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2018-09-13尹海珠
尹海珠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内科,江苏 新沂 221400)
冠心病是常见于中老年人身上的一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疼痛,还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1]。护理在该病的后续需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恢复进程。为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根据我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间1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对照,得出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7月间我院100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45-78岁间,平均年龄为(60±4.6)岁,病程在1-8年之间,病程均值为(2.34±1.23)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6-79岁间,平均年龄为(61±5.8)岁,病程在1-7.5年之间,病程均值为(2.25±1.43)年。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均保持同质性(P>0.05),可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入院指导和用药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用药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为患者配置合理的用药方法。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按时吃药,并且告知吃药禁忌事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每个患者患病程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对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使其脱离焦虑忧恐的心理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积极乐观的状态进行护理,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要使其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忽视冠心病的危害。对患病家属进行嘱咐,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如有消极心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2]。
③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首先建立患者健康状态档案,然后根据患者患病程度从饮食、运动、自我调节、按时服药、复诊这五方面来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具体做法:
1.合理制定饮食计划,保证饮食健康均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每日进行身体锻炼,有益于患者心情放松,从而促进病情恢复[3]。
3.患者家属应按照护理人员的嘱咐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及复诊,有利于病情恢复。
4.通过发放宣传健康教育手册、播放健康教育教育视频等方法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加强知我管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以焦躁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来判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分值为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心理抑郁程度越高。
自我管理能力表包括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自我调节、服药管理及定时复诊5项。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X²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为(40.12±3.35)分,对照组为(59.45±2.78)分,两组S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524,P<0.01);观察组SDS评分为(40.83±2.85)分,对照组为(58.23±2.46)分,两组S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680,P<0.01)。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观察组的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自我调节等各项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脏病中的一种,该病形成是因为冠状动脉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氧缺血或梗塞。冠心病常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症状。冠心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吃胆固醇含量和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应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吃鱼类和豆制品。控制饭量,保持正常体重。肥胖是引发心脏病的一大因素。
2.不吸烟,避免饮酒。
3.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充足,一天至少睡眠8个小时[4]。
4.冠心病患者应常备缓解心绞痛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避免出现意外状况。
从两组患者的焦躁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来看,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自我调节等自我管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