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话教学要三问
2018-09-14祖秉权
祖秉权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教学内容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定认知基础之上。在这样的前提下,语文对话教學的开展该有三问,这三问起于教学之初,终于教学之后。先教再问、为学而问、学后深问,在三问的起领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双主”特点才会得到应有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对话教学 课堂问题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语文教学中对话活动的展开需要问题的引领,这也是课堂预设的核心,它要富有实效,引导探究,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已有认知。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进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真正地落实了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特点。我觉得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展开该有“三问”。
一、先教再问
教学中对学生所提的问题,首先保证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的。这样,学生运用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后,不仅夯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成功愉悦感。进行“散文诗”单元教学时,我用析词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了“象征”手法怎样运用在文中:“象”是具体的物象,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具体事物;“征”是表露出来的迹象,也就是作者在描述的具体物象下面隐藏着的内容。“象征”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并且此彼相联,此出彼现。大家在具体的阅读中要明白作者言的是什么,他要表达的“意”又是什么。
我们曾经学习并背诵过宋代周敦颐的一篇名文《爱莲说》,大家回想老师刚才所讲“象征”手法的使用,分析在《爱莲说》中,象征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在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和风度气质的具体描述中,我们感受的不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类人——和莲花一样的君子。那么,周敦颐先生先言说莲花,意则在赞颂不流于俗的君子。明白了“象征”如何运用之后,在接下来对巴金先生的短文《日》、《月》和高尔基的《海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种手法的把握,查找相关的资料,发现一下在三篇文章中“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
二、为学而问
日常语文对话教学中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老师预设的问题要能围绕重点,力争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切忌随意问、零碎问。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提问干脆利落,直奔主题。这样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设计出来的,所以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我在进行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课的教学时,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了名为“品孤独,说成长”的大问题。紧紧抓住课文标题的“孤独”一词,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在读懂杜小康的故事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孤独”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们很有兴趣地去品味文中表现杜小康生活在孤独之中的文字,然后联系故事内容,人物情感,分析这样的孤独处境对其成长有何作用,并联系到自身的某些经历。
三、学后深问
课堂对话中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之后还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样的问题设计要有深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我觉得这是课堂对话中必有深度的一问,这一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更是生活,语文更是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之后,要求学生抓住小说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为“大约”或“的确”,做一个明确的交代。这个问题使得课堂对话教学得到延展,学生们的续写内容是他们对原小说的再创造,是他们对鲁迅笔下“吃人社会”的再认识,是他们对小说人物的同情与批判。在学生们的笔下,孔乙己命运更加多舛:
孔乙己艰难地用手走出了人们的视线,一路上他感到有人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这就是孔乙己,他居然敢偷丁举人家里的东西!
一阵秋风过后,孔乙己扯了扯自己的破夹袄,但是仍然挡不住刺骨的风。孔乙己绝望了,他奋力地撑起身子向河边走去,当河水要浸到他的脖子时,他似乎听到有人在喊他,仔细一听,原来是“孔乙己,你还欠我十九个钱呢!”孔乙己闭上了双眼,沉入了冰冷的河水中。
第二天,平静的河面上,漂浮着一个破破烂烂的蒲包。岸上的人们来来往往,说说笑笑。
续写梗概三:孔乙己从咸亨酒店出来后,遇到了以前吃过他茴香豆的孩子们,小孩子见他很可怜,便丢给他一个包子,但是孔乙己口中却道:“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孩子们看着他滑稽的样子,便笑着跑开了。
入了冬,孔乙己裹着那件破夹袄,蜷缩在墙角。他已经瘦得皮包骨了,胡子全白了。肚中饥肠辘辘,他不由自主地爬向了街边的小酒馆,未进店门,便听到呼喊声:“伙计们,快把这个讨饭的扔远点。”孔乙己在迷迷糊糊中,被人扔到了大街中间。
又饿又冷的孔乙己再也没有力量爬起来了。
语文对话教学中需要如此三问,是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的些许体会。可能存有一些尚待商榷之处,期望同行指正。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