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会计变革的影响研究

2018-09-15何瑛马珂邵翠丽

会计之友 2018年13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

何瑛 马珂 邵翠丽

【摘 要】 信息革命指引下,信息化渗透至全行业,致使行业变革日趋频繁。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模式变革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已成为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模式。在信息革命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驱动下,财务会计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现有的理论体系难以完全适应新的商业模式,亟须做出适当的变革满足发展要求。因此,文章著眼于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四个方面分析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会计的影响,重塑理论体系并重构核算流程。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商业模式创新; 财务会计

【中图分类号】 F626.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3-0116-06

一、引言

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日益成熟、“互联网+”广泛应用、移动终端更加智能化的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也驱动着财务会计向前发展。互联网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逻辑与方式,从单向、线性的价值链转变为双向非线性的价值网络,顾客也不再是价值创造的局外人,而是价值创造的参与者与设计者。曾经“渠道为王”的定律已经被互联网平台模式彻底打破,商家与顾客直接对接,不再需要中间商牵线搭桥,显然平台作为价值创造的载体已经成为企业的“资产”[1],但这种“资产”却无法在会计上得到确认与计量。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使结构化财务数据更加丰富的同时,还极大地扩充了非结构化的财务数据。非结构化的财务数据在新的商业模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是它的披露却极为有限。此外,互联网还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结构数据与非结构数据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

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是将互联网商业模式运用最成功的企业,它们对平台的运作以及流量的掌控都已经达到了极致,平台与流量已经成为“BAT”最重要的“资产”,然而这些“资产”如何计量和披露依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商业模式对财务会计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对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质疑,也涉及对我国会计准则一系列内容的影响,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和财务报告等都需要与时俱进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本文将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为背景对财务会计变革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如图1所示)。

二、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会计变革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1.会计主体边界动态化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对象和范围。只有在确定主体之后,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财务报告才有意义,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费用的发生才有空间归属感。因此会计主体假设是进行一系列会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传统工业时代,会计主体强调的是企业边界明确的实体企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企业的出现引起了理论界对会计主体假设是否合理的讨论。虚拟企业是指为了抓住市场某一机遇或者为实现某一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资源优势、核心能力的企业,在信息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的动态性联盟。虚拟企业组织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组织机构虚拟的企业,另外一种则是功能与资源能力虚拟的企业。组织机构虚拟的企业是指没有有形的组织结构,依托信息网络和契约关系将分布于不同区域的资源整合,例如网络虚拟公司等。功能虚拟型企业是指企业仅保留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而将其他功能进行外包[2]。虚拟企业具有组织边界模糊性、动态性等特点,这正好与传统会计主体边界明确、稳定等特点相悖。企业组织边界模糊是指虚拟企业突破地域限制,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使会计主体边界模糊。例如许多网络公司甚至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公司人员也分布在各地,仅仅依靠个人电脑就可以进行交易、结算等日常经营管理活动[3]。像这样的企业已经不再具有实体性,这是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动态性是指企业为了迅速抢占某一市场或者为提升竞争力而迅速进行企业结盟,在完成目标时就可能立即解散,撤销项目。这种动态性的战略组建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非独立法人,却极大增加了主体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战略结盟是为了长期存在。虚拟企业的出现向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虚拟企业是否应该纳入会计主体以及如何界定会计主体。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虚拟企业并不影响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性,而且虚拟企业应该纳入到会计主体当中。由此可见,应当扩展会计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将虚拟企业纳入到会计主体,承认虚实共存的局面。对于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战略结盟,应当分为短期和长期。因为长期战略结盟具有稳定的组织架构、明确的经营目标及可控制的资源,应该确认其会计主体地位,进行单独核算。而对于随时可能解散的临时性结盟和没有独立办公场所的网络虚拟公司,就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是否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单独核算。

2.持续经营灵活化

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时间上的限定,强调企业经营时间具有持续性。技术进步孕育出大量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动态性不仅对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而且也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影响。从外部环境看,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浪潮的冲击,互联网被收购或兼并时有发生,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虚拟企业为了某一市场机遇进行动态战略结盟,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结束时就解散。像这样的虚拟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持久经营,具有相当大的临时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冲击也最为直接。虚拟企业的临时性、动态性正好与持续经营假设的持续性、稳定性相矛盾,引起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意义的讨论。

