行教学班的各种精神压力,统统强加于学生的身上,同时学生还得承担自身对考试的精神压力,教师和学生都可谓是心力憔悴。
二、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农村学校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实践表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蓄素材,掌握技巧;历练学生倾吐真话,表达真情的写作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一)指导学生积累,丰富词汇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词汇是很重要的。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汲取,不断的积累新的知识,新的词汇,才能使这“源头活水”流之不竭,“渠水”——作文才能清新。笔者认为从课外阅读、背诵课本中精彩语段,精练诗文、从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去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指导学生“会”作文,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三)让孩子们从“假象”中走出来。
我们农村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难发现,孩子们本来口头叙述的比较真实的感受,写到纸上就变成了大话、空话甚至假话。“改变这种现象,就是作文写作的一场革命。”老教育家于北辰先生这样说。所以引导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触和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为了写好莲子,我在上课时,每个人发几颗莲子,让他们摸摸、看看、闻闻、尝尝;为了写出活动的热闹场面,我亲自带着学生玩“老鹰抓小鸡”、“拔河”、“添鼻子”等游戏;为了真实写出爸爸妈妈的特点,我让孩子们带来了爸妈的照片,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同桌交流;为了写出春天的特点,我带着孩子满校园找春天……于是,莲子不再像圆球了,因为学生看到的是椭圆形的,味道不再是甜甜的了,甜中还带点涩和苦味;游戏不再是一种过程,更多的是每个人的体验;爸爸不全是潇洒的了,妈妈不全是漂亮的了,在孩子们笔下,“妈妈”和“爸爸”们开始变得“千奇百怪”:有“爱唠叨的妈妈”、“需要减肥的妈妈”、“小眼睛的爸爸”、“糊涂爸爸”等等,真实的感受带来了不加打磨的、自然的、真挚的情感。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歇。"
总而言之,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钻研,勇于创新, 努力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对策来解决困惑,探索一条能够提高农村学校作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葛震宇.关于自主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寧海县教育信息网.2005-9-23.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季火兰.小学生作文要生活化[J].青田教育网.2007-3-12.
[4]宁丽.浅谈两种常规而实用的写作素材积累方法[J].广西: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2008.7.
[5]孙肇名.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小学作文“双轨”教学的初探,1998 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