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经典文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18-09-13赵茜刘娜

参花(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新媒体

赵茜 刘娜

摘要:传统的经典文学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当今的新媒体形势下,应利用新媒体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学阅读。具体方法有:利用新媒体条件与文本对话;新媒体条件下的个性化学习;利用多媒体创造文本解读新形式;利用多媒體延展课堂空间以及多媒体阅读新模式的建构。力求为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 文本对话 个性化学习 新模式建构

对于中文系大学生来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阅读经典既能更好地理解文学史上的思潮流派,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由于文学经典的数量庞大,加之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用传统的方法阅读文学经典,往往达不到特别理想的效果。在如今这个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特质,更好地引导学生多样化地阅读经典,进入经典,理解经典,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利用新媒体条件与文本对话

经典文学作品是历经时间的检验而留存下来的珍品,无论是作品的人物,还是其主体意蕴、叙事方法,都有无限延伸理解的空间。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新媒体环境让文学经典呈现方式多样化成为了可能。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用音频、图像、影像资料等让学生以多感官解放的方式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唤起学生潜在的对经典文学文本的兴趣。例如引导学生阅读托尔斯泰经典名作《安娜·卡列妮娜》时,由于这部名作被多次搬上银幕,所以有许多电影改编版,将这些版本的片段剪辑成短片,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二度创作对于安娜形象的个性呈现,可以就此提问学生,哪个安娜更符合你的想象?为什么每个安娜的形象会如此不同?托翁在小说中又是如何描述安娜的?由此带动学生进入文本寻找答案。托翁的小说描写人物外貌并未如小仲马写《茶花女》那样充满了具象的细节,而仅仅通过人物的一个眼神,将其内在的精神气韵活化出来,这是真正的大师笔法。洋溢在安娜身上的那种压抑不住的生机,恰是安娜性格的核心:她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性。托翁的外貌描写不仅写外貌,也是写性格。安娜第一次的出场是与沃伦斯基在火车站的见面,这个描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段落。将不同时期电影改编版的安娜出场片段进行剪辑放映,对比哪个电影版本中安娜的出场更能传递出托翁原著的意蕴,分析比较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如小说中写到安娜之死,托翁使用了一段类似意识流式的手法,传递安娜在选择卧轨自杀前凌乱的心绪。如何将人物的内心状态影像化,也可以比照各个版本的呈现方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安娜悲剧的内在原因。大量19世纪的长篇经典小说因其故事的深刻性和人物的生动性,都有数量繁多的电影改编版,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已先后被改编了十几次,有的改编是好莱坞式的,原本相貌平平的女主人公变成了倾国倾城的美女,有的改编则比较贴近原著,力图呈现出女主人公的性格力量。这些改编版本的区别,都可以成为讨论的切入点,使学生很容易进入到作品情境中去。

影像资料因其较之文字的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由视听形象的引入,再进入文本的阅读是鲜活的阅读、主动的阅读,从而产生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新媒体条件下的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面面俱到,往往从作品的人物到主题再到艺术特点分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套路。这种定型化的思维往往使学生在理解文学经典时,仅止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新媒体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可以多个侧面地勾勒文学经典的数个层次,从而能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例如引导学生阅读卡夫卡的经典名作《变形记》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就文本提出一个问题,借助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寻求答案,再就答案本身展开讨论,形成对话式的课堂模式。如有的同学提问:“为何格里高利的变形会在一夜之间发生?”由这个问题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在一夜变形之后的描写中读者可以发现,其实格里高利在变形之前过的就是“甲虫”一样的生活,在身体变形之前其精神已经变形了,或者说他身体的变形正是精神变形的具象化。还有的同学提问:“为何卡夫卡在写了一个超现实的事件后,又用非常现实的笔触写了家庭生活的很多细节?”对此问题的分析,其实是对卡夫卡现代派小说写法的一种总结,概括起来就是“荒诞情节,真实细节”,荒诞本身映射的是生活的非理性,而唯有真实能给读者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理解荒诞。这正是卡夫卡小说中荒诞与真实的辩证关系。多样化、多角度问题的提出,形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格局,为文本解读打开了新的维度,也使得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以凸显,更能激发学生贴近文本、挖掘文本、了解文本的心理动力,从而使阅读和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三、利用多媒体创造文本解读新形式