持续经营假设不仅是会计核算时间上的限定,而且还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前提。可见持续经营假设具有基础性,并不能简单否定,应当针对现有缺陷进行完善。对于互联网中小企业,无论是被大企业收购还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快速破产,都并非是成立时的初衷,只是由于客观环境等不利因素,需要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不能因为部分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而盲目否定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意义,应当一方面规范市场准则,鼓励合理竞争,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中小企业出台相应的会计准则,能够应对互联网中小企业寿命变短的情况。对于具有动态性、战略性特征结盟的虚拟企业,可以将其分为长期的持续经营与短期的持续经营,长短期的持续经营时间标准可以由相关机构制定。例如以一年或半年为界,区分为短期的持续经营和长期的持续经营。长期的持续经营可以按照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核算。对于短期的结盟也可以在其项目结束时进行一次性清算[2],也有学者提出项目经营假设,但其实质与持续经营假设是相同的[4]。由此可见持续经营假设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

3.会计分期弹性化

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所以持续经营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会计分期的改变。如果认为持续经营假设对虚拟企业等网络公司不适用,那么会计分期也就不复存在。上文已经讨论了持续经营的适用性,所以会计分期也应当存在,但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例如“短期的持续经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适当缩短会計分期,或者采用“项目经营假设”。通信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增加,而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会计凭证、单据、发票都实现了电子化,加速了会计核算流程,为缩短会计分期提供了条件。新数字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更渴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信息,其本质是在强调信息质量要求的及时性。

在会计分期问题上,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适当缩短会计期间,提高中期报告质量,而不是取消会计分期或者是要求财务报告具有及时性。如果财务报告具有及时性,一方面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审计也需要及时跟进才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而取消会计分期其本质就是要求进行实时报告,就目前的技术和企业发展状况来看不符合实际情况。有学者认为经营期特别短的虚拟企业应当单独增加“事项期间假设”,即事项从开始到结束作为整个会计期间,也避免了跨期间的费用分摊[5]。

4.货币计量外延化

货币计量假设潜在的含义为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且币种唯一[6]。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使各个区域连成一体,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某一地区出现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必然会对其他相关地区产生影响,扩大货币贬值的影响范围,加重货币贬值的危害程度。同时,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加速了资本流通,使利率、汇率变动更加频繁,从而加大了货币风险。因此,货币贬值风险是对货币计量最大的考验。互联网的发展还促进了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瞬间完成,在这瞬间币值几乎稳定不变。另一方面,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无形资产日趋重要,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信息资源、技术专利、科技人才等。但它们却无法用货币予以计量,且不能在财务报告中合理真实地反映,货币计量受到严峻的挑战。

虽然货币风险正在增加,无形资产也难以计量,但货币计量假设依然具有存在的意义,可以通过扩展其内涵等办法解决现有问题。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财务报告,即有形资产用货币计量,而无形资产则可以通过权威机构或政府部门制定评级标准分为多个等级进行衡量。由于电子货币使资金瞬间到账,利于保证币值稳定,而且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电子货币很可能成为应对货币风险的新方法。

新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已经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商业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带动会计假设的变化。目前会计假设并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而是与时俱进扩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与商业模式、科学技术相适应。针对会计假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的解决方式,如表1所示。

(二)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1.资产多元化

社群平台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方式与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社群平台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个客户都能成为价值创造的参与者,而不再是之前的局外人,商家与客户直接互动,更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长尾末端的需求潜力被广泛挖掘,创造出巨大的价值[7]。现在已进入“平台为王”的时代,谁控制了平台谁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显然平台、用户数量、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要素和至关重要的资产,但是由于它们的价值或成本尚不能可靠地计量,不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无法在会计报表上进行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15年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对资产的重新定义却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资产的新定义为:资产是过去事项形成的由主体控制的现时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一项能够产生潜在经济利益的权利。该定义不再强调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也不再强调资源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就为平台、用户、信息等列为资产提供了新出路[1]。

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多数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法。但随着商业模式的变革,资产的计量属性必然会随着商业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当平台、用户等被列为新资产时,历史成本法是否还可以沿用值得商榷。例如一款APP的研发,备受用户喜好,由于社群平台的存在,“推荐效应”迅速扩大,快速吸引更多的用户下载,但是它的边际成本却几乎为零,即只有研发时的成本,用户的每一次下载都不会增加新成本,反而会创造更多的收入,从而使APP具有更大的价值;相反如果后期APP更新失败可能用户就急剧减少甚至无人使用,那么它的实际价值很可能就为零。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则不能合理计量该APP的公允价值。因此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符合互联网商业模下资产时效性的特点。

对于资产确认的问题,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的重新定义,放宽资产的范围,减少它的限制性条件,使得平台、用户等重要资源列为资产。就计量属性而言,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商业模式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2.收入复杂化

