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水平的提升方法

2018-09-17程思睿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贫困生资助

程思睿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12)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辅导员更应将此项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将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相统一。本文通过比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水平,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水平提出有效策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中国医科大学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49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统一指导语对学生进行群体测试。共发放量表496份,回收474份,有效问卷459份,有效回收率92.54%。

1.2 方法

(1)自尊量表:用于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分为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4级,得分范围是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尊程度越高。

(2)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姓名、学号、性别、学业成绩、是否为特困生等。

1.3 研究工具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调查的459名学生自尊量表得分均值为30.24分,自尊水平较高(见图1)。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有乡镇、县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109人,得分均值为29.24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0人,得分均值为30.55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t=-2.858,P=0.04)。

3 讨论

3.1 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水平的因素

图1 学生自尊量表得分分布

3.1.1 育人环境变化导致心态波动 在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普遍较为优异,从一定程度来看,能够增强其对自身的认可,消除自卑心理。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受当地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影响,学生在学业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受到经济压力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更多地参与到勤工俭学活动中,容易影响学业成绩。高等教育阶段,学业成绩并非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普遍不重视学生除学业以外的发展,不注重特长、专长培养,学生本人无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不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和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减弱,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对自身的认可程度。

3.1.2 现有认定机制无法精准评价 为确保公平公正,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普遍采取民主评议方式,认定结果作为资助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然而民主评议的主体大多是学生,在评议过程中难免掺杂个人主观情感,很难做到仅将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也有部分学生为获取资助资格,出现夸大家庭贫困事实、抄袭网络申请材料等现象,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评议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民主评议过程中,被评议者本人在公开阐述个人家庭经济状况后,又不能够被合理对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尊水平。

3.1.3 思维定式影响自我评估 人民日报曾转发一篇题为《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的文章,讲述一名大学生家境贫寒,打球时经常穿着一双发黄开裂的鞋子,家人省吃俭用,买了一双打4折的耐克球鞋,学校却取消了其助学金资格。虽说文章描述事件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确实反映了高校存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偏见——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样子。“贫困生的样子”本身就是外界赋予的标签,认为贫困生应该土里土气、节衣缩食、学习刻苦,除满足基本生存要求外,根本没有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如果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中真的存在类似“穿耐克取消助学金”事件,只看表面、不懂思辨,才真正伤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这样看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水平较低并非完全源于个人以及家庭,还有社会和舆论不允许贫困生有尊严。

3.2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水平的策略

3.2.1 家校沟通,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畅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困难,积极宣传国家、社会、学校的帮扶政策,宣传各类资助方式,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资助渠道并能够合理运用,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明确国家高等教育目标,避免学生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反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提议家长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尽量少责备、少埋怨、多鼓励、多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来着家庭的支持与关爱,以缓解因家庭经济条件产生的压力,让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合力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3.2.2 完善认定机制,深入落实精准扶贫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大学生资助管理整体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辅导员不应将此项工作全权下放给学生,应当在工作开展前予以指导,引导评议者将家庭经济水平作为评议的重要依据,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评议过程中掺入过多主观情感;将认定结果向全体学生公示,接受学生的申诉和异议,及时核查并反馈学生反映的情况,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性。建立网络认定系统,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递交详细的家庭经济证明材料,系统将按照已设定的评议指标进行认定,不强制学生公开阐述个人家庭经济状况,避免认定结果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实行动态认定机制,坚持每年认定,予以家庭遭遇突发变故的学生获取资助的机会。

3.2.3 健全资助模式,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奖、助、勤、减、补”制度;扩大资助的覆盖范围,若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较多,可结合资助名额,实行奖学金、助学金不兼得的资助模式,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以缓解其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健全校内勤工助学机制,设立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获取经济资助;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应兼顾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生活、工作等多方面需求,力求工作时间弹性大、安全保障强、报酬到位快,避免学生因兼职工作投入过多精力而影响学业成绩。由“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转变,让学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学会承担义务,如不计报酬的社区义诊、志愿家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3.2.4 加强价值引领,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 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认同感。通过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典范,引导学生将经济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生活动力;举办励志主题讲座,邀请求学期间家境贫寒的优秀校友讲述自身奋斗经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经济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坚决抵制攀比、拜金等不良风气,树立正确价值观。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关注成长环境复杂、家庭情况特殊学生的心理普查结果,约谈普查结果异常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心理援助。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育人环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通过获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得到经济上的补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特长,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提高自我认可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相统一。■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贫困生资助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分析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