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边疆地区精准扶贫的创新思考

2018-09-14苑帅民孙增德

社会科学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基础设施一带

苑帅民,孙增德

(1.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2.山东青岛市委党校,山东 青岛 266000)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呈现诸多新特点,迎来真正的攻坚期和克难期。一方面,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部分偏远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针对这些区域的扶贫对精准发力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西部边疆地区的交通地理区位偏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投资成本高、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发展落后,尤其是产业培育的市场机制发育相对不成熟,且面临金融资源匮乏的窘境。应立足现状,深入分析西部边疆地区脱贫的重要性及其致贫根源,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符合西部边疆实际的“精准扶贫”措施,推动西部边疆地区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脱贫、发展。

一、“精准扶贫”亟待弥补的短板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宏伟构想,是包括西部边疆地区在内,沿线国家地区、地区共赢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西部边疆地区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和资源优化的重要地域。西部边疆“追赶超越”发展,在扶贫攻坚中实现完美收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边疆精准扶贫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其中“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而“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该战略旨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实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为核心的创新性发展模式。在提出之初,国家就对其核心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那就是要尽可能的促进经济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转、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范围更广、水平更高、层次更深的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框架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最直接体现,其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具体的战略理念。而西部边疆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发展对象,这样看来,两者在地域上高度重合,发展重点都指向西部,尤其“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明显指向西部。同时,它们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克服中国发展的短板,推进持续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持之不懈的努力。[1]因此,精准扶贫思路与“一带一路”战略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推进西部边疆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两者互相补充,并肩前行,最终融合为一体,形成强大的发展模式。

开放发展是西部地区的根本出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部边疆地区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西部地区做好对外开放的准备工作,加快形成走向国际化舞台的贸易合作发展新模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为西部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机会和机遇,而且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有机融合,可对西部边疆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并增强当地居民的对外开放意识,逐步转变传统封闭自足的心态,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毫无疑问,“一带一路”的建设方案将有力促进西部边疆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会更深入地推动与周边国家及相关贸易国的经济往来。其在吹响“精准扶贫”攻坚号角的同时,也给我国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在现阶段,“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无缝对接,将其理念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框架中,为区域发展提供明确的战略指导。[2]

(二)西部边疆“精准扶贫”的实现可为西部发展注入新动力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会形成合力,成为西部边疆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边疆地区经过多年的扶贫建设,已大幅度降低了贫困人口比重,但扶贫工作还较粗放,依旧任重而道远,有待进一步改善。扶贫任务重大而艰巨,现有手段力有未逮,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所处形势,为西部边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注入强劲外部发展动力。其效能主要表现在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引入雄厚发展资金等方面。

首先,西部边疆地区的“精准扶贫”将有效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扶贫,从根本上来说要彻底解决居民的温饱问题,需从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紧急的问题抓起。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变输血为造血”的理念贯穿于战略实施的始终,集中精力优先解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问题,如道路铺设、互联网建设等等。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避讳有力带动经济地发展。

其次,西部边疆地区的“精准扶贫”能够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无论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会带来众多就业机会。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虽然“精准扶贫”政策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机会,但新增加的岗位对劳动力的素质有更高要求,因此西部边疆地区要想把握住这样的就业机会,就需对当地居民开展就业素质培训与再教育,努力发挥劳务市场的指引作用,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人口红利的释放,逐渐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优势。而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也会增加就业岗位。当然,技能培训既要符合工作岗位要求,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能对其自身有提升作用,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在落实这项工作时认真规划,细心部署,妥善安排。从根本上来讲,要想切实提高西部边疆地区的农民素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扶贫教育工作力度,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享受到国家的教育福利,切实保证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向国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事实上,不仅贫困居民需要进行文化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也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这些实施起来,自然会增加就业。

