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
2018-09-14滕海键
滕海键
摘 要: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许多人形雕塑像。女性雕塑像发现占一定比例。既有相关成果多从原始宗教和文明史角度、艺术角度入手开展研究。对于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的研究,应以世界史视野,站在一定高度,通过将红山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人形雕塑像进行比较研究,定会有很多重要发现,特别是对探究史前文化的渊源关系,可能很有裨益。
关键詞: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原始宗教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12-05
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很多人形雕塑像。比较典型且较完整的有:兴隆沟陶塑人像、牛河梁泥塑女神头像、东山嘴孕妇像、西水泉遗址陶塑女像、牛河梁第五地点陶塑女像,第十六地点玉人像、敖汉旗草帽山红砂岩人像等。这些人物造像大多表现的是女性形象。关于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和研究,提出了很多认识和观点,现概述如下。
一、对女性雕塑像的综合研究
海燕女士在“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女性雕塑像及相关问题浅议”一文中对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女性雕塑像进行了系统考察。该文首先概述了赤峰地区女性雕塑人像的分类(石、陶两大类)和发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勾画出赤峰地区石雕女性像的发展脉络:由半身栽置孕妇雕像向半身栽置女性特征不明显型变化;再由栽桩雕琢成细小弯曲的下肢,最终形成形体完整的倚坐式人物形象。分析了石雕女性像的年代,认为B型石雕像属红山文化时期。考察了石雕女性像的艺术风格,石雕像的 制作技术和摆放方法。对陶塑人像也做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女性雕塑人像的起源及流布、女性雕塑人像的寓意、出土石雕人像遗存的文化性质等。在结语中指出,赤峰地区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女性石雕人像系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最集中的一批史前石雕人像作品,它填补了我国过去缺少早期史前石雕像的空白,同时还以其古朴的写实风格及造型特点,有别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史前石雕像,形成了特有的区域风格,使赤峰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史前女性石雕像的重要发现地之一,在中国及世界史前史及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赤峰发现的石、陶雕塑人像同凌河流域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发达的陶泥塑女神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脉络,使西辽河流域成为中国史前文化中祖先崇拜出现最早并延续发展的地区,对于研究我国史前社会原始宗教的产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又给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西辽河流域增添了重要的文化内容。这些石、陶雕塑人像的发现,对赤峰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及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考,赤峰地区可能还存在着更早更古朴的原始崇拜内容。?譹?訛
马金花在“试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一文中,围绕原始女性塑像与雕像的发现、女性塑像与雕像的文化背景、女性雕塑的形体特征及艺术技法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中国女神像多属于肥瘦适中型,体态不太夸张。东西伯利亚、特别是贝加尔湖地区出土的女神像,可作为研究我国北部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女神像的参照系。
中国地域如此辽阔,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此之多,为什么大型女神像多出现在北方,出现在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地区而不出现在其他地区?这些地区与东西伯利亚之间是否存在共同性和相异性因素?