“互联网+”的高速推进,使得电子商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2017年天猫“双十一”狂欢购物节中,成交额高达1 68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39.35%。电子商务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也向财务会计提出新的挑战。商家何时确认收入成为新的争议点。一种观点认为商家应当在发货时就确认收入,因为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联合整治,假货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泛滥成灾;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在国内迅速发展,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位居民,商品信息也会详细公布,因此用户对自己所要采购的物品及其参数都较为了解。双重原因导致用户整体的退换货概率大幅下降,商家可以在发货时就确认收入,而且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发展可以使商家合理预估每期的退换货概率,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每期收入,这也是实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商家应当在用户确认付款时,即第三方支付平台将货款转至商家账户时才能确认收入,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转移至用户,才符合会计准则的定义与要求。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利弊,都并非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是由于理论与实务相对脱节所导致。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实务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准则中都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而处在灰色地带的问题就需要企业自行决断,由于企业发展情况不一造就了处理方式的不同,所以会计理论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着力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商业模式创新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实际上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财务会计提出的新问题。随着网游与手游的迅速发展,游戏中虚拟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也亟须解决,2017年修订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模糊了劳务与销售商品的界限,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1.编制高效化

传统的财务报告编制通常为事后报告,等到季末、半年末、年末时才进行编制。尤其是编制年报时往往需要三到四个月才能做出一份质量较高的财务报告,足见其数据的滞后性、编制过程漫长,与会计信息所要求的及时性相悖,尤其是在追求信息实时性、高效性的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显得更加力从不心[8]。同时,企业采用季报、半年报、年报的形式进行财报披露具有较强的间隔性,而在市场竞争激烈、波动较大的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上文提到的互联网行业,中小企业随时面临着被收购或破产的风险,使得财务报告很难准确预测企业下一年度的情况。这就要求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提升自身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及时更新关键财务数据,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及时性需求;亦或是上文所提到的适当缩短会计分期。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发展一方面要求企业能够及时提供财报信息,另一方面它的发展也为及时更新财务报告提供了技术支撑。

2.披露融合化

传统财务报告主要服务于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着重披露财务数据以及对数据的解读。但随着信息技术质的飞跃与商业模式跨时代的创新使得非财务数据变得异常重要,尤其是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得信息资源成为企业重要的资产之一。特别是以轻资产占比较大的互联网企业,更加倚重对信息资源、用户数量、平台资源的掌控。除此之外知识产权、市场地位、人才储备等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但由于这些无形资产很难进行估值并用货币计量,以至于信息披露极为有限,甚至无法在报表中进行列示,进而造成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使得信息使用者很难准确了解企业,而且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报告的关注点也不同,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很可能会造成信息冗余或信息超载等问题,很难满足当下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财务报告改革势在必行,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13年,国际综合报告理事会(IIRC)提出了综合报告框架,将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自然资本包括在内,目的在于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结合[9];国内对多维财务报告体系的研究也将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财务指标进行融合,构筑多维信息服务系统[8];而交互式财务报告模式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企业可以按需编制财务信息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综上分析,财务报告的改革实则是与会计假设的变化一脉相承。一方面要实现财务报告编制过程的高效化即提供动态报告;另一方面则要实现财务报告披露融合化即按需提供报告。

(四)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影响

1.及时性要求精准化

及时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能及时反映企业状况。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就是以平台为载体,将大量信息融于一体。在以“平台”为基础的模式下,打破了传统的“渠道”,使得客户与商家直接对接,节约了时间与成本,而且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平台模式加快了交易的速度与频率,在短期内迅速产生大量的交易和巨大的交易额。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处理各种会计信息,还要提高从海量信息中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但随着会计信息系统与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造假、做假的成本越来越高,可靠性的问题不再突出,更多是对及时性的要求。为了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在会计分期假设的探讨中,提出了适当缩短会计分期;在财报的编制时,可以根据信息分类采用实时与定期报告的形式进行编制或者是及时更新关键财报信息,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满足及时性的要求。

2.重要性要求明细化

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不可或缺性和关键性,并非全部披露。平台商业模式融合了复杂多样的信息,包括音频、图片、视频和文字等,不仅数量庞大、形式多样而且更新速度快。同时,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抽样统计分析已经被总体统计分析所取代,企业与客户的交流已经从交易活动拓展为社会活动,企业可获取的会计信息范围扩大、数量增加[10]。企业每天在面对数以亿计的信息时,既要分析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更要识别信息的重要性。如此众多复杂的信息,每一条信息单独拿出来时相对于整体而言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这时就需要企业重点关注“质”的方面,将信息与结果相匹配,不再单纯注重金额的大小[11]。可见企业要迅速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建立数据重要性的判断模型,自动识别重要信息,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成本。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会越来越高,这是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潜在要求,它贯穿会计活动的始终,从会计基本假设到财务报告都有所体现。重要性则是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内在要求,要求企业能够在大量信息中识别出重要的信息,并挖掘其重要价值。