再次,西部边疆地区的“精准扶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域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的状况。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展开将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国家财政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各种商业银行也会乘势而动,为各种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因此,西部边疆地区的贫困农村在国家推进“精准扶贫”中将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缓解西部边疆地区资金一直短缺的问题。当然,西部边疆地区所获得的建设资金虽然雄厚,但与“精准扶贫”的任务相比,仍显不够。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整合资金,统一管理,把钱用在刀尖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严格杜绝贪污受贿,确保资金流向公开透明,管理工作受到有效监督。应加以注意的是,将资金运用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开展的项目众多多,资金会常感不足,见效也需有个过程。人民最关心、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仍旧难以在短时间内全盘解决。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按行业类别决定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向和金额,对需要支持的领域和地区要给予充分的扶持与协助,并不断增大对农业、水利、交通、发改、财政、民族局等部门的资金扶持和调控力度,从而实现资金的高效率投资与运转,充分利用有限的援助资金。更关键的是,当地政府需尽可能地为中小微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尽快转变传统的融资方式,努力在创新理念驱动下建立全新的担保方式,为初步成立、缺乏资金的企业争取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当地政府部门也会不断探索并建立以“服务三农群体”为目标的村镇银行,积极提供可靠的资金援助支持。另外,还会积极争取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投资和赞助。这自然会改善西部边疆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其可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西部边疆“精准扶贫”可优化区域市场,助推产业升级

西部边疆地区发展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着相关互动关系。我国“精准扶贫”的系统政策为西部边疆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改善、资金的流入、高素质人员的涌入,而这毫无疑问会促进西部边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而扶贫不仅要提高当地贫困居民的收入,也要改善其生产条件、投资环境,并搭建致富平台而使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具有自我造血能力,这无疑也会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3]因此,西部边疆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可以在未来3年内有机结合,实现互相推进。

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看,中国西部边疆贫困农村的“精准脱贫”将为全人类向贫困宣战并最终战胜贫困积累经验,树立标杆,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背景下有力促进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逐步加强各国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包容理解。“一带一路”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在全球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经济要素有序而高效的自由流动、资源更高效的配置和多样化市场的相互融合,进一步促进贸易国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范围更广、水平更高、层次更深的区域合作,努力搭建稳固、健全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从这个宏伟构想提出到现在,我国不仅与沿途众多国家签署了诸多跨领域的双边贸易项目,也完美地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展开了和谐有序对接。特别是与沿线有关国家在基础设施相互连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贸易沟通、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大大促成了众多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绘就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不仅会促进我国西部边疆,而且会促进沿线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

图一 2013年至2017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统计①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精准扶贫是在传统扶贫工作上的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指针,也是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力推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对推进西部大开发做了详细的规划。未来几年,国家会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这自会不断推进内外联通通道和区域性枢纽的建设步伐,优化边远落后地区的外部通行状况。还会设立一批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大门户城市开放力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4]此外,《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统筹规划沿江工业与港口岸线、过江通道岸线、取排水口岸线,建立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等。这些政策和举措,无疑为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有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毫无疑问,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精准扶贫”不仅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二、西部边疆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巨大进步。世纪之交,我国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边疆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表一可知,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在地缘位置、产业结构、金融资源、人才技术和贸易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我国西部边疆仍有大量贫困地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和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瓶颈。[5]在经济“新常态”下,为突破资源和市场约束,西部边疆成为中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优化经济区域布局和健全国内外统一市场流通机制的重要依托和有力抓手。推进“精准扶贫”,除党和国家要在战略规划和宏观政策层面进行疏通衔接外,地方政府也要借此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应对来自多方面、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难题和政策配套问题,促进西部边疆经济、社会、产业和贸易发展。[6]“精准扶贫”作为中国统筹国内区域和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在为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带来重要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由西部边疆地域情形决定的诸多困难。

表一 中国14个贫困片区及其交通优势度统计表①新华社.我国贫困人口、地区及形势,,http://sszlsc.banyuetan.org/chcontents/xlzl/tpdjs/201621/2897.shtml。

(一)西部边疆地区地理状况不佳,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精准扶贫”最终要落实在产业培育上,而产业培育对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高要求,同时也要兼顾其他状况,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当地政府在落实项目建设时需考虑周全,悉心布置,切实契合结合西部边疆地区的生态条件。事实上,西部地区由于处在边疆地带,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宜居性较差,尤以青藏高原天气严寒、海拔很高最为突出,这些地理条件成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回避的障碍。另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雄厚的资金链做支撑与靠山,尽管亚投行的设立出发点就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但其资金投入也是有选择性的,数量也有限,不一定能充分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从图三可知,仅以教育资源为例,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县级小学不仅数量少,而且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未来其需要的教育资金投入依然巨大。