红山文化的女神塑像成批出土在祭祀遗址中,证明其功能是用于祭祀,已作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了。特别是完整的裸体女性孕妇雕像的发现,则可能是东北内蒙古一带史前艺术的一个特色。红山文化的人像雕塑题材多以女性为主,反映了此文化的特殊信仰理念。人体塑像大都缺乏头部或上半身,大小不同,数量不只是一两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出土的石雕人像下半身均为大写意。雕成圆柱状,固然是为了栽置方便,但也符合女性下部的倒三角比例。石雕人像插于地上,又显示了最早的“土”字的来源。不同地域的塑像也有区别:大凌河流域大型祭祀遗址中出土的与真人一般大小或更大的塑像不仅脱离了原始性,而且姿态固定,有特别的含义。而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出土的皆为小型塑像,带有浓厚的高原细石器文化特色,孕妇体型特征明显,如二道梁、西水泉遗址等。
无论东山嘴人像还是牛河梁女神像,由于它们均与具有某种祭祀活动的大型遗址相系,而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原始氏族公社的一个大变动时期,所以它们包含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牛河梁女神庙从各种角度观察较东山嘴时期的女神崇拜程度更高,已经升为民族神和部落神,堪称女性祖先崇拜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昭示着男性祖先崇拜时代的来临,积石冢中心大墓的发掘证实了这一点。生殖女神裸体雕塑向我们展示了5000多年前的西辽河流域原始居民的生殖崇拜的史实。辽河流域为主的人物雕塑艺术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身形态、神情特点和生育功能的深化认识,自我审美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先民对所雕塑的人像皆认为有神灵和灵魂附着其上,不管先民在上面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都可以从中了解到先民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人神观念、文化艺术、雕塑技艺等。
这些陶塑、泥塑及石雕人像的出土,进一步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出现了分工,甚至有可能存在某种高层次的专业机构,像牛河梁女神庙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造型准确生动的泥塑神像,则绝不是随便哪一个氏族、部落都能制作的,而应是属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范围的专业队伍,以高级能工巧匠为骨干,按照一定的礼仪要求进行专门的创作。
综合上述有关红山文化及其他一些北方文化的女性塑像或雕像题材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无论陶塑、石雕、玉雕人像,基本上属北方草原文化之产物,是目前所知中国远古最完美的人体艺术。?譺?訛
二、从原始宗教和文明史角度入手开展的研究
孙守道、郭大顺先生指出,大半拉山遗址中女神塑像、牛河梁遗址中的女神像、后台子遗址女性石雕像的出土,不仅显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技艺,同时这些艺术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从古代文献资料中去查找线索,有时参考有关民族学资料,但从这些资料中查找到的宗教祭祀和原始崇拜方面的信息和线索很少。这使得对原始宗教思想的研究受到限制。红山文化各遗址中人物造像的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证资料。这些人物造像属于实物,是第一手资料,具有真实性。特别是牛河梁遗址中的“女神庙”遗址揭晓,出土了大量人物、动物造像和祭祀器物等,为从考古学角度研究原始宗教思想史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民族学角度来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乃是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了用黄土塑造的五千年前祖先的形象,可以说泥塑的“黄土之神”就是民族之神。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头像为女神头像,在古代社会,女神象征生育、大地、收获,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体现,受到广泛崇拜。牛河梁女神像及群出的塑像是与祖先崇拜有关的偶像,表现出人们祈求丰收和对大地母神的崇拜。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发达和以女神为主要崇拜对象首先是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譻?訛
巴林右旗博物馆乌兰女士在“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史前人面饰初探”一文中认为人面饰是古代先民们雕塑出的人类原始崇拜的偶像。出土的人面饰是红山文化典型纹饰,为红山文化前期的文物。这些人面饰展示了原始先民对人面饰崇拜的重要性。人面饰由最初的石质人面饰发展到使用各类玉质人面饰,不是单一装饰品的功能,而是逐渐渗入了其他方面的社会要求,有一定的巫术内容,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原始社会,受“万物有灵”观念影响,往往采取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塑造各种神的偶像,作为人格化的原始宗教崇拜,因此在红山诸文化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像脸塑艺术。?譼?訛
