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德青的创作理念对当代音乐的引领
2018-09-14吴宗奎
吴宗奎
摘 要:温德青是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理念是“音乐要创新、要美、要感人”。遵循这一理念,他在研究方法、创作方法、乐器的选择、演奏法、声音的追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尝试。为当代音乐的研究与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本文试图透过温德青的创作理念管窥其对当代音乐的引领。
关键词:温德青;创作理念;当代音乐;引领
中图分类号:J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67-03
近年来,在许多音乐学院的讲坛上经常出现瑞士籍华人国际当代音乐作曲家温德青活跃的身影。温德青出生于福建的山区小镇,接受过系统的传统音乐教育,福建师大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瑞士日内瓦高级音乐学院、法国里昂国立音樂学院等名校都留下他的足迹;一代名师郭祖荣、施万春、罗忠鎔、让·巴利萨和吉尔贝·阿米等都在他身上倾注了心血和智慧;宁夏歌舞团等机构为他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丰富的阅历让他开阔了创作视野、拓宽了创作思路、积累了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主张音乐是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无论何种方式的作品,音乐本身一定要精彩。他的创作理念是“音乐要创新、要美、要感人”[1]。目前他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系主任、教授、上音当代音乐周艺术总监与北京国际室内歌剧节艺术总策划,瑞士达沃斯2009年国际青年音乐家音乐节驻节作曲家。他不仅身体力行尝试各种新方法进行音乐创作,还通过各音乐学院讲坛或国际音乐节等平台不断展示其作品,并透过其作品向世人解读其中的创作奥秘,以引领人们了解当代音乐家们的创作理念、审美情趣和努力方向。同时也让人们认识现代音乐的内涵与价值,充分享受现代音乐的美。
一、温德青的创新体现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随着电子时代的发展,如何利用电子手段来分析研究和创作音乐作品成为本世纪传统音乐研究与新音乐创作研究的新课题。温德青与时俱进,尝试利用电子手段来剖析民间音乐,从中获取其准确的物理声学数据,了解其音响的内部精密结构。再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新音乐的创作,使创新音乐有据可依。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在研究我国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的二胡曲《二琴光亮》时,就是利用“Spear”软件绘制频谱,将声卡捕捉到的音频信号以波谱情势实时显露出来,再提取其中的第二主题,借助频谱音乐作曲辅助软件“Open music”进行加工创作了《琴声光亮》,从而完成从声学分析到音乐创作的过程。
温德青研究和创作音乐的另一途径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向“老祖宗”要资源。如《悲歌》是为1位吟诵者与3位打击乐手而作,“其节奏组织自来中国古代的一叫“洛书”的图案。从图案可以看出,其9个图表,代表着9个数字。无论是横向或纵向,还是斜向,它们的和总是15。温德青正是利用图案中各向总和都是15的数列149 258 357 456作为作品的节奏组织形式创作出精美绝伦、纷繁复杂的奇特音响。这种音响完全打破了人们业已存在的节奏习惯,给人以新奇震撼之感[2]。
(二)创作手法的创新