(二)“精准扶贫”中的区域协同意识薄弱,制约要素流通

首先,跨部门之间的协作,困难较多。在宏观经济方面,国家间的跨部门协作是一国有效贯彻实施发展战略的必备前提。但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会触及到不同的利益体,需要部门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协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经济贸易合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精准扶贫”中的产业培育项目涉及部门和地域较多,利益体也参差不齐,因此不同部门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解读会迥然相异,合作之路困难重重,经常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调解。

其次,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尚待完善。西部边疆地区的“精准扶贫”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即引进要素,培育产业,并将区域内的产品、人力资源和服务通过市场输送到其他地区。在此过程中,企业经营范围将不断扩大,在引进项目经验、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过程中,会牵扯各部门利益,在工程实施阶段往往需要跨越多道门槛,经过层层审批才能展开建设工程。现阶段,中央领导层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政策,而在各级部门有效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广泛落实时,这样的简政放权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势必会触及某些部门的整体利益,形成更深层次的利益格局,所以在政策落实与推动中,将遭遇巨大的阻力,这就要求相关领导人要审时度势,谨慎部署放权方案,使得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日渐完善。

再次,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尤多。如果说政府部门的内部协调对西部边疆地区“精准扶贫”项目形成影响,那么非政府跨部门协调合作的困难更是难以想象而又不可估量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非常普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不容乐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经济贸易部门与产品生产部门,消费者与生产者,非国有经济体与国有经济体等多种不同复杂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

表二 全国县级小学资源密度分布统计表①搜狐科技.全国县级教育资源分布数据,http://www.sohu.com/a/163291429_205809。

(三)西部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较低

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四十年,并取得了卓越成效,但西部边疆地区,尤其是重度贫穷带的封闭倾向依旧非常突出,少数人认为外部开发者在建设过程中,掠夺了当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当地文化传统等等。统计显示,除重庆以外的西部11个省区市的外贸依赖程度处于全国的落后水平,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外资利用额都处于平均水平之下。这说明对外开放战略对西部的拉动力不足,未能有效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开放程度较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都是由东往西的梯级式开放战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优势不足,从而最终导致了东部和西部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二是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交通落后,运输成本较高,外贸从业者的利润空间小,高成本严重影响了西部的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7]

(四)西部边疆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协同难度高

西部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民族众多,不同民族间的社会、文化、经济差异十分明显,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大的矛盾冲突。民族间的冲突与摩擦问题能否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安危,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战略能否顺利推进。举例来说,新疆的稳定关系系着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定,西藏的稳定关系着西南地区的稳定,内蒙古的稳定则关系着北方地区的稳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部地区各民族的友好和睦相处、和谐稳定是保障“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基本条件。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是无法回避的,贫富差距问题非常突出。一般情况下,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又是唇齿相依的,宗教信仰上的迥然相异会使民族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难以协调;另外,还有其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造成其对汉族的敌视。事实上,上述问题只是制约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在操作中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与突发状况,这无疑会给“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带来诸多困难。[8]

三、西部边疆地区“精准扶贫”的推进路径

当前,现代交通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早已将中国西部边疆地区与内地融为一体,已纳入中国现代化、融入全球化的整体进程。认清形势,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是推动西部边疆发展和实现“精准脱贫”的必然需要。为在“互联互通”中整合国内外市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造福沿线沿路人民,并推进我国西部边疆发展,“精准扶贫”在造福边疆偏远地区贫困人口的同时,还要为中国在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添油加力。西部边疆地区“精准扶贫”能否实现,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其既为边疆区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动力。立足上文分析,推进西部边疆地区的“精准扶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西部边疆地区脱贫意愿,将产业扶持纳入全要素市场建设

