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视野下的鲁南民歌“姐儿妞”

2018-09-14刘蕊蕊

齐鲁艺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郯城县小调民俗文化

刘蕊蕊

(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一、“姐儿妞”民俗歌曲的起源

在郯城县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要听姐儿妞,一溜山根到泉头”。“姐儿妞”发源于苏鲁交界,深受鲁文化、楚文化及运河文化的影响,是主要流传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泉源乡的民间系列小调。它在鲁南、苏北地区乡村民众中广为流传,至今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是鲁南人民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姐儿妞”在马陵山一带传唱,蕴含丰富的民俗生活内容,经过当地村民长期的修饰、加工,日渐丰富、成熟。“姐儿妞”的歌词中保留着鲁南地区特有的方言,直接表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具有鲜明的特色。音乐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及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姐儿妞”在鲁南人民百年来休闲娱乐或者民俗节日活动等场合中能得以广泛流传,是由于它将鲁南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等内容通过音乐载体形象的表现出来,充分反映现实生活。这种与现实紧密的联系将“姐儿妞”与民俗活动相融合,它既承担当地人主观情感的倾诉,又将当地劳动人民现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展现出来,使这些丰富内容在“姐儿妞”音乐中有着生动而广泛的艺术化反映,对我们探究音乐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姐儿妞”的起源,当地人认为可用一个故事解释:传说,早年间在马陵山下有一个富户,他有个女儿,乳名为“妞”。小妞十分聪慧,既识字又长相秀丽、心地善良。她成人之后,情窦初开,瞒着父亲,与家中一个青年长工相知相爱,并私定终身。平日里,小妞总是告诉富户说她要去田间地头帮忙做活,但实际上每次都是偷偷与长工见面。最终他们的事情被富户发现,富户觉得自家生活条件良好,长工配不上他的女儿,拒绝与长工做亲,还想方设法阻挠二人见面,并且把小妞软禁起来。小妞被困房中,思恋长工,她回想着自己与长工相识相知的场景,创作了72首凄凉的民间小曲,将自己的甜蜜回忆融入其中,并不分昼夜的吟唱这些曲子,以解相思之苦。某一天,她将这些歌曲用笔记录了下来,虽然花费了整整一晚才誊抄完,但她内心感到十分喜悦。等到天明时分,小妞在检查歌词时,发现部分用词较为露骨,害羞的她感到不甚妥当,同时,想到家人的阻挠,自己也无法与长工继续相恋,便自尽于房中。小妞的死并没有带来很大的波澜,但是她写的歌曲被前来料理后事的长工发现并收藏起来,使得这些歌曲得以保存,至今仍在流传。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是,“姐儿妞”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虽然具体发源年代已不可考,但是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认为其产生于距今五六百年,也就是说,“姐儿妞”可以上溯到元、明时期。元末明初,郯城一代常年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不仅促进了“姐儿妞”的产生,而且促进了“姐儿妞”的发展与传播。“姐儿妞”之称因其歌词开头惯用第一人称“姐儿俺”而来,是生活在郯城县马陵山一带村民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这两种说法毕竟只是传说,经过实地考察后可以看出,“姐儿妞”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在马陵山一带村民们的努力,正是由于他们不断的传唱发展,使得“姐儿妞”民俗歌曲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小曲。

二、“姐儿妞”民俗歌曲的演唱形式及表现内容

其次,从“姐儿妞”的内容来看,它主要表现被束缚的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价值观,与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曲词简洁、流利、易懂,擅于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例如从《五只小船》的歌词内容来看,它以农村生活中的常俗事物如蔬菜、粮食、家禽畜生、钱财来起比兴,烘托出情哥哥对小妹子的喜爱,并且其中大量使用衬词、衬腔等,使演唱更加灵活,其歌词多用农村俚语,使人听了倍感亲切;另外《放风筝》描绘出当地人们在日常外出踏青、游春等玩乐活动中,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尽兴游玩的场景,歌词中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和赞美,从而表达出人们欢快愉悦的心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日常欢乐生活的场面;还有展现生活劳作情景的《小五更》,虽然歌词结构短小,但感情真挚,坦率的表达出辛勤劳动,向往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看花灯》一曲中我们仿佛透过当地人的目光,看到了花灯节日里热闹的场面,充分寄托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期盼。从这些歌曲中可以看出,“姐儿妞”鲜活地存在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与追求,是民俗文化中的珍品。

