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若干问题梳理与思考

2018-09-17邹安川

科教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

邹安川

摘 要 本文初步梳理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缘起和发展历程,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一流大学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分析目前中国大学在软硬实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定性与定量的标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03

A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f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 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OU Anchua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pro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main gap betwee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nd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and expect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orld-class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双一流”建设大幕已经开启,有必要从出发点开始,进一步对“双一流”建设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重点问题,即建设基础(从“哪里来”)、基本内涵(建什么?)、怎么建(“到哪里去”)等作出进一步梳理和思考。本文初步梳理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缘起和衍变过程,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一流大学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分析目前中国大学在软硬实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定性与定量的标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1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缘起和历程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提出和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重点大学建设。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记载,早在1959年,中共中央就发布有关决定,指定将北大等16所高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学校。后来这个数字不断增加,至1978年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有关报告,在综合各方意见基础上,将当时的60所重点建设高校增加至88所。第二阶段是系统布局阶段,即“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實施。“211工程”是指1994年启动的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支持促使其中部分高校和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水平,多数高校的办学条件能明显改善。四年后启动的“985工程”则是“211工程”的升级版,建设范围进一步集中,并在高校管理体制机制上强调了改革的内容。 2006年启动实施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面向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重点建设一批平台基地,可以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延伸和有力补充。直至2011年,国家又在前述基础上,启动了“2011计划”,旨在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加快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2013至2014年,共有38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2011计划”认定。第三大阶段是统筹推进阶段,即当前正在推进实施的“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部署,突出强调要树立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8月18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通知,开启了新时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步伐。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正式印发《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铺路架桥”的施工阶段。可以看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历程,一方面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实力和自信心同步提升,在战略上已经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并存的重大转变。

2 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就和贡献

目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高校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国际声誉显著提升。重点建设高校均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引领和带动了我国高教整体水平提升。我国大学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入围的只有8所,2014年达到32所,增长了三倍。值得一提的是,这32所高校中90%以上受到“985”、“211”工程支持,可见重点支持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学校国际排名提升。北大、清华在QS、泰晤士报等国际主要大学排名中的位次显著提升,已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重要趋势。连这两家国外大学排行榜的有关人士都指出,“中国两所顶尖学校取得的进步反映该国致力于发展世界一流大学”。

(2)基本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据有关统计,国家共安排数百亿元用于改善相关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条件,根本改变了重点建设高校长期存在的教学科研用房紧缺局面以及仪器设备、文献资料陈旧落后状况。以“211工程”学校为例,校均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2013年比1995年均增长3倍左右,分别达到233万平方米和121万平方米;校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增长10余倍,达到10亿元;校均图书增长1倍多,达到306万册。

(3)学科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学科实力显著增强。据有关统计,以SCI收录论文为例,1995年全国高校SCI论文总数为10832篇(哈佛和麻省理工两所同期共11750篇)。据中信所2016年10月数据,2014年我国SCI论文数量排世界第2位,中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高被引论文”比上年增加了22.2%,连续3年排世界第4。截至2016年,全国高校有550余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985”“211”高校占五分之四以上,学科整体优势显现。

(4)师资队伍水平大幅提升,人才集聚能力提高。据有关统计,以“211工程”学校为例,校均专任教师由1995年1000余人增长到2013年2000人,增长一倍,其中校均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增长15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由1995年的不足10%,到2013年“211工程”学校达到60%,“985工程”学校达到70%。重点支持高校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有影响的优秀学者,同时也引进了一大批蜚声国际的学术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5)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高校致力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国学生在国际著名的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以“211工程”学校为例,近十来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一直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二,同时,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研的生力军。

(6)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大量显现。重点建设高校注重基础研究、前沿领域自主创新及社会服务,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1999年-2013年颁发的1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通用项目)中有11项由“211工程”学校获得。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成功解析剪接体三维结构发展并阐述其工作机理,浙江大学研制出世界上最轻的“全碳气凝胶”固态材料等,这些技术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人文社科方面也產生了一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3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

客观地讲,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够突出。我国大学教育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比较滞后,教育教学改革模仿的多,真正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推广的不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满堂灌”现象,“水课”“淼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课堂缺乏深度和有效互动,不利于甚至于不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2)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不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水平师资通常是本领域内最杰出的学术群体。我国大学的师资队伍起点就有相当差距,虽然近年来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在人才引进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整体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学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国际化程度不够,特别是很难产生真正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学术权威。