“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产业的培育,而产业的培育离不开要素市场的优化。“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又要切实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获得相应的开发成果,并逐步培育起西部边疆地区居民共同富裕的理念。[9]西部边疆地区居民是此一扶贫开发的实际受益主体,同时也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必须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各项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发展基础产业,培育新型产业,转变以往孤立封闭的发展观念,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使创业创新激情得到激发,“造血”机能日益强大,最终彻底根治西部边疆的贫困问题。同时,产业培育离不开市场机制,西部边疆贫困地区地缘相对封闭,是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成为制约要素流入和产业培育的重要瓶颈。对此,各地政府在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先要“扶志”的同时,还要抓住产业扶贫关键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区域要素市场并将其与区域产业培育的规划进行准确对接。[10]

(二)打通基础设施关键节点,为扶贫产业打造良好温床

边疆贫困地区多属地形复杂、位置偏远的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困难多、成本高。但是,西部边疆偏远地区资源却非常丰富,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脱贫动力,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便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11]同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在一定长度上依托于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地区间基础设施的有效连通是“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在诸多基础设施中,西部边疆地区要以交通基础设的连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眼点,科学规划路线设计,优先建设关键通道,抢铺重要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大大提高交通要道的畅通水平。当然,西部边疆地区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准确把脉,认真分析项目投入产出结果,充分考虑投资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切实规避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低收益建设,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制定出与当前当地条件相吻合,兼顾各方利益而又效益显著的建设方案。[12]另外,西部边疆地区还要在“精准扶贫”中出台针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扶持政策,通过财政扶持、引导企业投资等方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和融资效率。

(三)改善边境贸易机制,提高边疆贫困区的外向通达性

西部边疆地区之所以给人留下偏远印象,主要是由于长时期以来在海洋经贸思维下人们认为其离海较远所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恰恰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强调“海陆兼顾”,尤其是高度重视通过高铁等现代陆路交通运输方式提高陆路贸易的通达性。“一带一路”改变了传统经贸的发展思维,我国在健全西部边疆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重视边贸口岸建设,改善边贸管理机制,提高通关效率,创新贸易结算方式,增加口岸数量,从根本上改变西部边疆在海洋思维下存在的地缘封现状。现阶段,“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国家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复杂多变的,各国之间经常存在贸易摩擦与政治冲突。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包容理解与相互信任,是实现其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知识生产力,西部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文化相近,有利于开展人才交流、民间交流,搭建人文桥梁,促进丝绸之路国家间的沟通与贸易合作。旅游业是促进地区间经济合作和人民感情的重要贸易手段,国家间友好的旅游合作一方面可以大大加深对彼此国家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投资与交流中消除偏见和误解。鉴于此,西部边疆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环境优势以及独特的人文资源,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在尊重和理解包容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推动经济贸易合作的友好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13]

(四)夯实民族共同繁荣思想基础,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大局

西部边疆贫困地区多属少数民族地区,此地“精准扶贫”的实现依赖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需要一个和平友好的邻国关系。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平等、团结、合作与共同繁荣原则,并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证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实现“精准扶贫”所提出的各种规划和具体政策都依赖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为此,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和西部边疆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从现实角度来看,推动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待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取决于相关群体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程度。西部边疆地区应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但要加强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合作,而且要更加注重“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同时,在地方政府促进“一带一路”战略与“精准扶贫”对接的目标时,还要在政策设定上充分考虑民族关系问题,努力消除民族矛盾,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

(五)打破行政藩篱,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精准扶贫”政策准确对接

“一带一路”战略两路并进,在秉持海洋思维的同时,还兼顾大陆发展,是不同于中国古代和前苏联大陆思维,也不同于西方国家海洋思维的陆海兼顾、联动发展的全新开放模式与秩序构建方式,符合中国及沿线国家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利益。[14]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涉及西部9个省份,其中不乏新疆、云南等边疆省份。该战略的实施必将在互利共赢中推进沿线国家,尤其是包括边疆地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乃至对东部地区黄金海岸的“追赶超越”发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会整体优化边疆贫困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提供新颖而强大的动力。在“一带一路”战略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对接上,其中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打破行政藩篱,形成“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规划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从国家到地方基层政府要上下联动,动态沟通,在西部边疆地区打破行政区划的约束,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提高协作效率,使得“一带一路”战略带来整体脱贫效益。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基础设施一带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