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温德青在创作手法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温德青自称他在创作时有三大喜好:“首先,我喜欢使用对比手法,高与低、强与弱、快与慢、抒情地打动人心与强烈情绪渲染等等方式之间的变换;其次,我喜欢复杂化,当听众们听这种复杂性的音响时,就必须“长好几副耳朵”——以此来鉴别出那些细腻、丰富、多线条的“声音枝桠”;再次,我喜欢对位性,它会导致多层次和复杂内容的产生,不过我知道不能一直持续这样的状态,因此,‘音乐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3]。如在创作《琴声光亮》过程中,他不是简单“借用”,而是采用了许多办法:用“Open music”作曲软件处理音高,采用收缩与扩张的办法改变原来“G”与“D”两个音的泛音列及间差,从而获得新的旋律;为了获得更低的泛音,让音乐拥有更宽厚的表现空间,温德青创造性地将二胡的定弦降低了五度;和声语言上,打破原有的音程设置,让音乐在进行过程中,通过重置后的新音程实现平稳而圆滑的衔接,从而产生新奇的和声音响;在其《痕迹之四——唢呐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尝试从书法的视觉到音乐的听觉转换,用唢呐当作毛笔,将整个乐队作为一张宣纸,突出唢呐的主题音响,以书法的“瞬变”影响音乐的时间概念,书法的轻重、虚实、快慢、连与断、紧张与松弛、发展与继承、线条的流动与静止、字形结构的把握等都成为创作该曲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民间乐曲唢呐与西洋管弦乐队的成功结合也实现了温德青“以中国民乐的音响与色彩影响管弦乐队的音响与音色”[4]的创作目的。
(三)乐器的创新
温德青认为乐器是作曲家的思想载体,无身份、地位之分,只要其音色符合作曲家的需要,就可利用。因此,为了表现音乐的需要,温德青在乐器方面或他物利用,或改良,或重组,做了许多的创新。如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筷子、废纸箱、汽油桶、塑料桶、啤酒瓶、玻璃杯等,这些日常用品被他搬上舞台后重新焕发生机,既突破了传统,给观众以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又让作品的音响变得丰富多彩,还丰富了作品的音乐内涵,从而增强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在创作《琴声光亮》时,为了获得与孙文明的二胡曲《二琴光亮》一样的“时代”音色,温德青仿造孙文明将二胡的琴码改进为弹簧码。利用钢丝码替代木头码制造出“沙沙的、散的”音色,使作品透过这种音色成功实现温德青与孙文明的跨越时光的“时代对话”;在《功夫》中,温德青将锅盖、筷子、废纸箱、汽油桶、塑料桶、啤酒瓶、玻璃杯等非常规的“新颖乐器”与传统的打击乐器并置同一舞台,并由它们共同完成《功夫》。它们或“独立工作”,或“携手共奏”,使《功夫》精彩纷呈、璀璨炫目,极具舞台音效。为世界打击乐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四)演奏法的创新
为了获得表现乐曲中某些特殊的音效或达到某些演奏要求,温德青在乐器的演奏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如《琴声光亮》的第一个华彩部分,让二胡拉在琴码后面的击弦板以制造出白色的噪音;为了更完美地奏出双音主题,不用传统的使用双马尾奏法,而是将二胡旋转十五度,让弓毛夹在两条弦之间;在“痕迹四”中为了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他让其他的乐器模仿唢呐吹破的声响;在《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中要求每个音头按照“虚按——实按——虚按”的方式来演奏,以达到“泛音——1/6的上滑音——实音——1/6的滑音-泛音”出现在短暂的瞬间的效果。在整个第二乐章里要求演奏家怀抱提琴,不用弓子只用拨子,像弹奏琵琶一样,以求获得中国弹拨乐器的演奏音响效果。另外,在使用传统乐器的基础上,温德青还根据创作需要,大胆地使用一些“新颖乐器”,同时也伴随着使用新的演奏手法。如吹啤酒瓶、摩擦玻璃酒杯、搅拌水缸里的水、手撕废报纸、让弦乐器用拨子拨弦等。“新颖”的乐器伴随着“新颖”的奏法而产生了“新颖”的音响,给听众以新鲜而奇妙的听觉享受,美不胜收!同时也达到了温德青“让观众用西方的传统听觉经验连接他的现代音响以获得新的平衡”的目的。
(五)“新声音”的使用
为了追求完美、体现特色、满足作品的实际需要,温德青在“新声音”的追求上也费尽心思。归纳起来他大约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利用日常的生活用具来发声。如《功夫》中的吹啤酒瓶、摩擦玻璃酒杯、敲击塑料桶、手撕旧报纸等。二是让常规乐器发出非常规音。如《痕迹四——唢呐协奏曲》中,他睿智地利用了新手吹唢呐时常常开头会出现的破音、在《二琴光亮》中将二胡的木头琴马改为弹簧马,从而发出奇特的音响。三是使用类似唱腔或尖叫声。如《悲歌》中的韵白、《功夫》中的呐喊声。四是使用木管乐器中的复合音。利用频谱中的泛音列或生成紧张的音响,或制造“噪音”。如《痕迹三——双簧管独奏》。