杨福瑞在“红山文化生殖女神崇拜初探”一文中认为红山文化出土的女神像应是史前人类生殖观念的反映,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不断提升,氏族成员的生殖崇拜观念也在不断发展中,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融入了更高的文化观念——巫女神和女祖先崇拜中。这些塑像表现女性孕育的特征,这些孕妇形象能够直接表现出来的含义便是红山文化居民崇拜和祭祀生殖女神。由于生殖原因,加之女性在采集业及初期的农业等更多方面承担着主要角色,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男人,氏族社会的人们由关注生殖崇拜逐渐向更高的女神崇拜发展。?譽?訛
1999年在赤峰市曾发现了两尊女神陶塑,内蒙古日报张燕翎女士在“‘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女神陶塑”一文中称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红山时期”完整的生殖女神陶塑,这两尊女神陶塑头部完好无损,填补了红山文化女神像头部残缺的空白,向人们展示出先人高超的审美眼光和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可见,赤峰地区是中国原始社会生殖女神崇拜的真正发祥地。?譾?訛
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附近的后台子遗址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女性石雕像,汤池先生在“试论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一文中认为这首次提供了我国史前“维纳斯”(史前女性雕像)最完整、最典型的研究资料。从石雕的姿态来看有孕妇姿态的性质,与古代崇拜生育女神的习俗密切相关。滦平后台子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出土的众多石雕女神像形体大小相近,造型特征统一,没有高低等级之分,可能是若干对偶家庭分别供奉的家族保护神。在红山文化早期,维系社会的血缘纽带还是相当牢固的。?譿?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育成先生在“论后台子原始女性分娩系列石雕”一文中,认为后台子裸体女性石雕不是神像,不是女神崇拜,而是一组表现原始女性分娩过程、用来助产的史前巫术道具,它们粗犷稚拙而又庄重敦厚的艺术造型,强烈地折射出原始人类对孕妇的重视和爱护,这种爱是野蛮深邃的,又是十分细腻的,正是它驱动着史前先民不畏千难万险走出了远古洪荒。?讀?訛
陆思贤先生在“红山文化裸体女神像的神话考察”一文中讲到,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遗址出土的两件较完整的裸体孕妇泥塑立像在当时是被当作至上神灵来崇拜的,表现了先民的生殖崇拜。红山文化女神庙以泥塑猪龙配女神,以猪喻人,以示子孙繁昌,氏族兴旺。祭坛以女神为主神,并出土有猪骨等残骸,应是祭典用猪牲,说明红山文化的女神具有“豨韦氏”的神格。红山文化的裸体孕妇像可直接称为女娲像。女神庙具有祖庙的性质。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对女神庙的祭典是很隆重的,除了用猪、鹿祭祀外,还有音乐歌舞娱神。?讁?訛
在“红山文化裸体女神为女娲考”一文中,陆思贤先生认为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与祭坛出土的裸体女神像为古史传说中的“女蜗”。作者通过古书中女娲形象的描述与裸体女神像的形象对比,指出红山文化的裸体女神像为女娲像。女娲作为生育神、地母神、造物主的崇拜,在史前时代有着广大的分布面,史前时代具有生育崇拜意义的裸体女神像,均可名为“女娲”。?輥?輮?訛
于建设先生在“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一文中,从人物造像的材料选择及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来分析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和文明起源之路,认为红山文化人物造像选材广泛,有玉雕造像、泥塑造像、石雕造像、陶塑造像。雕塑技术上有高浮雕、圆雕、泥塑、镶嵌,线刻等方法,也有开坯、钻孔、打磨、抛光等技术手段。造像方法之丰富,材料选择之多样,技术运用之全面是之前人物造像中没有过的。红山文化人物造像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具很高的写实性,认为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应该是某个生命个体瞬间状态的真实写照。均应是真实存在过的威權人物的形象。其出现集中表达了人间神,即祖先神崇拜的事实。
从空间分布上看,目前发现的红山时期的具高度写实特征的人物造像集中在老哈河以南和努鲁尔虎山东麓地区。这一分布特点暗示了红山时代晚期的宗教活动出现了更加注重对先祖、先王祭祀、求助的事实;同时也是红山文化晚期人群的活动重心向东南方向大幅度压缩的证据。红山文化的人物造像应该有其规律性可言,即红山文化中出土的人物造像与“惟玉为葬”的现象相反,它们均不应该出土在墓葬中,而应该是存放在特定场合或随身佩带的祭祀偶像。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比起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时期的人物造像,面目神情更加丰富、清晰,个性更加鲜明,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红山文化石人像数量明显减少,陶塑人像明显增加,且选材更为丰富。
于先生指出,红山文化人物造像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对祭祀的重视;从造像分布和位置特点来看,红山文化晚期祭祀的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无论从选材、数量上还是造像的表现形式上都远远超过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时期。我们可以推断:人物造像是红山文化先民崇拜的祖神。?輥?輯?訛
