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8-09-15邹绍辉刘三丹
邹绍辉 刘三丹
【摘 要】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成本粘性现象,这表明业务与生产经营成本存在非线性关系,同时成本粘性增加了决策者的决策难度。随着国家对煤炭行业政策的调整,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增速减缓。为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济效益,需要准确了解成本性态及其影响因素并加强成本管控。选取2007—2016年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运用假设验证和二阶段模型方法,实证分析煤炭企业成本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股权集中度、债务水平及资产密集度。宏观经济增长和股权高度集中会抑制企业成本粘性水平,而债务水平和资产密集度会强化成本粘性。
【关键词】 煤炭行业; 上市公司; 成本粘性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3-0027-05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煤炭行业面临需求下滑但产能增加的困境。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和煤炭成本变化,做好成本管理是其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而准确认识成本性态及其影响因素又是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成本有效管控的前提。
管理会计中,为了对成本性态进行更好的分析,了解成本在特定范围内对业务量变化的敏感性,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单位变动成本并建立传统的线性成本估计模型,通过对成本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成本与业务量的变化是同向的。随后Anderson et al.[1]研究发现,企业在实际操作运营中,管理成本的行为不仅和业务量的变化范围有关,还与其变化方向相关,其与业务量上升或者下降时的变化方向存在不一致现象,他们用“价格粘性”这一经济术语来做参考,把这种不对称的变化现象称为“成本粘性”。成本粘性的出现打破了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传统认识,并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成本变化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为成本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此后,国内外学者相继展开对成本粘性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原因、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与成本粘性的经济作用。
二、文献回顾
成本粘性的探究最早开始于美国,是由Anderson et al.[1]利用Compustat数据库发现的。他们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1979—199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上市公司收入增减变动的方向与成本增减变动的方向不一致,同时他们还选取了宏观经济状况、工人密集度、销售增长率、资本密集度等变量来分析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Subramaniam et al.[2]对成本管理行为进行分析后,认为销售收入的变化范围对成本粘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销售收入变化率较小时,一般调整成本较低,成本粘性现象存在性较小;但是,当销售收入变化率较大时,调整成本会增加,也会提高成本粘性水平。而石善冲等[3]对不同时期的销售量与成本粘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销售量在两个会计年度连续增加时其成本粘性系数会大于销量连续下降时的成本粘性系数。Calleja et al.[4]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在不同国家的特征会对成本粘性造成影响。例如,劳动力在某个国家越受到重视与保护,其劳动力成本增加幅度就會越高,对此成本粘性就越强。刘晋等[5]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对成本粘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力越强其成本粘性越强,同时认为成本粘性影响上市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速度。Dan Weiss[6]探讨了财务分析师是否恰当地将成本粘性行为的信息用在了预测盈余上,成本粘性导致实质性和系统性的盈利预测误差,认为在掌握了外部环境、公司特性、盈余预测期和行业竞争等要素的情况下,提高分析师对费用方面的意识可能会提高他们的盈利预测。
万寿义等[7]从代理成本的视角思考问题,对第一大股东控制权、粘性水平不同造成的影响以及大股东相互制约对于费用粘性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发现股东控制权对管理费用粘性产生较显著影响,而对销售费用粘性影响较小。侯晓红等[8]选取2010—2014年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指数作为研究样本,从高级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成本费用粘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权力与公司的费用粘性成正比例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能够被高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有效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区域更加显著。而宋常等[9]以2001—2014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的专长与公司成本粘性是反向关系,并且在国有企业中这种关系尤为显著。步丹璐等[10]为了研究盈余稳健性的准确性,在估量模型中考虑了成本粘性因素,然后用改良后的盈余稳健性估量模型探讨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稳健性之间的作用,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调整能够降低盈余稳健性的要求。谢获宝等[11]也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年的财务数据进一步证明代理问题是否能够增强企业成本粘性水平;同时,将公司治理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能够抑制代理问题造成的成本粘性现象。唐建荣[12]以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7—2011年的财务数据对新能源行业成本粘性现象进行验证,同时探究非流动资产密度、负债水平、独立董事占比以及股权集中度等研究变量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水平;结果发现企业成本粘性与非流动资产密度、负债水平成正相关,而与独立董事占比成负相关。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本粘性的文献回顾,发现研究的样本公司多为制造业上市公司,缺乏对特定行业的专门研究。因此,本文选取当前供给侧改革下的重点行业——煤炭行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是否存在成本粘性,同时选取4个研究变量分析对煤炭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作用,进而加强企业成本管控,扩大利润空间。
三、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选取24家煤炭上市企业2007—2016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总成本粘性行为进行分析,并剖析和验证其影响因子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程度。
(一)基本假设
为了能够维持企业的日常运作,企业往往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加强合作,这样虽然能获取成本上的优惠,同时也会增加过高的调整成本。因此,业务量降低时成本费用不与业务量同比例下降,管理者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尤其当业务量增加时,会加大费用支出、增加自身薪酬或者买进更多的资产;而业务量降低时,管理者可能无法及时减少上述支出。
