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进展
2018-09-12华伟
华伟
【摘要】目的 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进展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对实验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儿中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7(90.00%)例,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4(13.33%)例,对照组患儿中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1(70.00%)例,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11(36.6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毛细支气管患儿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和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X线胸片检查和病毒病原学检测,全部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典型症状为持续干咳、发热、憋喘、呼吸延长和呼气性喘鸣,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6个月,平均(23.7±4.5)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34个月,平均(22.9±5.7)个月。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各方面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对实验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如下:
1.2.1 基础治疗方法
给予患儿止咳、平喘、退热、镇静等对症治疗,叮嘱患儿多饮水,及时为患儿进行吸痰,以保障患儿呼吸道畅通。
1.2.2 常规治疗方法
给予患儿基础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静脉滴注治疗:取地塞米松0.2~0.3 mg/(kg·d)给予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日,进行滴注1次/d。
1.2.3 雾化吸入治疗方法
给予患儿基础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雾化吸入治疗:取0.5 mg布地奈德加0.03 mg/kg的0.5%沙丁胺醇溶液,加入适量生理盐水,配制成为2 mL的雾化吸入药液,连续给予患儿进行治疗7日,每日进行雾化吸入治療2~4次,约5~10min/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儿肺部湿罗音及哮鸣音显著减少或消失、憋喘症状显著减轻、体温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肺部湿罗音及哮鸣音减少、憋喘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为有效;患儿各项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恶心呕吐、便秘、皮肤苍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儿中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7(90.00%)例,对照组患儿中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1(70.0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中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4(13.33%)例,对照组中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11(36.66%)例,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对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呼吸道的梗阻进行解除,促使患儿的通气质量得到改善,一般采用药物进行抗病毒和平喘治疗[1-2]。
研究显示,实验组患儿中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7 (90.00%)例,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4(13.33%)例,对照组患儿中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1(70.00%)例,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为11(36.6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认为,对小儿毛细支气管患儿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和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阿孜古力·于山.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治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5):162-162,163.
[2] 周兴杰.维生素D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5,(5):898-900.
本文编辑:刘欣悦