田广林等人在“红山文化人形坐像研究”一文中提出,红山文化时代,那些被供奉在宗教礼仪场所接受世俗民众礼拜的神灵,其体态姿势是最显庄严端重的盘坐和垂脚高坐。在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坐姿人形造像的性质,既不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是有着某种特定宗教礼仪内涵的人格化神灵形象。兴隆沟陶质人形坐像的性质与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的发现一样,都属于神像。兴隆沟房址灶前出土的坐像是红山时代的家族保护神,而远离居住遗址的东山嘴祭坛出土的坐像,则代表的是当时的国中保护神。由祭祀到礼制,由巫者到王者,由部落到国家,这应该就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辽西模式。
通过各类红山文化坐姿造像,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当代社会所能见到的屈腿盘坐、垂脚高坐、跪坐、箕踞和踞坐等各种坐姿,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佛教传入中国的3000年之前,就已在辽海地区出现并广泛流行。其中,屈腿盘坐和垂脚高坐,都是供奉在家中的中霤和国中的坛庙之上的神圣造像所采用的体态姿势,其庄严郑重程度较之“两膝着地,以尻著跖而稍安”的中国古代传统跪坐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两种坐姿在当时都属于“正坐”姿态。如此说来,有必要对当年朱子所讨论的中国古代传统跪礼、坐礼和拜礼进行重新检讨。同时,对于传统的中西交通知识体系,也应予以重新改写。?輥?輰?訛
三、从艺术角度入手展开的研究
宋丙玲在“从红山文化女神头像谈中国古代唇妆艺术的产生”一文中提道:根据牛河梁红山文化彩塑女神头像的出土情况,至迟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唇部涂朱现象,经碳十四方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000-5500年。宗教需要是唇部涂朱现象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唇部涂朱现象应该是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并非仅局限于“女神”等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朱意味着红色,红色有神圣的意味。红色很早就为远古先民所接受和认同,并且有宗教崇拜的意味,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对红色有强烈的敬畏与崇拜心理,这种心理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基因不断流传,进而成为人类的潜意识,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情趣。作为宗教气息浓郁的红山文化,唇部涂朱而非涂抹其他颜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輥?輱?訛
杨思婷在“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一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女神头像与真人大小相同,可见是写实的。在写实基础上又进行了艺术刻画,“既强调外形轮廓的健美柔和,又追求内蕴神态的情感流露”。整个头像将女神的动人容貌和内在情感完美地融合,塑造了一个艺术价值极高的女神头像。?輥?輲?訛
连吉林在“内蒙古地区原始雕塑艺术初探”一文中,概要介绍了赤峰地区发现的雕塑品,特别是人像雕塑,认为人体造型艺术萌发于人类尚处于童年阶段的原始文化时期,它是插着原始宗教(或巫术)的翅膀而降临人间的。人形雕塑在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就有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兴隆洼和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也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石刻人体造像,其雕刻技法尚处于初期阶段,表现方法较抽象。从形态特征等情况推测这两尊石雕人像应和某种原始宗教有关。年代较之略晚的赵宝沟一号遗址发现有陶塑人头像,造型比例协调,头像具有较明显的女性特征。
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有陶塑妇女人像,敖汉旗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雕刻有裸体女人像的豆把等,这类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陶塑妇女人像在邻近的辽宁西部红山文化遗址中有较多的发现,雕塑手法已趋于成熟。这些雕塑品的形态特征与史前世界各地的女性雕像有着相当的共性,为早期人形雕塑的历史及原始宗教意识等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輥?輳?訛
四、人形雕塑像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在属于新石器文化的大半拉山遗址中发现了两件石雕饰件,石雕人面像和蛇形配饰。林西县文管所王刚先生在“林西县发现红山文化石雕像”一文中认为这件石雕人面像可能是当时人们用来悬挂的被神化了的人面像,认为它可以保护自己和氏族部落兴旺发达,是与原始崇拜有密切联系的。蛇形配饰是古人经过长期的思考,准确选择取舍,抽象概括并神化了的崇拜实体。?輥?輴?訛