引起企业成本粘性存在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社会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国内外学者也证明了成本粘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制造行业中;但是煤炭行业又与制造行业存在不同的环境,同时煤炭行业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首先应证实煤炭行业是否存在成本粘性现象。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成本粘性在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中存在。
(二)成本粘性影响因素假设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与国家能源经济息息相关,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对整个行业成本管控意义重大。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煤炭行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需要严控成本。一般来说,国家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投资大量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但是随着业务量的下降,已投入的成本很难即刻收回,导致成本粘性产生;反之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低迷时,投资减少,企业经营者会控制资产投入,同时严控成本发生,在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开支。成本发生越少,越不易产生成本粘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宏观经济增长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粘性程度,宏观经济下行会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程度。
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方式为银行贷款,由于是外部融资,需要产生相应的利息费用,而这些利息费用不会随着公司业务的变化而降低,因此企业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利息,否则商业信用会受到影响,因此便有了“成本粘性”;其次,随着偿还债务压力的增加,为了维持经营现金流的稳定性,企业会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并加速应收账款的催收,因此会导致丧失商业信用优惠,进而会增加调整成本,加强成本粘性。因此,负债水平高的企业其财务费用不会因业务量的下降而降低,低负债的企业其成本粘性低于高负债的企业。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负债水平越高,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越强。
企业基于双方或多方签订的有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契约,是企业经过深思熟虑做出来的决定。但长期契约往往隐藏的调整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在短时间内是不做调整的,即成本费用会出现单向刚性的特征。考虑到管理成本的降低和约束成本的增加,因此用来调整约束成本的费用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粘性会增强。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长、成本高,而且煤炭行业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在短时间不会调整固定资产,而当一个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降时,分配给每个产品的固定资产的单位成本增加,管理者的控制成本就会减少。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资产密集度越高,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越强。
根据代理理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选择是双向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因此可能导致企业代理人存在道德分歧与逆向选择,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代理成本的发生。而股权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管力度,通常来讲,企业股权的集中表明所有者重视对经营者的监督,而股权越分散则所有者很难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经营者会获得较大的掌控权而压制大股东的监管,因此造成代理成本过高,成本粘性也会增加。当股权相对集中时,控股大股东可以有效监管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为了维护自身大股东的地位其也会更加积极地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管控,从而降低成本粘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5。
H5:股权集中度高的煤炭企业上市公司,其成本粘性水平更低。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下的煤炭采选业,本文选取了上市煤炭企业2007—2016年的财务数据,初始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公司财务年报。本文首先从初始样本中剔除了财务数据不全和被ST的企业,最终确定24家企业为研究样本(如表1所示),分析其成本粘性现象。研究中使用了Excel和SPSS 21.0软件。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总成本变化率(Cost),是本年总成本与上年总成本的比值,包括营业成本及三项期间费用。
(2)解释变量:营业收入变化率(Rec),其用当年营业收入和上年营业收入比值来测量;Dum代表哑变量,如果本年营业收入大于上年营业收入则取0,反之则取1;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来表示,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负债水平(Dl)是企业债务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资产密集度(Ai)是企业财务年度资产合计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股权集中度,即第一股东的股份总额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相关变量的含义与其计算方法具体见表2。
2.模型设计
(1)基本模型
在验证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成本粘性时,借鉴Anderson et al.[1](简称ABJ模型)的模型,用模型1来验证H1。
ΔLn Costi,t=α0+α1×ΔLn Revi,t+α2×Dumi,t×
ΔLn Revi,t+μi,t (1)
其中:Cost代表總成本,为营业成本和三项期间费用之和;Rev代表营业收入,替代企业的业务量;i为第i家公司,i的取值为1到24,代表共24家煤炭上市企业;t为会计年度,从2007至2016共10个会计年度。
Dum代表哑变量,如果本年营业收入大于上年营业收入则取0,反之取1。
α0代表常数项;α1表示的是当哑变量取0时,企业营业收入每增加1%时,总成本增加的百分比。
(α1+α2)代表的是当哑变量取1时,企业营业收入每减少1%,总成本减少的百分比。因此,如果成本粘性现象存在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中,那么(α1+α2)<α1,即α2<0,则H1通过检验。
(2)影响因素二阶模型
在考察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时,发现成本粘性的决定系数主要是α2,其他影响因素的主要作用也在系数α2,因此将其他影响因素变量引入模型1,成立二阶模型(模型2):
α2=σ0+σ1×factor (2)
factor表示的是影响因素变量,将上文建立的二阶模型导入基本模型1可得: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为了能够大致了解各研究变量的总体情况,首先需要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总成本变化率的平均值是0.114,大于样本公司营业收入变化率的均值0.083,也就是成本增加的速度大于收入增加的速度,这一差距极易出现成本粘性现象;我国GDP增长率最大值为14.2%,最小值为6.8%,平均增长率是8.97%,发现金融危机后的GDP增长率逐渐下降直至稳步发展,国家宏观经济逐步实现平稳增长的目标;负债水平最大值是5.71,最小值是0.13,相差较大,说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性;资产密集度的平均值基本是2.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54%,说明样本公司的股权还是集中在大股东手中,股权集中度较高。
