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嬗变

2017-03-07曾繁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嬗变媒介融合纪录片

曾繁平

摘 要 纪录片不仅肩负着记录日常生活、历史重大事件抑或是社会现象的使命,同样也关乎着现代社会审美构成、社会主流思想以及民族文化战略。媒介融合情境下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相较于传统记录片而言,主题正在从边缘化到中心化转变,唤醒着缺失的人文精神,故事化的创作理念也正财从旁观转变到激发。

关键词 媒介融合;纪录片;创作理念;嬗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1-0058-02

1 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嬗变

1.1 “全民记录”的纪录片生产方式

媒介融合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改变了纪录片的生产方式,使其走下曲高和寡的精英舞台,迎来了“全民记录”的时代。伴随媒介融合态势的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出现,“草根媒体”带来的平等开放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典型化特征,人人皆可成为传播主体,人人皆可进行信息传播,“传者”“受者”不再泾渭分明。纪录片在“全民记录”的基础上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影像资源,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及时性,加之便捷有力的传播工具,使得众多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出现在公众视线。

1.2 “差异化”的纪录片营销方式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了纪录片营销观念上的变革,在受众主体意识逐渐增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媒介融合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平台,根据每个平台不同的传播特性和规律去灵活调整纪录片的形式,从而实现记录片的差异化营销,同时根据用户的及时反馈和互动所得到的移动大数据去精准定位用户喜好,深层次分析用户需求,实现纪录片的精准投放,从而实现纪录片效果的最理想化;纪录片与媒介融合结合的两大优势分别是纪录片市场的拓展和纪录片内容的优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从其故事内核、创作理念以至推广策略上找寻到适合于媒介融合语境的话语方式,摒弃曲高和寡的传统模式和冗长枯燥的传统内容,增加纪录片营销的灵活化和纪录片的内容的生动化、故事化,主动了解观众之所想所需。

1.3 “现象级”的纪录片影响力

媒介融合的传播范围打破了行业、区域甚至是民族、国家间的界限,打破了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间的界限。多种类型的新媒体形式譬如微博、微信以及现如今如火如荼的直播,都使得纪录片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和广泛,传播力度也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和机构开始依托媒介融合平台进行图文和影像等的一系列传播,从影片的前期宣传到后期制作,都会借助媒介融合传播工具征求大众意见、调查大众喜好亦接受大众反馈,如此大大提高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作效率,走出了传统纪录片曲高和寡的孤单之势。

2 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

媒介融合所构建出的虚拟社会,不但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中创造出空间,从而实现了人类生活的延伸,同时媒介融合以其传播上的自由性、内容上的个性化与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等诸多特质,也正在潜移默化的重塑着传统媒介的生态环境。因而作为主流思想重要承载形式之一的纪录片,其创作理念也在伴随着大众生活习惯、审美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

2.1 纪录片主题回归创作理念——从“边缘”到“中心”

1)从中心到边缘的分化。20世纪中后期,纪录片被繁重的历史和政治所紧紧包裹,宏大叙事和正统价值观是其主导原则。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融合推动了体制外纪录片的转播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DV技术普及,一批具有电影、艺术和媒体等专业背景的纪录片导演,将先锋艺术的实验精神和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带到纪录片的创作中。

然而在之后的纪录片主题的审美意识流变中,这种边缘化逐渐演进成一种刻意的強调,对“新”“奇”“特”的过分推崇失去了纪录片启发人性思考的本真之处。当影片仅仅是为了刻意体现“寻根热”时去过分强调生活的困苦、艰难的环境以及无节制的煽情和渲染。只能使得纪录片作品流于庸俗。由于创作上的过分追求“边缘化”的特殊人群,仅仅为强调其残酷生活现状或境遇的刻意描述和渲染,使得记录没有对生命和社会的进行反思,使其落入世俗化的“怪圈”视角无穿透力 ,使得他们的平视生活变得局促和认识角度的偏狭。

2)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近些年看,纪录片在主题的选择上确有回归主流的势头,作品的情绪少了过多愤愤不平的表象抨击,深入到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挖掘,更多地去弘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与国家精神、时代主题、社会情绪相吻合,这种主题回归的创作理念其实反映出纪录片人对于纪录片的理解已经摆脱了温情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束缚。

2.2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理念——从“旁观”到

“激发”

从最初纪录片先驱者弗拉哈迪在拍摄《摩阿拿》时人为的设计鱼叉叉鱼这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原始行为时,我们似乎就已开始注意到并起手研究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在其之后拍摄方式和理念的不断演进中,搬演的虚构性和记录的真实性这一矛盾的讨论从未间断,同时,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理念在媒介融合情境下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和

深化。

1)真实性——客观事物的本质化展现。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抑或是真实的过往历史。于艺术追求而言,将真实性上升为纪录片创作的准则和灵魂,既要反映事物表象的真实更要揭示事物本质的真实。

对创作者而言,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通过视听语言的不同组合形成的“所认为”的真实。对接受者而言,纪录片真实的实现程度是由受众的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纪录片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纯粹的真实,因为受众的接受是主观性和私人化的,它只能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效果”抑或是“真实的情境”,是一种通过艺术再现并根据受众审美意识习惯所创作的“拟态真实”。

2)故事化——客观事物的多义性创造。“故事化”就是用故事所具有的元素和特点去有意识的组织一个事件。“故事化”日渐成为一种纪录片的影像理念和表现形式,同时观众是否愿意欣赏并能否接受故事化的纪录片叙事形式,也使其演化成一种审美要求和审美意识。“故事化”强调喜闻乐见的看点,强调主观意识的改造,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借用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些故事化、娱乐化艺术元素,使我们叙述的真实故事对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

响力。

2.3 纪录片碎片化创作理念——从“长镜头”到“碎片化”

1)长镜头——蒙太奇的“禁欲”。长镜头理论强调电影的目的在于影像中人物事件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巴赞认为电影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和真实的人物,再现了真实的动机从而传达真实的社会意义。而在媒介融合时代,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得人们的注意力短暂化,社交媒体的泛化使得人们的娱乐渠道选择增多,受众的细化和个性化趋势也让纪录片在制作剪辑上趋于碎片化的审美趋向。人们似乎在这个“速食”社会中缺乏了对长镜头的耐心和推崇。

2)碎片化——长镜头的“消解”。

首先,碎片化的表现形式最直接的体现为快节奏和短时镜头。纪录片的碎片化可以说是媒介融合情境应运而生的产品,它用明快的节奏感和跳跃性的短时镜头在忠实于客观记录的同时,将创作者的情感意向、审美倾向、认识和观点等带入到作品

当中。影片的节奏除了指各镜头放映的时长比例之外,也是镜头的时长安排所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理变化和注意力的不同程度。相比传统纪录片叙事节奏的缓慢、冗长,媒介融合视阙下纪录片的节奏则多显明快和紧凑。同时媒介融合时代受众选择的范围增加,如何在短时间抓住大比例人群的注意力和观看欲望,也是纪录片在创作之初势必考虑的问题。

其次,纪录片碎片化的创作理念表现为蒙太奇的剪辑思维。蒙太奇的剪辑意识恪守纪录片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先使得记录影像在直观上打动观众,而后经过蒙太奇的创造思维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系。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80-181.

[2]陈业雷,陈红.新媒介融合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J].青年记者,2011(3):32-33..

[3]贺艳,梁珂.试析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J].重慶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4-107.

[4]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载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腾守尧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00.

[6]赵伯平.对纪录片真实性与主观表现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8,(10):67-69..

[7]沈桐.论当代语境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嬗变媒介融合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