翁牛特旗博物馆庞昊先生在“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陶塑人面像”一文中提到,2006年翁牛特旗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中,采集到一件红山文化时期陶塑人面像。该器物采集于翁牛特旗广德公镇铁匠炉村南的一处红山文化时期遗址。遗址位于少郎河南岸的山上,高于河岸近300米,山顶部地势较为平坦,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及石器。这是翁牛特旗首次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史前陶塑人面像。因未做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有些信息很难掌握。但从已知赤峰地区发现的几件陶塑人像看,这件陶塑人面像也是与原始宗教崇拜及生殖崇拜有关,是用偶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崇拜。它的发现对研究史前社会对祖先的崇拜、原始宗教的产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赤峰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輥?輵?訛2006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大庙村南1号遗址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兽面陶塑,庞昊在“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兽面陶塑”一文中认为这件兽面陶塑像,雕塑细腻娴熟,形象逼真,表明红山文化时期雕塑艺术已趋成熟,具有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一件精美的原始艺术品。?輥?輶?訛
据朝格巴图,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漢苏木牧民挖那日斯台灌渠时,在那日斯台村东南约1000米处发现石雕人像一尊,而后移交给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这件石雕人像是造型风格古朴典雅、技法娴熟、比例均匀、制作最完美的史前石雕艺术品。石雕人像为裸体,未见性的特征。那日斯台村位于巴林右旗旗所在地大板镇东南约30公里处的巴彦汉山东麓余脉“密绿大坝”的南侧,西拉木伦河支流查干木伦河西岸的高台地上,石雕人像就出土在村东南查干木伦河北岸向阳台地上。在石雕人像出土的遗址上采集到属红山文化的外表似有红衣、图案多已不清的泥质红陶片,证明这里当时是一处面积较大的红山文化遗址。
这尊石雕人像与兴隆洼文化时期石雕人像有明显区别。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整体雕琢工细,造型庄重敦厚,艺术水平有显著提高。因此认为这尊石雕人像基本上属于红山文化早期遗物。它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文化的认识,证明了当时除了女神崇拜的造像之外,还有神偶崇拜雕像的存在,这标志着红山文化雕塑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对于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特别是从艺术和审美角度开展的研究,存在很大局限。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应当站在一定高度,以世界史视野,通过将红山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人形雕塑像进行比较研究,定会有很多重要发现,特别是对探究史前文化的渊源关系,可能很有裨益。
注 释:
海燕.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女性雕塑像及相关问题浅议[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01):39-48.
马金花.试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02):58-65.
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J].文物,1986,(08):18-24.
乌兰.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史前人面饰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168-173.
杨福瑞.红山文化生殖女神崇拜初探[J].松州学刊,2008,(04):58-61.
张燕翎.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女神陶塑[J].实践,1999,(11):45.
汤池.试论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J].文物,1994,(03):46-50.
王育成.论后台子原始女性分娩系列石雕[J].文物季刊,1997,(01):57-61.
陆思贤.红山文化裸体女神像的神话考察[J].文艺理论研究,1993,(03):79-84.
陆思贤.红山文化裸体女神为女娲考[J].北方文物,1993,(03):33-36.
于建设.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J].北方文物,2014,(03):25.
田广林,周政,周宇杰.红山文化人形坐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699-706.
宋丙玲.从红山文化女神头像谈中国古代唇妆艺术的产生[J].民俗研究,2005,(03):195-203.
杨思婷.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一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社版),2012,(02):1-2.
连吉林.内蒙古地区原始雕塑艺术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04):103-106.
王刚.林西县发现红山文化石雕像[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02):94.
龐昊.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陶塑人面像[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02):122.
庞昊.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兽面陶塑[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02):9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