(二)实证检验结果
1.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检验结果
在构建的基本模型1基础之上,本文采用SPSS 21.0软件,验证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性,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模型1的检验结果中,调整后的R2=0.889,一般调整后的R2>0.8就说明方程模拟效果较好,其中显著性Sig值=0,表明显著性极强,α1=0.988,表面营业收入每增加1%时,相应的成本会增加98.8%;而营业收入每下降1%时,成本下降96%(α1+α2),成本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成本增加的幅度,这表明成本粘性在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中存在,粘性水平为-0.028,即H1成立。
2.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经过上文分析,煤炭上市公司成本粘性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资本结构、非流动资产密度、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将各影响因素变量带入二阶模型4,运用SPSS 21.0对影响煤炭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各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检验本文提出的H2、H3、H4、H5是否成立,经过整理,具体结果见表5。
通过上文的分析,知道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系数α3,根据表5的分析结果:调整后的R2基本都约等于0.9,说明拟合的回归方程效果较好;其中国家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决定性系数是1.885,即在5%的水平上显著,该因素会降低煤炭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也就是说国家宏观经济增长会越快,企业成本粘性水平越低,这与之前的H2是相反的,因此H2不成立。GDP增长率虽然代表了整体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各个行业所处环境不同,煤炭行业关系着国家的能源经济发展,由于其特殊性,管理者可能并不是根据国家整体经济环境来决策,而是紧跟国家政策进行成本控制;负债水平影响因素的系数为-0.038,即在5%的水平显著,说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负债水平越高,成本粘性越强,H3成立;非流动资产密度影响因素的系数为-0.060,在5%水平显著,表明非流动资产密度能够加强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H3成立;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系数为0.002,说明股权集中度与成本粘性是反向关系,即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成本粘性强度越低,H5成立。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假设验证,表明成本粘性在煤炭上市公司中存在,其成本粘性水平为2.8%,即营业收入等额增加或减少一个百分点时,总成本增减数额的差值是0.028;负债水平和资产密集度影响因素都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正相关,即两者越高,企业成本粘性水平也越高;而GDP增长率、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成本粘性水平负相关,表明两者越高越能抑制其成本粘性水平。
根据上文结论,为了能够提高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将成本粘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本文对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企业应维持适当的债务水平,提升企业信用形象。研究过程中发现,过高的负债水平往往加剧企业成本粘性水平,这容易造成煤炭行业成本负担过重,利益下降。所以,企业的负债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要能通过外部借款来维持企业经营运作,也能结合自身的投资策略控制一定的风险因素。总之,企业要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债务融资方案,提升企业形象,合理控制成本。
第二,合理运用分配企业资产,减少调整成本。实证结果与前文假设一致,就说明了资产密集度能够加强企业成本粘性水平,不利于煤炭行业成本管控。煤炭行业作业的特殊性,前期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因此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本会较大,虽然这能提升生产效率,但资本集中造成的风险也大,所以要合理分配资源,合理分配资产,控制资产密集度,理性扩大投资,时刻注意资本回报率。同时,企业可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進一步准确把握经营现状,减少资源浪费现象,降低资本密集度,但要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调整成本的灵活性。
第三,适度保持大股东持股比重,建立约束机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往往与管理者的个人机会主义相背离,容易造成资源闲置,成本过高,利润过低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粘性。经过上文分析发现企业如果股权集中度较高的话,成本粘性的水平就会越小,因此,可以适当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保证高管有权进行监督,防止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降低企业成本粘性。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M C,BANKER R D,JANAKIRAMAN S.Are 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2] SUBRAMANIAM C,WATSON M W.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ur of costs[J].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2016(1):275-305.
[3] 石善冲,黄建平.前期销量变化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7(4):22-26.
[4] CALLEJA K,STELIAROS M,THOMAS D C.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Manang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6,17(2):127-140.
[5] 刘晋,赵丽萍.市场竞争程度对成本粘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深沪主板上市企业的数据[J].会计之友,2015(11):36-41.
[6] DAN W.Cost behavior and analysis earnings 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
[7] 万寿义,田园.第一大股东控制权、大股东制衡与费用粘性差异[J].财贸研究,2017,28(2):100-110.
[8] 侯晓红,李璐.内部控制、管理者权力与费用粘性[J].会计之友,2017(5):37-41.
[9] 宋常,杨华领,李沁洋.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费用粘性[J].审计研究,2016(6):72-79.
[10] 步丹璐,文彩虹,RAJIV BANKER.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的衡量[J].会计研究,2016(1):31-37.
[11] 谢获宝,惠丽丽.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來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4,26(12):142-159.
[12] 唐建荣,孔钰婷.新能源行业成本粘性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