“姐儿妞”通过口口相传,内容篇幅或长或短,都能够简洁明了的概括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虽历经几百年,但其深刻内涵仍为人们所认同,这体现出音乐在变迁中的固有特性。同样的,它通过情感语言将变迁中的具体民俗生活内容直观展现出来,为探究“姐儿妞”小调与民俗活动的变迁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从“姐儿妞”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来看,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主要用来表达当地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故事、日常的生活劳作以及自然风光等内容。因这种民俗歌曲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利于在传唱中抒发感情,同时,歌词融入了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使得其地方特色更加突出。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根据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姐儿妞”进行艺术加工,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现今依然对当地民俗活动等有着重大影响。它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以反映人民生活现实的情景居多,很多歌词内容也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该歌曲在流传中,本已带有着现实丰富题材,配上伴奏乐器后,更成为直击人心的抒情小调。它的变迁也为当地民俗活动增添了丰富内容,对于探究当地民俗文化的变迁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传承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如何将历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曲——“姐儿妞”在当下有效传承,并发掘传统“姐儿妞”的流变规律,将其“母曲”进行创新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的“新姐儿妞”,是目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三、“姐儿妞”民俗歌曲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20世纪60年代初,“姐儿妞”逐渐淡出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几近失传。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高龄老人才能唱出部分曲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听过“姐儿妞”这个名称,根本不了解它的内涵与歌唱方法,而随着一些老人的离世,青年人的培养工作还没有开展,阻碍了“姐儿妞”的传承与发展。不过幸运的是,仍有一部分歌曲在被当地人所传唱,如《五只小船》就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全国播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省艺术馆曾派有关专家到郯城县乡村实地采风,发掘优秀的“姐儿妞”曲目,但就现状来看,留存曲目也仅仅只有几十首。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为郯城县“姐儿妞”歌曲的研究与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近些年,郯城县文化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姐儿妞”实地调查,进行深入的发掘、整理及保护性工作,成果有:40余首“姐儿妞”的歌曲录像,近千张图片资料及2部宣传片。依靠这些成果,“姐儿妞”于2016年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相关的是,一些文艺演出团体还把风格清新的“姐儿妞”曲调重新填词包装,或改编成小戏曲,或配以民族乐器伴奏演出,极大的吸引了群众对民间小调的兴趣,增添了其艺术感染力,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目前,理论界对“姐儿妞”的研究十分匮乏,现有的针对“姐儿妞”的研究基本上是以郯城县地方政府机构——郯城县文化馆为主体进行的资料发掘、整理及保护性工作,但就“姐儿妞”专门的、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尚未出现。可以说,国内对其研究尚属空白。虽然,现今仍有许多相关人员在努力发掘“姐儿妞”的资料,但这类资料依然缺乏,因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姐儿妞”的研究,推动其传播发展。从它的传播现状来看,当地政府对“姐儿妞”传统民俗小调的宣传力度仍不够。同时,当地“姐儿妞”的传承人员不重视这类民俗歌曲的普及,青年人亦对民俗歌曲的兴趣不高,导致这一民俗歌曲的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总的来说,“姐儿妞”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但它的发展对于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做好民俗小调的保护工作。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保护传统文化的机制。我们要使“姐儿妞”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借鉴当地姊妹艺术,运用多种媒体传播方式,拓宽人们欣赏民俗小调的渠道,也要不断的丰富内容,提高其生命力,培养保护“姐儿妞”等民俗小调的良好氛围;政府也应为保护民俗小调的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或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如举办类似于民俗歌曲竞赛、开办民歌节日活动等,支持和保护“姐儿妞”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督,保证拨出的专项资金确实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应该逐步建立起保护民间音乐的专门队伍,设立特定的民俗歌曲教育机构,努力培养出一批传统民俗音乐的专业人才,定期对民俗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其次,从个体层面上讲。第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要顺应时代背景,推动“姐儿妞”民俗音乐文化走向新的起点,将依靠口耳相传形式的传承方式转变为科学有效的教育传承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其在当地学校中以专业课或者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加强学生对保护“姐儿妞”等当地传统民俗小调的意识;第二,充分调动当地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文化的保护不是仅靠一己之力就可做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当地文化部门应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及时开展相关传统民俗小调音乐文化活动,吸引大众参与,增强他们对“姐儿妞”民俗小调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保护“姐儿妞”民俗文化中去。

四、保护民俗歌曲文化的重要性

民俗歌曲作为人类生活实践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进化不断地演变,形成了其独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性等诸多特点,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创造的民族。就本文的研究对象“姐儿妞”民俗小调而言,它是有效展现当地现实生活风貌的民俗艺术,并在世代流传中,不断吸收每个时代的丰富营养,从而体现出它独有的艺术特色。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竞争愈演愈烈,有观点认为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今已不具备竞争力,但实际上,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今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其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今,越来越多的民间传统音乐濒临消逝,虽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意识到其濒临消逝的危险,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如调研、收集曲目、申报非遗、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但终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逐渐消亡殆尽。因此,探究“姐儿妞”民俗文化有助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乡村文化志、中国民间歌曲艺术的研究。“姐儿妞”民俗小调为传统民俗文化增添了独有的色彩,在不断探究“姐儿妞”民俗歌曲深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使之不断吸收优秀内容,并适当的加以变革创新,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民俗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等而产生的文化,并通过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出来,因而它是本地区群众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最生动、最有力的体现。尤其是经过历史筛选传承下来的民俗,更印证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姐儿妞”记载着鲁南人民丰富的生活,是当地人民历代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它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我们在看待传统民俗文化时,不应片面的将其当作发生过的历史来对待,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认识到它独有的特色,并与我们的现实情况相联系,发挥它的价值功用,就如“姐儿妞”在历代相传下形成的独特曲调,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且最能直接表达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鲁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其次,我们不能否定各地区间的民俗文化,而要辩证的看待,找寻它们现今仍具有的特色,并发挥其蕴含的优秀内容,同时适当的对其加以创新,使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内容。

结语

“姐儿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艺术文化,能够赋予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产生积极的教育功能,对社会产生有益的作用。“姐儿妞”展现出郯城世代相传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风采,对当代群众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珍宝。随着文化大融汇的加快,我们更要加强对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姐儿妞”民俗歌曲的研究、保护以及传承,使鲁南传统音乐文化为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郯城县小调民俗文化
解放战争时期还乡团的由来、危害与瓦解——以郯城县为中心的考察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银杏红茶”助农增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郯城县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分析
早春土豆播种忙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