(3)一流的原始创新成果不足。世界一流大学通常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能够产出解决人类重大挑战、具有革命性创新的研究成果,既包括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也包括应用技术的重大创造。我国高水平大学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跟踪向并跑、引领的转变,能够处于世界前沿进行研究的学术团队较少。我国大学的科研工作较多地强调项目制,计划性较强,自由探索不多,难以涌现真正具有重大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

(4)制度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如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对学术质量、学术贡献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还是注重量的评价偏多,代表性成果强调不够,教师很难静下心来真正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我国大学的学科在一级学科层面划分较细,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壁垒,不同学科甚至是同一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都缺乏协同,有的还在一级学科下争各自二级学科的资源,教师之间共同交流探讨也不多,显然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思想的产生。

4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定性与定量的标准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和群体的概念,既有共性的办学特征,也有各自的个性特质。

4.1 中国特色“特”在哪?

中国特色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领导体制上,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确保大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改革发展。二是在发展定位上,突出办学的公益属性,强调办学的公益导向,将保障教育公平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三是在发展任务上,突出强调立德树人要求。坚持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全球眼光,更要有爱国奉献的素养和扎根中国的能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四是在创新能力上,更加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是对接前沿急需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科研产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也占有绝对优势。五是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组织化引导。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前提下,更加强调组织目标和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强化团队协作和组织引导,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组织文化。六是在软环境建设上,突出弘扬以家国情怀为基本特质的大学精神,强调国家、社会和公民价值的有机统一。七是在组织保障上,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建有较为完善的党的组织体系,为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4.2 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

从定性的角度看,世界一流大学应有以下特征:一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汇聚了一批在本领域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和做出开创性研究和贡献的一流学者;二是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强调通过系统的通识教育和扎实的专业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能够开展一流的学术研究,注重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够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四是一流的国际化水平,比较注重吸引全球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师资,重视开设一流的国际化课程,重视师生的国际交流体验;五是拥有一流的社会影响,在毕业生、科技成果和文化等方面能够做出突出贡献,往往能引领和推动文化传播、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在定量层面,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指排名世界前100位的大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资源条件等方面刻画世界一流大学。例如人才培养方面,关键指标包括学生素质能力、教育国际化水平、毕业生声誉等,学生竞赛获奖、国际学生比例、雇主声誉调查等均要位居世界高校前列。科学研究方面,关键指标包括世界学科排名、科研经费、学术贡献、成果转化、学术声誉等,ESI全球前百位学科数、被SCI&SSCI;收录论文数、十年累积论文被引用次数及篇均被引、高被引论文数等硬性指标要能达到美国AAU大学的平均水平,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转化率等位居全国前茅。师资队伍方面,关键指标包括高层次人才、师资结构与国际化、教师声誉等,高被引学者数、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等指标位居美国AAU大学平均水平。资源条件方面,关键指标包括师资条件、办学条件、捐赠基金等,生师比、办学总经费、社会捐赠额等指标位居美国AAU大学平均水平。应该说,从直观角度来看,我国高水平大学在软实力特别是制度层面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主要客观指标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提升,但整体上仍有较大差距。

5 启示与建议

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服务国家和区域中长期战略需求,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好思想库、创新源和人才泵等支撑、推动和引领作用。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充分文化育人作用,着力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大学应进一步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重大需求,注重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强化成果转化,推动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一体协同发展和互联互通,打造高水平、强辐射的创新源和思想库。

(3)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紧紧抓住“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机遇,改革完善评价考核与薪酬激励制度,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引进和培育并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建成一支具有国际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4)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治理架构和治理体系。优化高校制度环境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服务能力,充分调动激发和凝聚学校师生及各类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Olaf,Pedersen. The first universities: Studium General and the Origin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3] 习近平.第二十九个教师节致全国教师慰问信.2013.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5]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

[6]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创建一流: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的结合—— 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高等教育,2003(12):16-18.

[7] “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工程”发展报告(1995-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985工程”建设报告编研组.“985工程”建设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
中国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GDP核算方法——中国特色核算与接轨国际计算方法的平衡
浅析动画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