多媒体的兴起,使得拍摄、制作视频和影像成为简单易行的事情,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诸多场景非常适合影像化改编,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经典片段拍摄成微电影,是解读文本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途径。在排演微电影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对文学文本进行二度创作,甚至融入许多现代元素。排演和拍摄是理解文本的过程,将拍摄成片的作品在课堂上放映,观看微电影的学生就文学片段的改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批评,同样也是一个动态地理解文本的过程。拍摄——观看——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深入经典文本,理解其独特的内涵,是一种寓教于乐、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例如在阅读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时,学生将五个地主的故事拍成短片,用夸张而滑稽的手法将文本中的诸多搞笑细节呈现出来。为了能把短片拍摄得有趣而深刻,学生认真地阅读了原作,将原著小说片段改编为十分钟的剧本,用人物最为典型的动作和语言去表现人物性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源氏物语》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也是适合使用微电影作为表现手段的文本,怎样概括出人物的典型特征和性格特点,从而让人物个性得以传神地呈现出来,就成为挑战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有利时机。将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浓缩在半个小时的剧情里,考验的不仅是概括能力,更是对情节的熟悉程度,在这样的情境下,熟读文本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而评价微电影的观众,更需要熟读文本才能做出有效的评价,这样就有效推动了创作和评价双方学生对于作品阅读的积极性。

四、利用多媒体延展课堂空间

法国文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曾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因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所以,阅读一部文学经典,其中涉及的其他作品可能不胜枚举,引进其他文学文本,或者引进更多关于文本阐释的文章,都能为文学经典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和思路。在新媒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可以连接互联网,随时可以带领学生寻找需要引证的文本,查看最新的研究文章等,这无疑等于拓展了文学作品理解的范围,把文学作品放入到一个更广的背景中去观照,更容易引导学生关注文艺理论,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内涵。

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经典阅读提供了另外一个“课外之课”,通过在网上建立讨论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到网络平台上,随时发表,随时评论,随时互动,随时修改,将课上的学习与课下阅读结合起来。因网络平台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质,网上讨论容易形成平等交流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个性观念的自由表达,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样更有利于形成师生间民主和谐的互动关系。

五、多媒体阅读新模式的建构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阅读变成了一种多维多向、移动灵活的行为。随着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的使用,阅读也变成了机动性极强的一种活动。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手打开电子书进行阅读,这种电子时代特有的便捷性已经极为深刻地影響了大学生的阅读行为。经典文学文本因其卓越的品质,具有可反复阅读的特点,大数据时代又使得经典文本电子化成为可能。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入经典的世界,哪怕只阅读经典的一部分,也能在了解大背景的情况下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感性直观地接触到文本,直接体会作家本人写作的相关细节。由此,课上的教师引导、课下的网络平台讨论、纸质文本阅读以及碎片时间中的电子化阅读,可以构建起一种阅读经典的新模式,从而让经典文学作品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多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尤其要紧跟时代发展,研究出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教学方法,让经典作品的阅读多样化、生活化、生动化,从而建构起经典文学阅读的兼具趣味性与研究性的新型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李红梅.新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场域逻辑[J].教育科学,2016(06).

[2]邓昕婧.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0(03).

[3]戚灵灵,彭信山.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

[4]吴玉杰.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阅读的现实状况与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实现路径[J].名作欣赏,2015(24).

[5]潘凤.微时代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新媒体环境下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JX2017C97);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全球治理”视域下留学生汉语文化课程设置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JX2018D420)。

(作者简介:赵茜,女,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电影文学与教育学;刘娜,女,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留学生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育与行政管理)(责任编辑 赵肖涵)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新媒体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