三、建议与展望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着财务会计的方方面面,并且驱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本文着重从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四个方面分析,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政企协同努力解决。政府需要加强针对新商业模式的会计理论构建和制度建设,适时建立新的会计准则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与国际接轨,充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精华解决相关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该从技术应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和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加快自身建设,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发展瓶颈。

(一)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建设

在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层还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都渴望在第一时间拿到相关的财务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决策。因此企业一定要推动自身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从会计电算化过渡到会计信息化。电算化的时效性差且偏重于核算而非管理,会计信息化则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渐进性四大特点。动态性是指可以快速获取、处理、储存信息,滿足了当下更高的及时性要求;集成性则把核算与管理相结合、财务与业务相结合,便于企业管理层全方位地了解企业,掌控企业的前进方向。除了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大型集团公司还要关注财务共享的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将企业集团的会计账务集中处理,有利于财会人员从烦琐、固定的财务核算流程中解放出来,投入到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整体的财务运作成本,提高财务处理效率。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都节约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加强了信息数据挖掘的能力,提高了财务的动态管理能力,能够为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有效信息。同时,移动终端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内部相关人员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进入企业云端或信息系统进行访问,提高了企业财务的灵活性。

(二)关注组织变革,促进财务部门转型

商业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现有财务部门的组织形式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财务部门历来都是企业的核心部门,在传统商业模式中主要担负着会计的核算职能。在信息化时代,企业需要面临复杂多样的信息,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尤其是后两种数据已经日趋重要。所以财务部门不能再局限于流程固定的会计核算,而是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从数据中挖掘出具有管理意义的信息价值。除了财务部门自身工作的改变,它还要改变以往与其他部门相对独立的形式。财务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深度融合,每一个部门都需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往来,尤其是生产部门和业务部门。管理层想要全面掌握企业信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就必须深化业财融合。这种内部与外部的双向变化也符合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趋势。在信息化时代,核算工作会逐渐被机器替代,财务部门更多的是为管理层提供关于风险管控、资本运作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其职能也从业务合作伙伴向价值创造者演进。

(三)重视人才培养,优化财务队伍

商业模式创新、会计信息化、财务部门转型必然会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工业时代,财务人员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的会计知识就可以持证上岗,知识面过于狭窄且能力较低。而在信息化时代,记账、报表等程序已经由系统完成,更多的是需要财务人员进行信息数据分析。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掌握数据处理分析的技能,了解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金融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拥有对信息的敏感性,挖掘信息潜在价值。所以当代企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过去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型人才。除了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外,企业还要注重对财务人员定期的培训,不仅是培训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以及战略思维。在原有机械式的会计核算工作中,由于工作性质的问题,考核简单,激励措施不足,不利于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学习热情。因此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企业还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奖罚分明,充分地调动起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综上分析,企业可以通过人才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考核全面优化企业财务队伍。

(四)加强风险管控,保障信息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给企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信息泄露的风险。例如,企业将内部财务数据以及价值网络中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全部置于信息系统或网络中,这些信息是企业重要的资源与核心要素,它的泄露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损失将不可估量。互联网时代,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日趋激烈,商业机密的窃取随时都可能发生,企业信息安全的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当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一是建立信息安全防范制度,尤其是对信息系统的权限设置;二是加强财务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出现人为失误导致的信息泄露。除此之外还应当及时更新财务系统的软硬件,实时监测网络防火墙的性能,尽可能避免由于机器设备故障而导致网络漏洞,使得病毒入侵,信息泄露。

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会计的影响日益深化。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会计核算过程将彻底实现智能化,会计人员完全从烦琐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财务分析、数据分析以及战略分析工作中。而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系统的逐渐成熟将解决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全力保障企业与客户信息安全。当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未来商业模式必将多元化。商业模式逐步演进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必然驱动财务会计产生质的变革,势必要求财务会计与时俱进,紧随商业模式创新步伐重塑理论体系,重构核算流程,缩小实务与理论鸿沟。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移动互联网时代财务与会计的变革与创新[J].财务与会计,2015(21):6-9.

[2] 吴涛,张秋,王伟.浅析虚拟企业对四大会计假设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3(10):123-124.

[3] 陈嘉莉.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2,31(6):128-132.

[4] 银峰.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冲击与修正[J].财会通讯,2014(31):81-83.

[5] 李文晶.网络经济背景下虚拟企业对四大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7):149-150.

[6] 杨国栋.网络经济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36.

[7]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8] 俞紅梅,吴启高.大数据时代财务报告及其未来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6):231-233.

[9] 管萍,宋良荣.大数据时代引领财务报告变革[J].财务与金融,2014(6):38-42.

[10] 游静.大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挑战[J].财会研究,2015(4):15-17.

[11] 丁淑芹.颠覆与创新:大数据为财务会计注入变革基因[J].财会月刊,2016(31):8-12.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ERP在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内在机理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