二、温德青作品“美”的体现
时代在不断更替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艺术品味也在不断改变,只有贝多芬、莫扎特等传统音乐的舞台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变化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切努力的结果是作品要“美”。温德青在这方面也有着特别强烈的意识,并努力实践着。
(一)他的作品音响美
在保持传统作曲手法对声音音色美的追求外,温德青创作最有特色的就是超常规声音的充分利用。他认为这是自然主义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八卦》里他揉进了自来水、摇风机、高脚杯和酒瓶等生活用具,以其制造的噪音与传统音色有机结合,让听众在对比中获得美感。
(二)他的作品“复杂”美
温德青在创作中崇尚复杂,认为当听众们听这种复杂性的音响时,就必须“长好几副耳朵”——以此来鉴别出那些细腻、丰富、多线条的“声音枝桠”,以此呈现线条美;在《悲歌》中运用“洛书”图案让三组打击乐以149 258 357 456作为作品的节奏组织形式进行叠加,创造出纷繁复杂的组合节奏,凸显其对位美;他认为西洋音乐讲求同一大于变化,中国音乐强调变化大于统一。他自己则喜欢走中庸路线。因此,常常用“新颖乐器”、超常规声音、中国乐器与弦乐四重奏、让提琴用拨子拨奏等方式进行技术性的牵引,以达到某种音乐上的平衡,实现平衡美。
(三)他的作品画面美
温德青创作的一大特色是作品痕迹系列。他将唢呐、双簧管等乐器当作画笔,以乐队为画布,通过速度、力度等变化表现中国画中墨汁的渗透原理,以休止符来体现中国画的“留白”,使作品犹如一幅幅远近、浓淡、疏密、虚实有致的中国画,体现了作品的画面美。
三、温德青作品“感人”的体现
“创新”的创作理念驱使着温德青不断寻求传统上的突破。因而《悲歌》中悲壮的民间故事、非常规打击乐器、“洛书”图案以及戏曲中“韵白”的运用构建出“焕然一新”的“美”的音响感觉。但是,一味地追求奇异又很容易走向极端,使作品成为“异类”,远离听众胃口,让听众难以适应。如何在地域、民族、风格、形式界限分明的传统中突破与偏执搞怪的“地球村”音乐找到平衡成为温德青成败的关键。这时,他的“中庸”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其歌剧《赌命》的创作足以说明。在《赌命》中从古代人物的选材到现代表演形式的跨时空结合、中国“三字经”与法国流行音乐Rap的跨界限文化交融、中国器乐曲充当西方歌剧间奏曲的崭新艺术形式、中国乐器二胡与西洋交响乐队的有机镶嵌、中国戏曲唱腔以及假嗓与西方“美声”歌剧的奇妙组合都是温德青创新思维与“中庸之道”在阴与阳、美与丑、快与慢、高与低、内与外两极之间达成的奇妙平衡。摆脱了老俗套,闯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既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艺术表演形式,又为世界当代音乐宝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当代音乐的内涵。正如第九届日内瓦Amadeus乡村音乐节的艺术总监Francois Hudry先生所言:“它是我们向听众提供的最合适的、最能够协调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关系的一部新作品。”因此,歌剧《赌命》无疑是温德青作品“感人”的最佳实例。
温德青独特的创作理念、中庸的治学态度、不倦的探索精神让他的音乐独树一帜,深得国际乐坛的好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曾写道:温的音乐是“结合于复杂-清晰,玄机-合理,震撼-精妙,奇想-严谨,明确-深刻之间”。奥地利萨尔斯堡报乐评家Derek Weber曾如此评论他的音乐:“在维也纳现代音乐节上温的音乐清新如晨露,引人入胜如读侦探小说,饶有趣味如同最好的朋友在聚会上。”[5]为当代音乐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并引领着当代音乐阔步向前。
参考文献:
〔1〕温德青.从传统音乐到现代音乐[EB/OL].
〔2〕任枫.浅谈“洛书”在音乐中的运用.360搜索主页——温德青之乐评[M/CD].
〔3〕武文华.他的承载属于秀外而惠中——首访温德青.360搜索主页——温德青之乐评[M/CD].
〔4〕溫德青.从传统音乐到现代音乐[EB/OL].
〔5〕360搜索主页——温德青[EB/OL].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